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淋巴系统思政案例1、各取所长,协作共赢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又称象皮病,是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等引起的一种广泛传播的寄生虫病。这些丝虫寄居于淋巴管内,急性期引起淋巴管和淋巴结炎症,慢性期则导致淋巴管和淋巴结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渗入组织和器官,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增生,使皮肤增厚变粗糙,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病或象皮肿。该病通过吸血蚊虫叮咬传播给人和哺乳动物。淋巴丝虫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长久以来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人类也从未停止寻找治疗良药。日本北里大学(KitasatoUniversity)的退休教授大村智(SatoshiOmura)和美国德鲁大学(DrewUniversity)的退休研究员爱尔兰人威廉·坎贝尔(williamC.Campbel1)发现了治疗丝虫感染的新药物阿维菌素,解决了影响世界数亿人的重大健康问题,因此二人共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阿维菌素的发现是一个完美的科研合作。大村智从链霉菌属中分离出菌株,坎贝尔与之合作,利用这些菌株发现了阿维菌素的生物活性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其作为广谱驱虫剂的使用做出重要贡献,后来经结构改造成了活性更高的伊维菌素,成为治疗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的特效药。科学无国界,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2、学好基础,应用临床胃瘤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当某器官发生癌变时,癌细胞可进入相应的局部淋巴结,淋巴结会阻截和清除这些肿瘤细胞。在此过程中,淋巴结会发生细胞增殖等病理变化,致淋巴结肿大。如果局部淋巴结未能阻杀癌细胞,癌细胞便可进一步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以胃癌为例,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高位。大部分患者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有恶心、呕吐或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相似的症状,因此,早期胃癌不易诊断。中晚期胃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和体重减轻。胃癌可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是最主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思政案例 1、各取所长,协作共赢 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又称象皮病,是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等引起的一种广泛传 播的寄生虫病。这些丝虫寄居于淋巴管内,急性期引起淋巴管和淋巴结炎症,慢 性期则导致淋巴管和淋巴结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渗入组织和器官,刺激皮肤和 皮下组织水肿增生,使皮肤增厚变粗糙,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病或象皮肿。 该病通过吸血蚊虫叮咬传播给人和哺乳动物。 淋巴丝虫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长久以来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人类 也从未停止寻找治疗良药。日本北里大学(Kitasato University)的退休教授大 村智(Satoshi Ō mura)和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的退休研究员爱尔兰 人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发现了治疗丝虫感染的新药物阿维菌素, 解决了影响世界数亿人的重大健康问题,因此二人共同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而阿维菌素的发现是一个完美的科研合作。大村智从链霉菌属中 分离出菌株,坎贝尔与之合作,利用这些菌株发现了阿维菌素的生物活性并在接 下来的工作中对其作为广谱驱虫剂的使用做出重要贡献,后来经结构改造成了活 性更高的伊维菌素,成为治疗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的特效药。科学无国界,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 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2、学好基础,应用临床 胃 癌 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当某器官发生癌变时,癌细胞可进入相应的局 部淋巴结,淋巴结会阻截和清除这些肿瘤细胞。在此过程中,淋巴结会发生细胞 增殖等病理变化,致淋巴结肿大。如果局部淋巴结未能阻杀癌细胞,癌细胞便可 进一步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以胃癌为例,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 居高位。大部分患者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有恶心、呕吐或出现与 胃炎、胃溃疡等相似的症状,因此,早期胃癌不易诊断。中晚期胃癌患者最常见 的症状是疼痛和体重减轻。胃癌可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是最主
要的转移途径。中晚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亦有淋巴转移。根据与胃的距离远近将引流胃的区域淋巴结分为3站。胃癌细胞先由原发部位经过淋巴网转移至第一站胃旁淋巴结(局部淋巴结),接着癌细胞,沿胃的血管周围淋巴管向心性转移至第二站淋巴结,继而向更远的第三站淋巴结转移。胃癌淋巴结转移通常是循序渐进,但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即第一站并没有出现转移而直接转移至第二站。终末期胃癌可通过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正因为肿瘤细胞会随淋巴引流转移到各级淋巴结,所以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尤其是癌症,既要检查局部,又要关注可能发生的远隔转移。具有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医学思维方式。同时掌握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和引流途径,为临床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打好基础。3、探索求真,科学精神大脑淋巴系统淋巴循环对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清除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异物;调节体液平衡: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等。1914年,LewisH.Weed教授提出”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大脑作为”免疫豁免器官”成为共识。然而,大脑代谢非常活跃,代谢产物的清除如何通过不与脑实质直接接触的脑脊液而实现?被广泛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又在哪里?大脑如何对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脑内病理生理变化发挥免疫功能?这些问题都是对统治了神经科学界100年的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观点的挑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JeffreyJ.Iliff教授等利用一种可监测大脑深处活动的新的成像技术----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首次发现了脑胶质-淋巴途径,因其功能类似于外周淋巴系统,又称”类淋巴途径"。201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onathanKipnis教授和AntoineLouveau教授及其团队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KariAlitalo团队先后证明了脑膜淋巴管的存在。脑膜淋巴管的发现不仅回答了大脑免疫应答等基础问题,也改变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关系的认识。自此大脑是免疫豁免器官的传统观念被彻底颠覆。尽管脑淋巴系统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
