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 育作为实现人类更美好希望的工具 (美)杜威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法)福罗贝尔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 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 (法)郎格朗 儿童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学校教学应统一的思想貝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教师集体要力图使 父母相信,家庭中应该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四章教育途径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育时空的特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途径(或渠 道)。如果按教育的场所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接触的方式分,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若按教育对象的多少分,可分为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尽管分类的标准不同,但所划分的内容是交叉的,如学校教育中,既 有集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面授,又有电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个别教育,也可 以有电化教育等。本章则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线来谈谈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的“港湾”。每个 人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受到家庭教 育,而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又会打上家庭中特殊的人际交往的烙印。人受家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1 教育名言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 育作为实现人类更美好希望的工具。 ——(美)杜威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法)福罗贝尔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 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 ——(法)郎格朗 儿童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学校教学应统一的思想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教师集体要力图使 父母相信,家庭中应该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四章 教育途径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育时空的特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途径(或渠 道)。如果按教育的场所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接触的方式分,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若按教育对象的多少分,可分为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尽管分类的标准不同,但所划分的内容是交叉的,如学校教育中,既 有集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面授,又有电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个别教育,也可 以有电化教育等。本章则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线来谈谈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的“港湾”。每个 人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受到家庭教 育,而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又会打上家庭中特殊的人际交往的烙印。人受家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国内外有不同的表述 我国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 青少年进行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教育是 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叫《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 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 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正式的学习准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 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的更好关系;二是非正式的学习,即在家庭中进行, 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前者强调家庭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婚姻关系;后者属于家 庭学习,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 由此可见,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我们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 中,以亲子互动为主要特征,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 式教育和影响孩子的教育活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是指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 受到的家庭教育,狭义的是指学前家庭教育或早期家庭教育。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应从广义 的概念上来理解,并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1.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 位,是社会的细胞。多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广泛开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表明,家庭教育与社 会发展是在互动中共同进步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社会大环 境的优化: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特有 功能,对社会发展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履行社会职能的载体。恩格斯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 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 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为社 会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人类自身生产延续自己的生 命,生儿育女、世代相传,是家庭独特的使命。而人类自身生产,不仅仅是生产一个生物意义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3页 1l《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B31 Carter Victor. Goo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2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国内外有不同的表述。 我国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 “家庭教育”是 “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 青少年进行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教育是 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 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2] 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 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正式的学习准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 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的更好关系;二是非正式的学习,即在家庭中进行, 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3] 前者强调家庭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婚姻关系;后者属于家 庭学习,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 由此可见,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我们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 中,以亲子互动为主要特征,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 式教育和影响孩子的教育活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是指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 受到的家庭教育,狭义的是指学前家庭教育或早期家庭教育。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应从广义 的概念上来理解,并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1. 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 位,是社会的细胞。多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广泛开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表明,家庭教育与社 会发展是在互动中共同进步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社会大环 境的优化;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特有 功能,对社会发展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履行社会职能的载体。恩格斯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 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 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为社 会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人类自身生产延续自己的生 命,生儿育女、世代相传,是家庭独特的使命。而人类自身生产,不仅仅是生产一个生物意义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023 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0 页 [3] Carter Victor .Good .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3 rd edition . New York : McGraw –Hill (197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 页
