高等学校教材 初等数论 (第三版) 闵嗣鹤 严士健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材 初 等 数 论 (第三版) 闵嗣鹤 严士健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序 从本书第二版发行以来,经历了21年。在此期间,印行了27 次,印数累计达到27万余册。作为一本数论教科书,能够得到如 此广泛的使用,作为作者之一,深深感谢广大老师和读者对本书的 关爱和支持;同时也深深意识到作为本书作者的责任,如何让它能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0世纪是数学的黄金时代,在数论中最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 的是世纪后期的两件大事:费马大定理获得证明和公开密钥体制 的建立。 可能费马也未必能想到,它在书边写下的一个结论和他关于 这个结论的附注“我对此命题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的空白 太小,写不下”竟成了一个困扰了人类智者358年的谜团一费马 大定理,真正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难题。三百多年以来,人们 百折不回,此路不通又另辟蹊径。终于在世纪末的1994年才由安 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最后完成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既是数学界的盛事,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 事件。它的证明过程提供了很多的重要启示。说明一个好的数学 难题应该能够对数学—甚至是科学一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就 像为研究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独立性而发现非欧几何,为研究超 过四次的代数方程的根式解而产生伽罗华理论、建立群论一样,费 马大定理的证明的前期是发现理想子环一抽象代数的支柱之一 的原动力;在20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数论与代数几何结合而形成 算术代数几何,证明了志村·谷山·韦依猜想(TSW猜想)而提供 了朗兰兹纲领(Langlands programme)成立的一个重要例证。说明 数学是统一的,既要搞清楚各个分支以至各个具体问题的结构,同 I
第 三 版 序 从本书第二版发行以来,经历了 21 年。在此期间, 印行了 27 次,印数累计达到 27 万余册。作为一本数论教科书, 能够得到如 此广泛的使用,作为作者之一, 深深感谢广大老师和读者对本书的 关爱和支持;同时也深深意识到作为本书作者的责任, 如何让它能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0 世纪是数学的黄金时代, 在数论中最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 的是世纪后期的两件大事: 费马大定理获得证明和公开密钥体制 的建立。 可能费马也未必能想到, 它在书边写下的一个结论和他关于 这个结论的附注“我对此命题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 这里的空白 太小,写不下”竟成了一个困扰了人类智者 358 年的谜团———费马 大定理,真正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难题。三百多年以来, 人们 百折不回,此路不通又另辟蹊径。终于在世纪末的 1994 年才由安 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最后完成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既是数学界的盛事,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 事件。它的证明过程提供了很多的重要启示。说明一个好的数学 难题应该能够对数学———甚至是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就 像为研究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独立性而发现非欧几何, 为研究超 过四次的代数方程的根式解而产生伽罗华理论、建立群论一样, 费 马大定理的证明的前期是发现理想子环———抽象代数的支柱之一 的原动力;在 20 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数论与代数几何结合而形成 算术代数几何,证明了志村 - 谷山 - 韦依猜想( TSW 猜想 )而提供 了朗兰兹纲领( Langlands programme) 成立的一个重要例证。说明 数学是统一的,既要搞清楚各个分支以至各个具体问题的结构, 同 Ⅰ
时要搞清楚各个分支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数学甚至科学的重大 成就常常是一种艰巨的接力运动,后人的伟大是“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说明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产生于艰苦的努力之中。这是我 想在这本小书中和读者交流、讨论的认识之一,为此在这一版中增 加了费马大定理证明过程的介绍。 数论,作为课程内容常常被认为是介绍一些基础知识,作为研 究内容是一大批纯数学的难题,经常被认为与实际应用没有多大 关系的学科。有些学者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在某个时期转而从事 其他分支的教学与研究。但是出乎人们的预料,在20世纪后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和 技术进入了新的时代,提出了信息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在这种 背景下,数论在实际应用的前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解决信息安 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核心技术一公开密钥。这一事实再一次(因 为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告诉人们,对于基础科学的作用应该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不但在基础方面对科学、技术乃至思维方面 起着奠基的作用,而且在技术的发展方面有时能做出突破性贡献。 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虽然不能都要求全面掌握,但是应 该对它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能够抓住时机。这一事件对 于从事数论学习、研究的人们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为此我在这 一版中介绍了公开密钥的原理、基本方法和资料。 另外,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数论本身的基础知识,并增加 了一些大纲以外的材料,这些外加材料都独立成节或在习题中出 现,特别用星号*加以标志。但是读者如果能进一步理解它与数 学的其他分支的联系不但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论的基础知识, 而且对于理解其他分支乃至数学都是有益的。以往我们在这方面 作过一些努力,如介绍数论函数、三角和的基本概念,这次趁再版 的机会,在有关章节建议读者与抽象代数联系并加以考察。 我希望对本书的补充和修改能够保持原书的意图,因为那是 闵嗣鹤老师和我共同的意愿
