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学校,人才之本也。 颜元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梁启超 行政制度在教育上也有特别意义,因为每一个学生,没有地位与位置的差别,都必须 习惯于参加这种制度,使他可以成为社会中一般有用的人。 赫尔巴特 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目 的的实现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而且还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了解和研究教 育制度有利于对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把握。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是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后 出现的,是学校教育系列化、制度化的必然产物。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它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 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在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与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 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所谓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复杂而庞大的 体系。若按教育对象年龄阶段划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老年教育机构;若按教育场所划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若按办学主体划分, 包括公办、民办、公助民办、企事业办等教育机构;若按受教育时间划分,包括全日制、半日制、 业余教育等。但必须明确,在施教机构系统中是以学校教育机构为主体的,所以硏究教育制度往 往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意义 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
1 教育名言 学校,人才之本也。 ——颜元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梁启超 行政制度在教育上也有特别意义,因为每一个学生,没有地位与位置的差别,都必须 习惯于参加这种制度,使他可以成为社会中一般有用的人。 ——赫尔巴特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目 的的实现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而且还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了解和研究教 育制度有利于对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把握。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是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后 出现的,是学校教育系列化、制度化的必然产物。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它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 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在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与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 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所谓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复杂而庞大的 体系。若按教育对象年龄阶段划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老年教育机构;若按教育场所划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若按办学主体划分, 包括公办、民办、公助民办、企事业办等教育机构;若按受教育时间划分,包括全日制、半日制、 业余教育等。但必须明确,在施教机构系统中是以学校教育机构为主体的,所以研究教育制度往 往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制度的意义 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
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 制度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它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 平和思想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变了,生产力水平提高或倒退 了,教育制度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受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反之,一定 的教育制度又促进或阻碍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 要实现现代化,要提高国民素质,当然离不开先进的教育制度。所以,我们学习和探讨教育制度 探讨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这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l、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 庠,养蔗老于下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国夏、商、周时的校、序 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 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春秋战 国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哀微,私学兴起,养士风糜。秦焚书坑儒,以吏为师,学校衰亡。汉朝 国学复兴,有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庠”、“序”私学有书 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唐代中央有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 科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 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这些教育机关主要是进行读、写、算的教育,以及封 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 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而崇文馆和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 宰相大臣的儿子。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 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
2 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 制度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它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 平和思想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变了,生产力水平提高或倒退 了,教育制度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受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反之,一定 的教育制度又促进或阻碍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 要实现现代化,要提高国民素质,当然离不开先进的教育制度。所以,我们学习和探讨教育制度, 探讨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这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 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 庠,养蔗老于下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国夏、商、周时的校、序、 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 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春秋战 国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哀微,私学兴起,养士风糜。秦焚书坑儒,以吏为师,学校衰亡。汉朝 国学复兴,有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庠”、“序”;私学有书 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唐代中央有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 科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 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这些教育机关主要是进行读、写、算的教育,以及封 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 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而崇文馆和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 宰相大臣的儿子。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 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
