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尽管分类的标准不同,但所划分的内容是交叉的,如学校教育中,既 有集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面授,又有电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个别教育,也可 以有电化教育等。本章则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线来谈谈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名言 师菲道也,道菲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鶴示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概述 —何心隐《师说》 国将兴必贵痴董簙的爨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 人有快;人有筷瘫法j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的“港湾”。每个 人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受到家庭教 育,而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又会打上家庭中特殊的人际交往的烙印。人受家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荀子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 孙中山 教师应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工程师的宏伟蓝图,艺术家的精雕细琢,父母兄长的热情耐 有人如是说 一切问题都取决于教师,受过教育的,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的,积极而又有朝气的教师,会 使任何大纲都具有活力,也会使最差的教科书得到充实,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经常不 断地努力,以知识充实自己,热爱自己的事业 (前苏联)巴甫洛夫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陶行知 第五章教育主体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 教育是在师生交往中展的,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是构成学 校教育活动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教的活动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与教材:在学的活动中, 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与教材,所以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互为主客 体,同时面对共同的客体—一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作用是一种交往活动,他们在认识论上的 关系是主体间关系。即教育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
1 教育名言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 ——何心隐《师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 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 教育名言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 育作为实现人类更美好希望的工具。 ——(美)杜威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法)福罗贝尔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 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 ——(法)郎格朗 儿童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学校教学应统一的思想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教师集体要力图使 父母相信,家庭中应该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四章 教育途径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育时空的特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途径(或渠 道)。如果按教育的场所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接触的方式分,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若按教育对象的多少分,可分为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尽管分类的标准不同,但所划分的内容是交叉的,如学校教育中,既 有集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面授,又有电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个别教育,也可 以有电化教育等。本章则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线来谈谈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的“港湾”。每个 人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受到家庭教 育,而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又会打上家庭中特殊的人际交往的烙印。人受家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荀子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 —— 孙中山 教师应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工程师的宏伟蓝图,艺术家的精雕细琢,父母兄长的热情耐 心。 ——有人如是说 一切问题都取决于教师,受过教育的,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的,积极而又有朝气的教师,会 使任何大纲都具有活力,也会使最差的教科书得到充实,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经常不 断地努力,以知识充实自己,热爱自己的事业。 ——(前苏联)巴甫洛夫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陶行知 第五章 教育主体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 教育是在师生交往中展的,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是构成学 校教育活动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教的活动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与教材;在学的活动中, 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与教材,所以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互为主客 体,同时面对共同的客体——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作用是一种交往活动,他们在认识论上的 关系是主体间关系。即教育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
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为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教 育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地位、作用。 第一节教师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 我们在理解教育时,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在认识教师的概念时,我们也可以从 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含义。广义的教师是指凡能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的思 想品德及身体、心理的发展的人。可以说,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别人的 老师。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我们日常所说“能者为师”、 “一字之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等,这是广义上的“师”。特别在学习化社会的今天 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狭义的教师是指以“引导”、“促进”、“规范” 他人发展为职业的人。这里所讲的教师主要指狭义的教师。也就是说,具有某种专业资格,能依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以及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职业的萌芽与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职业的特点是:“长者即师”、“能者即师”、“官师合一”“学师合一”。在漫长 的原始社会中,部落首领、年长者等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把其积累的生产知识 和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便充当 着“教师”的角色。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一一学校,于是 专职的学校教师便出现了。在学校产生初期,教师主要有统治阶级的官员和一些学士名流担任 就是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的统治阶级官员在离职或弃官以后,还“设馆授徒”传授礼仪道德和统 治阶级的治人之术 在古代,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也无需专门培训。只要具备 定的知识和学问、有较强的人格影响力,就可以成为“设馆授徒”的教师。古代遍及我国各地的 私塾”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教师” 2、教师职业的专门学校培养阶段一一师范教育产生发展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第95页
