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 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想不能停留在观念形态,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 作为学生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学习 4、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 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 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 想的影响。 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 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 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 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 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 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 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 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 5、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 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 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 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 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 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2)加
6 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 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想不能停留在观念形态,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 作为学生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学习 4、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 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 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 想的影响。 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 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 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 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 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 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 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 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 想。 5、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 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 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 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 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 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2)加
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 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 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 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 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 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 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 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 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马克思说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生,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 都知道的。”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在 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支不可缺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军,都是社会财富的创 造者,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在工作 和劳动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2)教 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公共财物和其他劳 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珍借。如爱护学校里的图书仪器 和生产劳动工具,爱护学校课桌椅、教具,不损坏花草树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敢 于同侵犯和损坏公共财物的人作斗争。(3)勤奋学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 尚。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学生要学好科学 文化知识,就必须刻苦学习,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承担责任、 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7、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从职业活动中引申出来的。职业道德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 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 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 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 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 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 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 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 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马克思说: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生,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 都知道的。”①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在 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支不可缺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军,都是社会财富的创 造者,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在工作 和劳动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2)教 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公共财物和其他劳 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珍惜。如爱护学校里的图书仪器 和生产劳动工具,爱护学校课桌椅、教具,不损坏花草树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敢 于同侵犯和损坏公共财物的人作斗争。(3)勤奋学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 尚。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学生要学好科学 文化知识,就必须刻苦学习,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承担责任、 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7、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从职业活动中引申出来的。职业道德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6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就是在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情操和品质。①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 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 习惯和心理特征,并结成某种特殊的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 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每 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也称为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职业理想也是社会理想 在职业选择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 前途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2)培养良好的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 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一个人能否履行其职业责任,是一个职业工作者是否称职 能否胜任的问题。职业责任决定了职业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规定了职业工作者行为的是非 标准。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 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3)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就是人们对自身职业劳动 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事劳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有勇于吃苦的精神。(4)遵守职业纪律。职业纪律是指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俗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纪律意识,认真学习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在劳动中遵守职业纪律 8、社会公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根据共同的社会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 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共有的基本 美德,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 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 社会公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 社会公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 不妨碍他人的权益,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 ①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就是在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情操和品质。①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 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 习惯和心理特征,并结成某种特殊的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 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每一 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②职业道德也称为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职业理想也是社会理想 在职业选择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 前途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2)培养良好的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 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一个人能否履行其职业责任,是一个职业工作者是否称职、 能否胜任的问题。职业责任决定了职业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规定了职业工作者行为的是非 标准。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 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3)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就是人们对自身职业劳动 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事劳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有勇于吃苦的精神。(4)遵守职业纪律。职业纪律是指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俗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纪律意识,认真学习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在劳动中遵守职业纪律。 8、社会公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根据共同的社会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 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共有的基本 美德,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 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 社会公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 社会公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 不妨碍他人的权益,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 ① 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8 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文明行为价值的认识,养成文明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粗暴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表现, 自觉地同不文明行为做斗争。