要的转移途径。中晚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 70%左右,早期胃癌亦有淋巴转移。 根据与胃的距离远近将引流胃的区域淋巴结分为 3 站。胃癌细胞先由原发部位经 过淋巴网转移至第一站胃旁淋巴结(局部淋巴结),接着癌细胞,沿胃的血管周 围淋巴管向心性转移至第二站淋巴结,继而向更远的第三站淋巴结转移。胃癌淋 巴结转移通常是循序渐进,但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即第一站并没有出现转 移而直接转移至第二站。终末期胃癌可通过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正因 为肿瘤细胞会随淋巴引流转移到各级淋巴结,所以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尤其是癌 症,既要检查局部,又要关注可能发生的远隔转移。具有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医 学思维方式。同时掌握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和引流途径,为临床病变的诊断 和治疗打好基础。 3、探索求真,科学精神 大脑淋巴系统 淋巴循环对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清除组 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异物;调节体液平衡;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等。1914 年,Lewis H.Weed 教授提出"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大脑作为"免疫豁免器官" 成为共识。然而,大脑代谢非常活跃,代谢产物的清除如何通过不与脑实质直接 接触的脑脊液而实现?被广泛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 又在哪里?大脑如何对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脑内病理生理变化发挥免疫功 能?这些问题都是对统治了神经科学界 100 年的"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观点的 挑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2012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 Jeffrey J.Iliff 教授等利用一种可监测大脑深处活动的新的成像技术-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 首次发现了脑胶质-淋巴途径,因其功能类似于外周淋巴系统,又称"类淋巴途径 "。2015 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Jonathan Kipnis 教授和 Antoine Louveau 教授及 其团队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 Kari Alitalo 团队先后证明了脑膜淋巴管的存在。 脑膜淋巴管的发现不仅回答了大脑免疫应答等基础问题,也改变了人们对中枢神 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关系的认识。自此大脑是免疫豁免器官的传统观念被彻底颠 覆。尽管脑淋巴系统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
证明。从最初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到脑类淋巴途径的发现,再到脑膜淋巴系统的发现,人们对脑内淋巴系统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人们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正是科学家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人类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4、科学防治,战胜疫情中国淋巴丝虫病的消除淋巴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世界第二位致残病因。中国曾是世界上受淋巴丝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区高达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64个县/市,16514个乡/镇/街道,涉及人口达34191.6万人。淋巴丝虫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制约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将其列入重点疾病防治规划,组织和开展了系统而全面地关于淋巴丝虫病的调查、防治和科研工作。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的方向,深入防治现场,结合防治实践,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成功一方面有科学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有完善的组织保证。在疫情严重、并缺乏可资借鉴防治经验的情况下,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者,针对淋巴丝虫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以淋巴丝虫病的病原与媒介生物学、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基础,深入防治现场,结合防治开展科学研究,在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制定了科学的、经济易行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2制订出反应少、安全、易行、效果好的0.3%乙胺嗪药盐普服方案。3揭示防治后期淋巴丝虫病传播规律,制定以微丝坳率降至1%以下为停止干预措施的指标。4建立纵向、横向监测相结合的主动监测系统。5制订我国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标准和技术指标。在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国家提供了完善的组织保证。1979-1981