的“自然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中的养育、教育,培养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可以说, 家庭教育是人类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要素。联合国前秘书长 加利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发表的纪念文告中说: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 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 物质生活,还将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从人类 世代传递和延续的功能来看,家庭的作用之大是任何其他社会基本组织和制度都不可比拟的。 因此,对社会和人类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比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更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必然是家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前提。作为社会的一代人,少年儿童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家 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保护人的价值、保持文化认同和传递信仰的基本场 所。在社会不断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家庭所发挥的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功能越来越充分地 得到肯定。在中华文明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 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中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越发突 出地表现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社会教育不能比的,而家庭教育 的终身性是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第三,优化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家庭教育是最 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在我国12亿多人口中,有3亿3千 多万个家庭,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长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当今,整个 社会,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们为优化家庭教育不断寻找着最佳的方 法和途径。其中,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指家庭环境的优化,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良 好的家庭氛围,还可以加强夫妻间的沟通和配合,对家庭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 优化家庭教育还意味着家长自身素质的优化,家长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也正是从一个侧面 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不仅是某一个家 庭的孩子是否成人、成才的问题,更关系到全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2.家庭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个乃至终生受教育影响的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生的 教育者,家长对孩子负有神圣的法律规定的教养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关系极大 般说来,凡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长得就比较快:反之,孩子进步就慢,有的甚至变坏。 据对1991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88名选手的家庭状况调查表明,这些家庭良好的物质环
3 的“自然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中的养育、教育,培养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可以说, 家庭教育是人类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要素。联合国前秘书长 加利在 1996 年 5 月 15 日“国际家庭日”发表的纪念文告中说: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 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 物质生活,还将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从人类 世代传递和延续的功能来看,家庭的作用之大是任何其他社会基本组织和制度都不可比拟的。 因此,对社会和人类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比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更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必然是家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前提。作为社会的一代人,少年儿童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家 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保护人的价值、保持文化认同和传递信仰的基本场 所。在社会不断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家庭所发挥的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功能越来越充分地 得到肯定。在中华文明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 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中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越发突 出地表现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社会教育不能比的,而家庭教育 的终身性是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第三,优化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家庭教育是最 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据 1997 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在我国 12 亿多人口中,有 3 亿 3 千 多万个家庭,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长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当今,整个 社会,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们为优化家庭教育不断寻找着最佳的方 法和途径。其中,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指家庭环境的优化,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良 好的家庭氛围,还可以加强夫妻间的沟通和配合,对家庭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 优化家庭教育还意味着家长自身素质的优化,家长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也正是从一个侧面 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不仅是某一个家 庭的孩子是否成人、成才的问题,更关系到全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2. 家庭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个乃至终生受教育影响的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生的 教育者,家长对孩子负有神圣的法律规定的教养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关系极大。 一般说来,凡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长得就比较快;反之,孩子进步就慢,有的甚至变坏。 据对 1991 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 88 名选手的家庭状况调查表明,这些家庭良好的物质环
境、精神氛围和教养方式对这些选手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叫再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 因看,其中就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因素。如有人对142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调查研究发现 家长或其他成员有劣迹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消极诱导和熏染作用的占10.5%;家长丧失管教 能力、放任自流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占51.4%;家长娇纵、偏袒致使孩子肆无忌惮从而 违法犯罪的占16.9%;以上3项占了78.8%。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有力说明,年轻一代的发展 好坏,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人的成长实质上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社会化的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 不断接受来自外部教育力量的影响,使自己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适应社会共同生活的持续演 进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从婴儿期开始,并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中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 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任何个体社会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实现的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实现社会化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 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由父母教养,所以 父母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对世态炎凉、人情冷 暖的感受首先来自家庭,即从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初形成的观念,推而广之去认识世界和他人 总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儿童是非、善恶、荣辱观念的建立起着奠基作用,这些观念一旦形 成,对他们一生都会有深刻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启蒙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新生儿从呱呱落地到能初步独立生活,主要是生 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或家庭中的年长者是孩 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其作用是家庭以外的人无法替代的。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一般是6 岁以后,接受幼儿园教育也是3岁以后。所以,在人生起始的几年,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对儿 童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科研成果还表明 人的早期教育越早越好,甚至应从胎教开始。所以家庭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它为人一生的发 展奠定基础。家庭的启蒙教育,首先表现为直接教育。家长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对孩子 Ⅱl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2期