时要搞清楚各个分支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数学甚至科学的重大 成就常常是一种艰巨的接力运动,后人的伟大是“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说明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 产生于艰苦的努力之中。这是我 想在这本小书中和读者交流、讨论的认识之一, 为此在这一版中增 加了费马大定理证明过程的介绍。 数论,作为课程内容常常被认为是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作为研 究内容是一大批纯数学的难题, 经常被认为与实际应用没有多大 关系的学科。有些学者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在某个时期转而从事 其他分支的教学与研究。但是出乎人们的预料, 在 20 世纪后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科学和 技术进入了新的时代, 提出了信息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在这种 背景下,数论在实际应用的前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解决信息安 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核心技术———公开密钥。这一事实再一次 ( 因 为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告诉人们, 对于基础科学的作用应该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不但在基础方面对科学、技术乃至思维方面 起着奠基的作用,而且在技术的发展方面有时能做出突破性贡献。 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虽然不能都要求全面掌握, 但是应 该对它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能够抓住时机。这一事件对 于从事数论学习、研究的人们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为此我在这 一版中介绍了公开密钥的原理、基本方法和资料。 另外,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数论本身的基础知识, 并增加 了一些大纲以外的材料, 这些外加材料都独立成节或在习题中出 现,特别用星号 * 加以标志。但是读者如果能进一步理解它与数 学的其他分支的联系不但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论的基础知识, 而且对于理解其他分支乃至数学都是有益的。以往我们在这方面 作过一些努力,如介绍数论函数、三角和的基本概念, 这次趁再版 的机会,在有关章节建议读者与抽象代数联系并加以考察。 我希望对本书的补充和修改能够保持原书的意图, 因为那是 闵嗣鹤老师和我共同的意愿。 Ⅱ
再一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此书的教师和读者,感谢高等教育 出版社积极推动此书的再版。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不妥和错误 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老师们和读者继续关心和支持,随时指正,不 胜感激。 严士健 2003年春节于北京师范大学 Ⅲ
再一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此书的教师和读者, 感谢高等教育 出版社积极推动此书的再版。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 不妥和错误 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老师们和读者继续关心和支持, 随时指正, 不 胜感激。 严士健 2003 年春节于北京师范大学 Ⅲ
写在再版前面 作为《初等数论》的作者之一,能看到这本书由于社会需要而 再版,非常高兴,但是本书的主要构造者,我尊敬的老师闵嗣鹤先 生却没有机会看到这次再版,不能对本书亲自作一次中肯的修改, 这对我及读者都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由于本书是闵先生和我合作的结果,而且对当前教学还基本 合用,所以这次修订再版,我只改正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原来书中 提到的一些有关的数论研究课题的发展情况,目的是扩大青年同 学的眼界,也介绍一些(远不全面)我国学者的成就。本书出版后, 我国学者继续在一些数论问题上取得进展,有关原始文献容易得 到。因此我也只在有关地方改动一下提法以尽量减少变动。 根据我自己以及一些老师的教学实践,数学系(特别是师范院 校)的本科生在可能情况下学习数论的一些基础内容是有益的。 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某些 其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他们的数学训 练,这些训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本书作为每周四学时 学期的课程的教材,内容可能稍多一点。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根 据上述要求,第五、七章的后几节及第六章可以全部不讲或者只介 绍一些基本概念。 历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问题本身很容易弄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要想推进却非常 之难。从数论的迄今发展历史来看,数论难题的解决或实质性进 展,都用到一些深刻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所以凡是有志于这 些问题的青年都应该扎扎实实地学习近代数论的一些方法和技 巧,并且十分注意推证和估计能力的训练。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些
写在再版前面 作为《初等数论》的作者之一, 能看到这本书由于社会需要而 再版,非常高兴, 但是本书的主要构造者,我尊敬的老师闵嗣鹤先 生却没有机会看到这次再版,不能对本书亲自作一次中肯的修改, 这对我及读者都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由于本书是闵先生和我合作的结果, 而且对当前教学还基本 合用,所以这次修订再版, 我只改正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原来书中 提到的一些有关的数论研究课题的发展情况, 目的是扩大青年同 学的眼界,也介绍一些( 远不全面)我国学者的成就。本书出版后, 我国学者继续在一些数论问题上取得进展, 有关原始文献容易得 到。因此我也只在有关地方改动一下提法以尽量减少变动。 根据我自己以及一些老师的教学实践,数学系( 特别是师范院 校)的本科生在可能情况下学习数论的一些基础内容是有益的。 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 更深入地理解某些 其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 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他们的数学训 练,这些训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本书作为每周四学时一 学期的课程的教材,内容可能稍多一点。如果真是这样, 我认为根 据上述要求,第五、七章的后几节及第六章可以全部不讲或者只介 绍一些基本概念。 历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问题本身很容易弄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要想推进却非常 之难。从数论的迄今发展历史来看, 数论难题的解决或实质性进 展,都用到一些深刻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所以凡是有志于这 些问题的青年都应该扎扎实实地学习近代数论的一些方法和技 巧,并且十分注意推证和估计能力的训练。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些 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