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 (德)黑格尔 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 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 心得多。 (俄)乌申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学,首先要明确教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如何来学习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写 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 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救育这种社会现象的 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 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 过对教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的指导教育实 (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著作。它既可以是教材的形式,也可以是专著的形式。教育学也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 指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学,有的也叫普通教育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编 写的。 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 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 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 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 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 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 现,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揭示 教育规律。从而引导教育工作者按规律办事,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规律是指教育领域内部事物之
教育名言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 ——(德)黑格尔 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 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 心得多。 ——(俄)乌申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教育学,首先要明确教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如何来学习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写 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 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①。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 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 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 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 过对教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的指导教育实践 (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著作。它既可以是教材的形式,也可以是专著的形式。教育学也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 指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学,有的也叫普通教育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编 写的。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 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 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 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 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 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 现,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揭示 教育规律。从而引导教育工作者按规律办事,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规律是指教育领域内部事物之
间以及内部事物与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是发展的,所以事物之间的 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认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既可 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即宏观的教育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 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智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等,则属中观的教育规律。而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乃属 微观的教育规律。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个体认识的教育规律是否正 确必须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认识层面上对教育规律的系统把握较困难。所以,在我国 的教育理论界很少系统地论述教育规律,而主要是通过与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的教育原则(或教学 原则)和方法来体现。本书也是如此。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 可谓科目繁多。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复杂的。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 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 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 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总之,本书主要是在 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与人类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的救育者—教师产生 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 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下面就简述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使大家 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个粗略的印象 、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 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 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间以及内部事物与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是发展的,所以事物之间的 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认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既可 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即宏观的教育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 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智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等,则属中观的教育规律。而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乃属 微观的教育规律。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个体认识的教育规律是否正 确必须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认识层面上对教育规律的系统把握较困难。所以,在我国 的教育理论界很少系统地论述教育规律,而主要是通过与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的教育原则(或教学 原则)和方法来体现。本书也是如此。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 可谓科目繁多。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复杂的。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 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 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 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总之,本书主要是在 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与人类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产生 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 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下面就简述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使大家 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个粗略的印象。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 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 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中国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一批大教育家。西方出现了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批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 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述教育思想的言论主要是散见于他们论述哲学、 政治学和伦理学等的著作中以及后人记载他们教育言行的文献之中。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 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 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 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 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 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必使
中国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一批大教育家。西方出现了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批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 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述教育思想的言论主要是散见于他们论述哲学、 政治学和伦理学等的著作中以及后人记载他们教育言行的文献之中。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 551--479 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 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 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 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 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 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 468--376 年) 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必使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 372--289 年) 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 313--238 年) 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
董仲舒 而青于蓝。另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 贱师轻傅。教师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严 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荀子》一书。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 正宗的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 谓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 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 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纪(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 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 为朝廷要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 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著有《春秋繁露》 朱熹(1130-1200年)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 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 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 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 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忘本逐末” 的教育,导致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而青于蓝。另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 贱师轻傅。教师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严 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荀子》一书。 董仲舒(公元前 179--104 年) 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 正宗的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 谓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 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 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纪(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 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 为朝廷要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 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之一。著有《春秋繁露》。 朱熹(1130--1200 年) 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 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 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 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 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忘本逐末” 的教育,导致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