4 境、精神氛围和教养方式对这些选手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1] 再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 因看,其中就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因素。如有人对 142 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调查研究发现: 家长或其他成员有劣迹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消极诱导和熏染作用的占 10.5%;家长丧失管教 能力、放任自流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占 51.4%;家长娇纵、偏袒致使孩子肆无忌惮从而 违法犯罪的占 16.9%;以上 3 项占了 78.8%。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有力说明,年轻一代的发展 好坏,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人的成长实质上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社会化的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 不断接受来自外部教育力量的影响,使自己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适应社会共同生活的持续演 进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从婴儿期开始,并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中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 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任何个体社会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实现的。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实现社会化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 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由父母教养,所以 父母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对世态炎凉、人情冷 暖的感受首先来自家庭,即从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初形成的观念,推而广之去认识世界和他人。 总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儿童是非、善恶、荣辱观念的建立起着奠基作用,这些观念一旦形 成,对他们一生都会有深刻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启蒙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新生儿从呱呱落地到能初步独立生活,主要是生 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或家庭中的年长者是孩 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其作用是家庭以外的人无法替代的。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一般是 6 岁以后,接受幼儿园教育也是 3 岁以后。所以,在人生起始的几年,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对儿 童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科研成果还表明, 人的早期教育越早越好,甚至应从胎教开始。所以家庭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它为人一生的发 展奠定基础。家庭的启蒙教育,首先表现为直接教育。家长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对孩子 [1] 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 年第 2 期
的行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指导、示范,并注意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使其形成初 步的道德观念。其次表现为间接教育。一方面,孩子在同父母共同生活中,观察家长对社会生 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所表现的态度和情感,从家长身上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同时, 家长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十分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2.终身性 人一出生,甚至从胎儿期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人世,都在不断地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比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得多,而且也比社会教育的时间长,儿童在真正地接触社会, 步入社会生活之前,就在家庭受到长辈的教育和熏陶,而且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 渡过的,受家庭的影响。即使后来离开家庭而独立生活,也仍然和父母保持着联系,聆听着父 母的教诲。就是自己的父母已离开人世,也还会受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即小的时候受老者的 教育,老的时候受小者的教育。所以,人接受家庭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3.情感性 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上有父母和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 下有兄弟姐妹。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骨肉之情的基础上,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 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 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 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要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还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一般表现出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 溺爱骄纵。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拿缺 点当优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味迁就、退让。另一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缺乏教 育方法、手段,但又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对子女冷嘲热讽,非打 即骂,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以往,就会损伤、疏远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也达不到 教育子女的目的。因此,应注意发挥情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针对性 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具有实施个别教育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首先,家 长对自己的子女了解最深,便于做到因材施教。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在家长抚育孩子的过 程中,通过自觉不自觉地观察、认知,能够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性格、气质、志趣、爱 好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特点,便于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
5 的行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指导、示范,并注意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使其形成初 步的道德观念。其次表现为间接教育。一方面,孩子在同父母共同生活中,观察家长对社会生 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所表现的态度和情感,从家长身上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同时, 家长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十分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2. 终身性 人一出生,甚至从胎儿期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人世,都在不断地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比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得多,而且也比社会教育的时间长,儿童在真正地接触社会, 步入社会生活之前,就在家庭受到长辈的教育和熏陶,而且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 渡过的,受家庭的影响。即使后来离开家庭而独立生活,也仍然和父母保持着联系,聆听着父 母的教诲。就是自己的父母已离开人世,也还会受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即小的时候受老者的 教育,老的时候受小者的教育。所以,人接受家庭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3. 情感性 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上有父母和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 下有兄弟姐妹。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骨肉之情的基础上,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 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 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 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要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还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一般表现出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 溺爱骄纵。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拿缺 点当优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味迁就、退让。另一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缺乏教 育方法、手段,但又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对子女冷嘲热讽,非打 即骂,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以往,就会损伤、疏远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也达不到 教育子女的目的。因此,应注意发挥情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 针对性 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具有实施个别教育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首先,家 长对自己的子女了解最深,便于做到因材施教。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在家长抚育孩子的过 程中,通过自觉不自觉地观察、认知,能够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性格、气质、志趣、爱 好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特点,便于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