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不 越矩。他还主张用“铭”、“箴”之类的道德训诫、短语,悬挂或雕刻在书斋、门户、盘盂等日用器 具上,“欲其常接乎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 他提出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 实意义。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说” 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 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 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书 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 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 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 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 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 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 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缚,若待拘囚ˆ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 如寇仇而不欲见”。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 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 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儿 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不 越矩。他还主张用“铭”、“箴”之类的道德训诫、短语,悬挂或雕刻在书斋、门户、盘盂等日用器 具上,“欲其常接乎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 他提出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 实意义。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说”, 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 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 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书。 王守仁(14721528 年) 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 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 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 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 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 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 王守仁 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 如寇仇而不欲见”。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 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 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儿 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 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 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 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 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知识的对象即“善”,但他 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善”,有时认为禁欲克已的生活苏格拉底 即“善”的生活。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 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 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 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 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 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 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 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36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 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 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 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 的统治者在30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五年后,就可成为统治国家的 哲学王了。他还认为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具有的首 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只有对人进行“恨你所当恨,爱你所当爱”的训练,才配得上称为教育 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 年) 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 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 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 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 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知识的对象即“善”,但他 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善”,有时认为禁欲克已的生活 苏格拉底 即“善”的生活。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 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 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 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 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 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 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 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 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 36 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 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 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 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 2030 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 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 的统治者在 30 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五年后,就可成为统治国家的 哲学王了。他还认为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具有 的首 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只有对人进行“恨你所当恨,爱你所当爱”的训练,才配得上称为教育。 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
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他 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 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 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 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 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 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因为,如果公民都 无守秩序的习惯,不受守秩序的教育,任何法律都是不起作用的。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 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 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 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 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发展到高峰。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 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晌)和正规的 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他还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 教学方法。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于理性的范围 必须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 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 马斯主义,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源出于此。他的思想对中世纪以及 后来的学风有着不良的影响。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教育专著的出现: 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 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 中的一篇)。这两篇论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特别是《学 记》,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篇教学专论,全文只有1229个字,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
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 篇》。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他 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 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 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 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 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 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因为,如果公民都 无守秩序的习惯,不受守秩序的教育,任何法律都是不起作用的。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 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 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 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 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 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发展到高峰。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 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和正规的 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他还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 教学方法。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于理性的范围, 必须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 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 马斯主义,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源出于此。他的思想对中世纪以及 后来的学风有着不良的影响。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教育专著的出现: 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 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 中的一篇)。这两篇论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特别是《学 记》,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篇教学专论,全文只有 1229 个字,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