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 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学生之始。到 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 地主的支持,为了满足这种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 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 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 四品以下则从“寒门”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故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况且中正官都由“著族士族”担任,他们选士的标准主要是门第。但此时推举孝廉仍然 存在,它本来注重德行,后来渐渐注重于考试了。 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 606年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科举 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 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 部复试,及格者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 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通常又称“制 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二句 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 第三段为“提比”,用三、四比。第四段是“中比”,用五、六比,与三、四比大同小异而不重复 第五段为“后比”,即七、八比,为一篇文章最紧要处。第六段为“束比”,是总会全文,咏叹数 句,附二小比于后作结束。其空虚无物,束缚思想莫甚于此。“八股取士制”到1889年才取消 而科举制度在我国盛行一千三百年,直到1906年才被废除。这一制度渐渐地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 庸,学生着重死记硬背,多少人为求得“功名”,白白地消逝了青春年华。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 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古代书院制度 唐末、五代时,战乱连年,学校几乎停废,加上科举考试流弊很多,一些学者名流、中小地 主为了研究学术,传播思想,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参政,便选择风景胜地修舍讲学,即形 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私立大学—一书院。书院其名始于唐,建制于五代。南唐930年左右,开始 建书院讲学。它盛行于宋代,著名的有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茅山六大书院。直
3 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 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学生之始。到 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 地主的支持,为了满足这种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公元 220 年) 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 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 四品以下则从“寒门”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故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况且中正官都由“著族士族”担任,他们选士的标准主要是门第。但此时推举孝廉仍然 存在,它本来注重德行,后来渐渐注重于考试了。 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 606 年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科举 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 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 部复试,及格者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 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通常又称“制 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二句 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 第三段为“提比”,用三、四比。第四段是“中比”,用五、六比,与三、四比大同小异而不重复。 第五段为“后比”,即七、八比,为一篇文章最紧要处。第六段为“束比”,是总会全文,咏叹数 句,附二小比于后作结束。其空虚无物,束缚思想莫甚于此。“八股取士制”到 1889 年才取消。 而科举制度在我国盛行一千三百年,直到 1906 年才被废除。这一制度渐渐地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 庸,学生着重死记硬背,多少人为求得“功名”,白白地消逝了青春年华。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 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古代书院制度 唐末、五代时,战乱连年,学校几乎停废,加上科举考试流弊很多,一些学者名流、中小地 主为了研究学术,传播思想,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参政,便选择风景胜地修舍讲学,即形 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私立大学——书院。书院其名始于唐,建制于五代。南唐 930 年左右,开始 建书院讲学。它盛行于宋代,著名的有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茅山六大书院。直
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6年)才废院建学,约近千年的历史。书院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它与官 学不同,教育非为科举准备,并主张学术自由,强调自学、讨论,并注重个别指导。这实为自由 讲学、自学讨论之先声。毛泽东主席曾对书院这种教学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创办潮南自 修大学时,其学校“组织大纲”中说:“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 各种学术,以期发展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由于书院不重科举 不受其束缚,在政治上代表“清议”,常评论朝政、揭露敝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权者,引 起了统治者的不满。明朝中后期,便发生了四次废书院的事件:第一次是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 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第三次是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第四次是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 1627)。尽管后来书院的性质有所变化,与科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毕竟对培养青年学子, 传播学术思想和宣传政治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早先的那种学术自由、自学讨论的良好学风对后 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 1、壬寅癸卯学制 “洋务运动”,特别是“维新运动”以后,新思想、新技术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曾经提出过改革学制的建议。康有为1891年的《大同书》和1898年的《请 开学校折》中的建议,以及梁启超1902年的《教育政策私议》等,对后来的学制改革都有一定的 影响。190)2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校教育 分为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后因荣庆从中作梗,未能施行。1903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 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1902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史称“壬寅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 代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年),分三级:蒙养院四年;初 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 (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 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这个学制的特点是:修业年限太长,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毕 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如设进士馆、仁学馆,为贵族子弟专门设立学校:女子无教 育地位。1905年以后,清政府对这个学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通令设立半日堂,专收贫寒子 弟,不收学费,入学不受年龄限制: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对女子实行 初等教育,但男女分校;还颁行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专为年长失学的成人而立 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并于1912年公布了新学制,即壬子学 制。以后陆续有所变动、补充,于次年基本完成,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初小