证明。 从最初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到脑类淋巴途径的发现,再到脑膜淋巴系统的 发现,人们对脑内淋巴系统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人们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正是科 学家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人类 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4、科学防治,战胜疫情 中国淋巴丝虫病的消除 淋巴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列为世界第二位致残病因。中国曾是世界上受淋巴丝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 一。在中国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区高达 1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864 个县/市, 16514 个乡/镇/街道,涉及人口达 34191.6 万人。淋巴丝虫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 害人民健康,而且制约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将其列入重 点疾病防治规划,组织和开展了系统而全面地关于淋巴丝虫病的调查、防治和科 研工作。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的方向,深入防治现场,结 合防治实践,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成功一方面有科学的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有完善的 组织保证。在疫情严重、并缺乏可资借鉴防治经验的情况下,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 科研工作者, 针对淋巴丝虫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环节, 以淋巴丝虫病的病原与 媒介生物学、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基础, 深入防治现场, 结合防治 开展科学研究,在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 重要成果:1 制定了科学的、经济易行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2 制订 出反应少、安全、易行、效果好的 0.3%乙胺嗪药盐普服方案。3 揭示防治后期淋 巴丝虫病传播规律, 制定以微丝蚴率降至 1%以下为停止干预措施的指标。4 建立 纵向、横向监测相结合的主动监测系统。5 制订我国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标准 和技术指标。 在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国家提供了完善的组织保证。1979-1981
年,卫生部连续3年组织调查组分3批对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2个县/市的防治效果进行调查考核,进而总结经验、完善防治和考核的技术方案;编写出版《丝虫病防治手册》;先后举办了10期全国性的淋巴丝虫病专业培训班;积极协调防治药物乙胺嗪和普查使用的显微镜生产和供应。为加强淋巴丝虫病防治的技术指导,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淋巴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设立了3个丝虫病防治科研协作区。这些决策和部署以及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淋巴丝虫病防治的深入发展,加快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步伐。据统计,自1956-1994年的整个防治阶段,全国共血检普查72021.43万人次,乙胺嗪治疗2213.84万人次,群体服药3355.84万人次,普服药盐15776.71万人次:共培训丝虫病防治人员约240万人次:用于全国各省丝虫病防治的乙胺嗪共生产供应1962.28吨。至2006年2月,我国16个丝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通过审评,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2006年3月29日,卫生部在斐济召开的全球消除淋巴丝虫病联盟第四次会议上向WHO递交了《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报告》,这是自1997年第5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消除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丝虫病”决议以来,WHO接受的第一份宣布实现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的报告。2007年5月9日,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致函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确认中国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在全国实现消除淋巴丝虫病后,我国卫生部又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发布《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工作方案》和《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后监测工作方案》,部署了对原丝虫病流行区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的调查建档和关怀照料工作,以及疫情监测工作。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成就和经验获得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我国成功实施的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已被WHO认同并广为推介
年,卫生部连续 3 年组织调查组分 3 批对 1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 2 个县/市的 防治效果进行调查考核,进而总结经验、完善防治和考核的技术方案;编写出版 《丝虫病防治手册》;先后举办了 10 期全国性的淋巴丝虫病专业培训班;积极 协调防治药物乙胺嗪和普查使用的显微镜生产和供应。为加强淋巴丝虫病防治的 技术指导,1982 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淋巴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设立了 3 个丝虫病防治科研协作区。这些决策和部署以及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全 国淋巴丝虫病防治的深入发展,加快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步伐。 据统计,自 1956-1994 年的整个防治阶段,全国共血检普查 72021.43 万人 次,乙胺嗪治疗 2213.84 万人次,群体服药 3355.84 万人次,普服药盐 15776.71 万人次;共培训丝虫病防治人员约 240 万人次;用于全国各省丝虫病防治的乙胺 嗪共生产供应 1962.28 吨。 至 2006 年 2 月,我国 16 个丝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通过审评,实 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2006 年 3 月 29 日,卫生部在斐济召开的全球消除 淋巴丝虫病联盟第四次会议上向 WHO 递交了《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报告》, 这是自 1997 年第 50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消除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 丝虫病 ”决议以来,WHO 接受的第一份宣布实现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的报告。 2007 年 5 月 9 日,WHO 总干事陈冯富珍致函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确认中国消除 了淋巴丝虫病。 在全国实现消除淋巴丝虫病后,我国卫生部又分别于 2007 年和 2010 年,发 布《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工作方案》和《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后监测工作方 案》,部署了对原丝虫病流行区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的调查建档和关怀照料工 作,以及疫情监测工作。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成就和经验获得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我国成功 实施的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已被 WHO 认同并广为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