2 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①但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为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教 育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地位、作用。 第一节 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 我们在理解教育时,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在认识教师的概念时,我们也可以从 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含义。广义的教师是指凡能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的思 想品德及身体、心理的发展的人。可以说,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别人的 老师。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我们日常所说“能者为师”、 “一字之师”、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等,这是广义上的“师”。特别在学习化社会的今天, 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狭义的教师是指以“引导”、“促进”、“规范” 他人发展为职业的人。这里所讲的教师主要指狭义的教师。也就是说,具有某种专业资格,能依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以及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职业的萌芽与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职业的特点是:“长者即师”、“能者即师”、“官师合一”、“学师合一”。在漫长 的原始社会中,部落首领、年长者等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把其积累的生产知识 和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便充当 着“教师”的角色。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于是 专职的学校教师便出现了。在学校产生初期,教师主要有统治阶级的官员和一些学士名流担任, 就是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的统治阶级官员在离职或弃官以后,还“设馆授徒”传授礼仪道德和统 治阶级的治人之术。 在古代,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也无需专门培训。只要具备一 定的知识和学问、有较强的人格影响力,就可以成为“设馆授徒”的教师。古代遍及我国各地的 “私塾”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教师”。 2、教师职业的专门学校培养阶段——师范教育产生发展 ①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2,3,第 95 页
师范教育是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1681年法国天主教徒拉萨尔首创师资 训练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1694年德国哥达在世界上兴办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体 系的确立和大规模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 世纪末,初等师范教育兴起并向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中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向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三阶段,二战以后,高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 向多样化和更高层次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师范院校开始衰落,师范学院培养的中小 学教师仅占全国总数的20%,80%的教师则由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德国从 1978年起,有些州已明令中小学教师一律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中国师范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1879年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 年张謇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但到1949年旧中国,只有12所高师,在校生1.2万人:中师610 所,在校生15.2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03年高等师范院校增加 到300所左右,师范教育逐步由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不远的将来中师将要完成自 己的历史使命,退出师范教育的舞台 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 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 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 霍姆斯小组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中,提出以教师的专 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 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 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日 本早在1971年就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的 专业化。在英国,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的实施,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193 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相 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资格认定来体现教师职业专 业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 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3 师范教育是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1681 年法国天主教徒拉萨尔首创师资 训练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1694 年德国哥达在世界上兴办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体 系的确立和大规模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初等师范教育兴起并向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二阶段,从 19 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中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向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三阶段,二战以后,高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 向多样化和更高层次发展。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师范院校开始衰落,师范学院培养的中小 学教师仅占全国总数的 20%,80%的教师则由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德国从 1978 年起,有些州已明令中小学教师一律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中国师范教育起源于 19 世纪末。1879 年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 年张謇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但到 1949 年旧中国,只有 12 所高师,在校生 1.2 万人;中师 610 所,在校生 15.2 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到 2003 年高等师范院校增加 到 300 所左右,师范教育逐步由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不远的将来中师将要完成自 己的历史使命,退出师范教育的舞台。 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 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 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 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 霍姆斯小组在《国家为培养 2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中,提出以教师的专 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1989-1992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 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 45 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日 本早在 1971 年就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的 专业化。在英国,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的实施,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 1993 年 10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相 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资格认定来体现教师职业专 业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 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对社会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人类智慧的使者。 从纵向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教师的劳动关 联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类社会要存在、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把人类千百年来所创 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有一定价值的、能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生产经验、生活 经验以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等一代代的传递给青少年。如果没有教师,把人类社会 的财富有目的、有计划传递给年轻一代,人类社会就谈不上延续和发展,或者讲人类发展与进步 将大大延缓和推迟,更谈不上步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了。 从横向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人类社会文明起到普及、推广和传播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 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价值规范,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得 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国际间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科技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前进和发展。所以 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史,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职业,是难以想象的。 2、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要通过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开启学生心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 《培养集体的方法》一书中曾讲:“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善于寻找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精神珍 品,并把它贮入青少年的心灵。”