(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需要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 人,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人真诚,为 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要勇于承担责任,尽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做事充满自信,活泼,开朗,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精神状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 别人的长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自 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 第二节智育 、智育的意义 智育是教育者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 育活动。智育是人类教育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古代教育中德育占据中心位置的话,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可以说智育占据着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位置。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德育、体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对于社会而言,智 育要完成文化传递和社会成员基本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训练的任务,它是社会文明延续和发 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个体而言,智育提供的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能力一一认知能力的训 练,而且是在可塑性最大,成长发展最快的青少年儿童期进行的。无疑,智育对于人的身心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地说,智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社会而言,智育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智育通过指导年青一代掌 握知识技能,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获得认识客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要延续发展, 就必须把人类的“集体智慧”一代一代传下去,智育的职能正是将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 代一代传递下去,使每一代人都能够继承前人的创造和发明,使下一代人有可能在前人的基 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从而使整个社会文明不断进化。如果没有智育, 就没有知识和智力的再生产。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智育是整个人类 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作用日益显著。 2、对个体而言,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如果说智育的社会意义在 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智育的个体意义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其中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认识和智力 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能够各方面得到充分
9 文明行为价值的认识,养成文明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粗暴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表现, 自觉地同不文明行为做斗争。(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需要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 人,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人真诚,为 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要勇于承担责任,尽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做事充满自信,活泼,开朗,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精神状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 别人的长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自 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的意义 智育是教育者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 育活动。智育是人类教育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古代教育中德育占据中心位置的话,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可以说智育占据着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位置。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德育、体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对于社会而言,智 育要完成文化传递和社会成员基本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训练的任务,它是社会文明延续和发 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个体而言,智育提供的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能力——认知能力的训 练,而且是在可塑性最大,成长发展最快的青少年儿童期进行的。无疑,智育对于人的身心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地说,智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社会而言,智育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智育通过指导年青一代掌 握知识技能,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获得认识客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要延续发展, 就必须把人类的“集体智慧”一代一代传下去,智育的职能正是将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一 代一代传递下去,使每一代人都能够继承前人的创造和发明,使下一代人有可能在前人的基 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从而使整个社会文明不断进化。如果没有智育, 就没有知识和智力的再生产。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智育是整个人类 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作用日益显著。 2、对个体而言,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如果说智育的社会意义在 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智育的个体意义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其中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认识和智力 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能够各方面得到充分
的发展,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为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 观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以相应的知识和智力作为前提条件。只有使年青一代掌握了较为 系统的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智力,才能谈得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智育的任务 智育的具体任务在不同社会或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智育要受到各个不同社 会或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而言,智育任务有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是客观事物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的规律性认识。知 识包含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 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动作技能包括认知成分即知道如 何做和肌肉协调成分)。① 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认识经验和认识成果。这些认识 经验和认识成果必须通过教育(主要是智育)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前辈认识的基础上再向 前进,从而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即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确凿可靠的 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还应当合乎逻辑系统。它不是许多概念、范畴、命题的孤立的堆积, 而是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经过严密、充分论证的知识体系。其次,中小学是普通教育的基 础阶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是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所谓基础,它包括两个含义:其一,相对学科内容而言,这些知识是基础的、概略的,是进 步加深学习所必需的。这一要求同样体现在学校内部课程体系以及每一门学科的内容序列 上。前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后一阶段来说都具有基础的意义。其二,对于个体认识世界和发展 认识能力来说,这些知识也是属于基础性的。由此可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总体范围具有 相对稳定性。知识序列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小学智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 识 2、培养学生的技能 智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形成学生的技能。所谓技能,就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 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技能因其表现形态不同,可分成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智力技能 主要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以简约的形式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如思考、默读、 心算等。智力技能的差异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操作技能主要是指一系列 ①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88-8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 的发展,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为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 观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以相应的知识和智力作为前提条件。只有使年青一代掌握了较为 系统的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智力,才能谈得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二、智育的任务 智育的具体任务在不同社会或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智育要受到各个不同社 会或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而言,智育任务有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是客观事物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的规律性认识。知 识包含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 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动作技能包括认知成分即知道如 何做和肌肉协调成分)。① 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认识经验和认识成果。这些认识 经验和认识成果必须通过教育(主要是智育)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前辈认识的基础上再向 前进,从而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即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确凿可靠的 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还应当合乎逻辑系统。它不是许多概念、范畴、命题的孤立的堆积, 而是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经过严密、充分论证的知识体系。其次,中小学是普通教育的基 础阶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是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所谓基础,它包括两个含义:其一,相对学科内容而言,这些知识是基础的、概略的,是进 一步加深学习所必需的。这一要求同样体现在学校内部课程体系以及每一门学科的内容序列 上。前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后一阶段来说都具有基础的意义。其二,对于个体认识世界和发展 认识能力来说,这些知识也是属于基础性的。由此可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总体范围具有 相对稳定性。知识序列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小学智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 识。 2、培养学生的技能 智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形成学生的技能。所谓技能,就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 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技能因其表现形态不同,可分成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智力技能 主要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以简约的形式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如思考、默读、 心算等。智力技能的差异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操作技能主要是指一系列 ① 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88-8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