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 ·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1、有关教学方法的一些概念 2、数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3、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04、】 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5、现代数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6、我国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7、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数学教学方法 •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 • 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 1、有关教学方法的一些概念 • 2、数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 3、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 4、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 5、现代数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 6、我国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 7、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 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思想,其二是启发式可以称为一种教学 方法,二者均有道理,我们取前一种观点,即把启发 式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中学数学 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 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 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思想,其二是启发式可以称为一种教学 方法,二者均有道理,我们取前一种观点,即把启发 式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中学数学 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 思想
1、“启发式”和“注入式 。启发式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在该种教学方法中 体现出了“启发”的思想,也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 生是愿意学习也能够学好的,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学生 孜孜求索、开动脑筋,自己思考、消化,进而得出结论。 ·在启发式教学中即使是教师讲解,也是经过学生的分析思考,达 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把 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1、“启发式”和“注入式” • 启发式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在该种教学方法中 体现出了“启发”的思想,也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 生是愿意学习也能够学好的,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学生 孜孜求索、开动脑筋,自己思考、消化,进而得出结论。 • 在启发式教学中即使是教师讲解,也是经过学生的分析思考,达 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把 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注入式”又称“填鸭式”,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 法,而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中的“注入式”教学思想 该思想把学生当作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完 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 创造性。 ·有一种误解:教师问,学生答就是启发式,教师讲学 生听就是注入式,因此上就有把启发式等同于问答式, 注入式等同于讲解式,试分析这种误解
• “注入式”又称“填鸭式”,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 法,而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中的“注入式”教学思想, 该思想把学生当作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完 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 创造性。 • 有一种误解:教师问,学生答就是启发式,教师讲学 生听就是注入式,因此上就有把启发式等同于问答式, 注入式等同于讲解式,试分析这种误解
2、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历史 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 学生发奋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而还没有搞通的心 理状态。“启”:这是正要教师去引导他们把问题搞通。 “悱”: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难境 地。“发”:这时正需要教师去指导把事情表达出来。 “启发”由此而来。孔子认为不造成一种“愤”和“悱 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启发教学。 继孔子之后,孟子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后发展成为我国 传统的教育思想。《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并提出了“喻”的三条细则,即:“导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不要拖着他 走,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不要压抑他们,要启发开导 他们,而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
2、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历史 • 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 学生发奋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而还没有搞通的心 理状态。“启”:这是正要教师去引导他们把问题搞通。 “悱”: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难境 地。“发”:这时正需要教师去指导把事情表达出来。 “启发”由此而来。孔子认为不造成一种“愤”和“悱” 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启发教学。 • 继孔子之后,孟子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后发展成为我国 传统的教育思想。《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并提出了“喻”的三条细则,即:"导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不要拖着他 走,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不要压抑他们,要启发开导 他们,而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