在今天知识经济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迅速增长,社会精 神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要使青少年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期内掌握人类千 百年所积累的文化精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绝对做不到的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适 应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社会人光有知识和智慧还不够,还 必须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具有适应社会和贡献于社会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言 传身教,有目的有计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在成材的同时“成人”,并不断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人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诸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知识与能力之 间的矛盾、能力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 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等等。由于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4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对社会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人类智慧的使者。 从纵向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教师的劳动关 联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类社会要存在、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把人类千百年来所创 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有一定价值的、能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生产经验、生活 经验以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等一代代的传递给青少年。如果没有教师,把人类社会 的财富有目的、有计划传递给年轻一代,人类社会就谈不上延续和发展,或者讲人类发展与进步 将大大延缓和推迟,更谈不上步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了。 从横向方面来分析。教师对人类社会文明起到普及、推广和传播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 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价值规范,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得 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国际间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科技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前进和发展。所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史,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职业,是难以想象的。 2、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要通过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开启学生心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 《培养集体的方法》一书中曾讲:“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善于寻找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精神珍 品,并把它贮入青少年的心灵。”在今天知识经济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迅速增长,社会精 神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要使青少年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期内掌握人类千 百年所积累的文化精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绝对做不到的。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适 应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社会人光有知识和智慧还不够,还 必须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具有适应社会和贡献于社会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言 传身教,有目的有计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在成材的同时“成人”,并不断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人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诸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知识与能力之 间的矛盾、能力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 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等等。由于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一般都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是年轻一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关 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资料ⅣV-1 奇对妙联赞教师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四季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益友莫愁八方前路少人梯。 颗赤心两鬓白发,三十年殚精竭虑,送走青春无数岁月;百株粉笔干颗银烛,亿万字忘食废寝,迎来桃李 满园芬芳 掏尽丹心谱写园丁歌;洒遍汗雨当好育花人。 作红烛为后辈点燃智慧之火;化甘霖育桃李浇开理想之花。 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曲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粉笔两袖淸风,三尺讲台四季睛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汘汗水诚滋桃李满 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 泽神州。 (二)教师的地位 个职业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讲,是与其社会作用相对应的。社会作用越大,社 会地位应越高。但就具体的个人在评判一个职业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测 点,即评判的标准。就一般而言,衡量人的社会地位有四个参照点:“权”、“钱”、“知识” 和“人格”。究竟以什么标准为主?一方面是随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各人之间 是有差异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评判的标准也会有变化。这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人的思 想、价值观问题。但我们应如何评判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呢?下面试分析之,供大家参考 从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来分析。教师的政治地位主要表现为政治身份获得、政治活动参与度 政治影响力等。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的政治地位总体上是低下的,处于一种被利用、 受歧视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也是几经曲折。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 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7年“反右斗争”,知识分子受打击,很多教师被打 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又被戴上“资产阶级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臭 老九”的帽子,成为学生斗争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政治地位开始恢复和不
5 一般都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是年轻一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关 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资料Ⅳ-1 奇对妙联赞教师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四季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益友莫愁八方前路少人梯。 一颗赤心两鬓白发,三十年殚精竭虑,送走青春无数岁月;百株粉笔千颗银烛,亿万字忘食废寝,迎来桃李 满园芬芳。 掏尽丹心谱写园丁歌;洒遍汗雨当好育花人。 作红烛为后辈点燃智慧之火;化甘霖育桃李浇开理想之花。 妙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曲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 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 泽神州。 (二)教师的地位 一个职业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讲,是与其社会作用相对应的。社会作用越大,社 会地位应越高。但就具体的个人在评判一个职业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测 点,即评判的标准。就一般而言,衡量人的社会地位有四个参照点: “权”、“钱”、“知识” 和“人格”。究竟以什么标准为主?一方面是随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各人之间 是有差异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评判的标准也会有变化。这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人的思 想、价值观问题。但我们应如何评判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呢?下面试分析之,供大家参考。 从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来分析。教师的政治地位主要表现为政治身份获得、政治活动参与度、 政治影响力等。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的政治地位总体上是低下的,处于一种被利用、 受歧视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也是几经曲折。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 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7 年“反右斗争”,知识分子受打击,很多教师被打 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又被戴上“资产阶级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臭 老九”的帽子,成为学生斗争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政治地位开始恢复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