4 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6 年)才废院建学,约近千年的历史。书院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它与官 学不同,教育非为科举准备,并主张学术自由,强调自学、讨论,并注重个别指导。这实为自由 讲学、自学讨论之先声。毛泽东主席曾对书院这种教学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创办潮南自 修大学时,其学校“组织大纲”中说:“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 各种学术,以期发展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由于书院不重科举, 不受其束缚,在政治上代表“清议”,常评论朝政、揭露敝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权者,引 起了统治者的不满。明朝中后期,便发生了四次废书院的事件:第一次是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 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第三次是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 年);第四次是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 ——1627)。尽管后来书院的性质有所变化,与科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毕竟对培养青年学子, 传播学术思想和宣传政治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早先的那种学术自由、自学讨论的良好学风对后 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 1、壬寅癸卯学制 “洋务运动”,特别是“维新运动”以后,新思想、新技术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曾经提出过改革学制的建议。康有为 1891 年的《大同书》和 1898 年的《请 开学校折》中的建议,以及梁启超 1902 年的《教育政策私议》等,对后来的学制改革都有一定的 影响。1902 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校教育 分为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后因荣庆从中作梗,未能施行。1903 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 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 1902 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史称“壬寅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 代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 年),分三级:蒙养院四年;初 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 (11-12 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 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这个学制的特点是:修业年限太长,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毕 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如设进士馆、仁学馆,为贵族子弟专门设立学校;女子无教 育地位。1905 年以后,清政府对这个学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通令设立半日堂,专收贫寒子 弟,不收学费,入学不受年龄限制;1907 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对女子实行 初等教育,但男女分校;还颁行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专为年长失学的成人而立。 2、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并于 1912 年公布了新学制,即壬子学 制。以后陆续有所变动、补充,于次年基本完成,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初小
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年,大学三至四年,共计十七至十八年。其特点是:修 业年限较短,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改学堂为学校,消除清末为贵族族设立学校的特权;除高等 师范外可私立,奖励私人办学;禁止读经,唱歌列为必修课:规定初等学校男女可同校,中学 师范、职业学校可为女子独立设学校。这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3、壬戍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的改革方案。1922年9月国 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以修正。同年 11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 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 普通、农、工、商、师范、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职业、师 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 分制。这个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三)新中国的教育制度 1、新学制的萌芽 我国的新学制萌发于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学校的类型、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等都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革命和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依靠群众,多种形式办学。 主要特点是:灵活机动,无统一完整的系统:干部教育先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先于儿童教育 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等。这为新学制的建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2、新学制的建立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学制实际上存在两种系统。一是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一是从旧中国接 受下来的经过初步改造了的旧教育制度。当时允许原有学制存在,并使新解放的广大地区各级各 类学校暂时维持现状和安定下来,以待改造,是完全必要的。但革命秩序稳定下来后,随着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使教育事业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改革学制就势在必行了。根据《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的政策精神,继承老解放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批判吸收旧学制中有用的合理 的部分,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 决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新学制规定了:幼儿教育(3-6岁):初等教育(7-12 岁),包括小学及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13-18岁),包括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 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及各种政治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级 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的特种学校。这个学制是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5
5 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年,大学三至四年,共计十七至十八年。其特点是:修 业年限较短,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改学堂为学校,消除清末为贵族族设立学校的特权;除高等 师范外可私立,奖励私人办学;禁止读经,唱歌列为必修课;规定初等学校男女可同校,中学、 师范、职业学校可为女子独立设学校。这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3、壬戍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的改革方案。1922 年 9 月国 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以修正。同年 11 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 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 普通、农、工、商、师范、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职业、师 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 分制。这个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三)新中国的教育制度 1、新学制的萌芽 我国的新学制萌发于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学校的类型、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等都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革命和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依靠群众,多种形式办学。 主要特点是:灵活机动,无统一完整的系统;干部教育先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先于儿童教育; 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等。这为新学制的建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2、新学制的建立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学制实际上存在两种系统。一是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一是从旧中国接 受下来的经过初步改造了的旧教育制度。当时允许原有学制存在,并使新解放的广大地区各级各 类学校暂时维持现状和安定下来,以待改造,是完全必要的。但革命秩序稳定下来后,随着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使教育事业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改革学制就势在必行了。根据《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的政策精神,继承老解放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批判吸收旧学制中有用的合理 的部分,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务院于 1951 年 10 月 1 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 决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新学制规定了:幼儿教育(3-6 岁);初等教育(7-12 岁),包括小学及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13-18 岁),包括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 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及各种政治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级 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的特种学校。这个学制是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