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礼记学记》 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 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苏联)马卡连柯 第八章教育原则 自从有教育活动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总结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随着对教育活动经验不 断地积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并逐步地提出了一些教育活动应该 遵循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谓的“教育原则”。对教育原则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研 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教育原则概述 、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指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教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工作者能否自觉地遵循和贯彻教育原则,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原则在教育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活动过程本质特点和内 在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在人类对教 育理论探究的过程中,教育原则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历程。教育原则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人对教育 原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要说明的是,以往的教育学教材多谈教学原则,极少专谈教育原
1 教育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礼记·学记》 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 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苏联)马卡连柯 第八章 教育原则 自从有教育活动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总结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随着对教育活动经验不 断地积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并逐步地提出了一些教育活动应该 遵循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谓的“教育原则”。对教育原则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研 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教育原则概述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指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教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工作者能否自觉地遵循和贯彻教育原则,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原则在教育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活动过程本质特点和内 在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在人类对教 育理论探究的过程中,教育原则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历程。教育原则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人对教育 原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要说明的是,以往的教育学教材多谈教学原则,极少专谈教育原
则。在谈教学原则的同时,又论及德育原则、智育原则、体育原则、美育原则等,甚至以教学 原则代替智育原则。本书讲教育原则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概括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 便于学习者形成教育思想。 、确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都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教育原则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教育原则体系的提出,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 服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成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 用人才。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指导 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必然要体现我国社会 主义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方向,使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例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等都从不同侧 面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教育原则要正确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它必须反映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教育 原则的科学性。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全面与不全面、深刻与不深刻、正确与不正确的 差别,所以人们提出的教育原则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有很多,既 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宏观、中观的,又有微观的。人们会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去 认识教育规律,所以,教育原则既有它的客观规律性,又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特色。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教育原则及其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的。因此,不可把教育原则看成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规律决定教育原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条规律对应一条 原则。人们依据教育规律制定教育原则有几种不同的情形:有的原则主要是以某个教育规律为 依据,有的原则是以几个教育规律为依据等。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条教育原则反映多条规律 的要求,或一条规律体现在多条教育原则上。所以,研究和制定教育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和了 解教育规律。 3、教育原则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则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育实践经验越丰富,对教育 规律的认识也就会越全面,从而也就更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教育原则。人们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 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
2 则。在谈教学原则的同时,又论及德育原则、智育原则、体育原则、美育原则等,甚至以教学 原则代替智育原则。本书讲教育原则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概括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 便于学习者形成教育思想。 二、确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都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教育原则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教育原则体系的提出,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 服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成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 用人才。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指导 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必然要体现我国社会 主义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方向,使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例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等都从不同侧 面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教育原则要正确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它必须反映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教育 原则的科学性。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全面与不全面、深刻与不深刻、正确与不正确的 差别,所以人们提出的教育原则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有很多,既 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宏观、中观的,又有微观的。人们会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去 认识教育规律,所以,教育原则既有它的客观规律性,又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特色。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教育原则及其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的。因此,不可把教育原则看成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规律决定教育原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条规律对应一条 原则。人们依据教育规律制定教育原则有几种不同的情形:有的原则主要是以某个教育规律为 依据,有的原则是以几个教育规律为依据等。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条教育原则反映多条规律 的要求,或一条规律体现在多条教育原则上。所以,研究和制定教育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和了 解教育规律。 3、教育原则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则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育实践经验越丰富,对教育 规律的认识也就会越全面,从而也就更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教育原则。人们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 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也是确定和提出教育原则的过程。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 “学而时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来自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对教 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没有教育原则产生的可能 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主要 有以下几条 、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 地、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人类知识本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化过程。反映人类各门知识的各 学科,也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系统,一环套一环。如学习语言的“字一一词一—句—一篇”的 顺序:学习数学的“平面几何一一立体几何”的顺序等,前后相互联系。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也有个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等。儿童身体的发展也有其 顺序性,如动作是按“由内向外、由上到下”的顺序发展着。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也是教育实 践经验的总结。如《学记》上就有“学不躐等”一条。朱熹读书六法中的第一条就是“循序渐 进”,如要求先读《论语》,再读《孟子》:通一句而后及一句,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道德教育 上也是如此,要求先是“洒扫应对”的教育,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夸美纽斯也说 过“自然并不跃进,它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要求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巴甫洛夫同样告诫人 们:“你们在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 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事情”。这说明教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 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它不仅反 映学科的逻辑序,而且反映学生的认识序。教师应按教材的体系进行系统地教育,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一般应反对经常性地搞“突击竞赛” 和“题海战术”。特别是中小学,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安排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不要冒进 2、要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
3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也是确定和提出教育原则的过程。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 “学而时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来自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对教 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没有教育原则产生的可能。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主要 有以下几条: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 地、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人类知识本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化过程。反映人类各门知识的各 学科,也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系统,一环套一环。如学习语言的“字——词——句——篇”的 顺序;学习数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顺序等,前后相互联系。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也有个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等。儿童身体的发展也有其 顺序性,如动作是按“由内向外、由上到下”的顺序发展着。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也是教育实 践经验的总结。如《学记》上就有“学不躐等”一条。朱熹读书六法中的第一条就是“循序渐 进”,如要求先读《论语》,再读《孟子》;通一句而后及一句,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道德教育 上也是如此,要求先是“洒扫应对”的教育,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夸美纽斯也说 过“自然并不跃进,它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要求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巴甫洛夫同样告诫人 们:“你们在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 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事情”。这说明教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 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它不仅反 映学科的逻辑序,而且反映学生的认识序。教师应按教材的体系进行系统地教育,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一般应反对经常性地搞“突击竞赛” 和“题海战术”。特别是中小学,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安排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不要冒进。 2、要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为基础,遵循认 知活动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如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 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一程序。德育一般要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即教师首先要 传递道德知识、观念,这是基础,而道德行为则是关键。但道德知识要转变成道德行为,还必 须使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同时要有道德意志的参与,另外,教师还要教导学 生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习惯,形成品德。 3、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原则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爬行主义,而是要求教师能明确地区分主次、难易, 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祥有略,以重点带一般,破除难点,扫清前进道路 上的障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预习 和复习,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牢固地掌握重点。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围绕难点,教师要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难变易,将抽象变具体。如若缺乏感性知识,就要加 强直观教学;若基础太差,就要进行补课等:若难点太集中,可适当分散。特别是,既是“难 点”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加倍小心,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不做“夹生饭”。 4、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既不能好高鹜远,也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打一天鱼 晒三天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课要有系统性,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布置作业,组织预习 和复习,并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课外知识。教育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系统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的品质。 、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同时要求教 师反复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的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学习是外界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如果不强化,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将会逐渐消失,遗忘就随之产生。所以,巩 固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原则。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 固而知新”、“默而识(Zh识记)之,学而不厌”。张载曾说:“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就是说,经书也必须记诵,虽然有舜、禹那样的聪颖,只读书 而不记住,还不如聋子和瞎子指点方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 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 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形容只顾教知识而不注意巩固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什么
4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为基础,遵循认 知活动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如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 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一程序。德育一般要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即教师首先要 传递道德知识、观念,这是基础,而道德行为则是关键。但道德知识要转变成道德行为,还必 须使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同时要有道德意志的参与,另外,教师还要教导学 生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习惯,形成品德。 3、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原则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爬行主义,而是要求教师能明确地区分主次、难易, 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祥有略,以重点带一般,破除难点,扫清前进道路 上的障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预习 和复习,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牢固地掌握重点。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围绕难点,教师要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难变易,将抽象变具体。如若缺乏感性知识,就要加 强直观教学;若基础太差,就要进行补课等;若难点太集中,可适当分散。特别是,既是“难 点”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加倍小心,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不做“夹生饭”。 4、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打一天鱼 晒三天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课要有系统性,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布置作业,组织预习 和复习,并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课外知识。教育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系统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的品质。 二、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同时要求教 师反复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的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学习是外界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如果不强化,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将会逐渐消失,遗忘就随之产生。所以,巩 固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原则。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 固而知新”、“默而识(Zhī识记)之,学而不厌”。张载曾说:“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就是说,经书也必须记诵,虽然有舜、禹那样的聪颖,只读书 而不记住,还不如聋子和瞎子指点方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 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 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形容只顾教知识而不注意巩固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什么
也没留下。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就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知得越淸晰,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 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如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参观等;模象直观:各种 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影片等:语言直观: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生动形象 的描绘,勾画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场面)和逻辑思维(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明确概念、 分清层次、掌握关系、突出重点,并使新旧内容保持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和技 能和构建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结构。 2、根据遗忘的规律,系统地组织学生复习,同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无意义的名词、术语更容易遗忘。心理学告诉我 们,遗忘遵循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所以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复习时间的间隔上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并把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结合起来,不能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复习一般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好复习材料,避免单调的重复,尽可能使每次复习有新的形式和内容, 以提髙学生复习的兴趣和记忆的积极性。另外,在德育时,也要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强 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 3、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只有通过检査,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和行为规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进一步发扬优点。从而使得复习巩 固工作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方法更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其知识、技 能质量以及道德水平的能力和习惯。 4、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记忆的习惯 古人对记忆作过不少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有不少东西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被实 践证明有效的记忆方法很多,如要求学生明确记忆的目标,紧张思维,加强理解,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回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强实践等。具体方法有:分类记忆法,重新改组 记忆法,轮廓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符号记忆法,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记忆法,自我复述记 忆法,自我反省评价记忆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的方法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记忆习惯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5 也没留下①。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就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知得越清晰,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 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如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参观等;模象直观:各种 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影片等;语言直观: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生动形象 的描绘,勾画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场面)和逻辑思维(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明确概念、 分清层次、掌握关系、突出重点,并使新旧内容保持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和技 能和构建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结构。 2、根据遗忘的规律,系统地组织学生复习,同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无意义的名词、术语更容易遗忘。心理学告诉我 们,遗忘遵循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所以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复习时间的间隔上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并把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结合起来,不能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复习一般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好复习材料,避免单调的重复,尽可能使每次复习有新的形式和内容, 以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和记忆的积极性。另外,在德育时,也要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强 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 3、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只有通过检查,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和行为规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进一步发扬优点。从而使得复习巩 固工作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方法更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其知识、技 能质量以及道德水平的能力和习惯。 4、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记忆的习惯 古人对记忆作过不少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有不少东西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被实 践证明有效的记忆方法很多,如要求学生明确记忆的目标,紧张思维,加强理解,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回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强实践等。具体方法有:分类记忆法,重新改组 记忆法,轮廓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符号记忆法,整体——部分——整体记忆法,自我复述记 忆法,自我反省评价记忆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的方法,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记忆习惯。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 114 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