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骨学思政案例1、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人长高的秘决对自己身高不满意的成年人都渴望能长至心目中的理想身高。于是有些人不惜花重金尝试各种增高方法,如服用增高药,买促进长高的鞋等等。成年人真的还能长高吗?一个人的身高取决于其长骨尤其是下肢长骨软骨的生长发育情况。软骨是幼年时位于长骨骨干和连接处的透明软骨。通过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近成年时,软骨逐渐停正增长,全部骨化,骨干与长合为一体,二者之间遗留一线。当下肢的股骨、腔骨和腓骨的软骨全部骨化,人便停止长高。据统计,股骨上端和下端长合时期为17-24岁;腔骨上下端的长合时期分别为19-20岁和16-20岁;排骨上下端的长合时期分别为22-24岁和20-24岁。因此,只有下肢软骨还未骨化的成年人才有长高的可能。为明确软骨的骨化情况,可通过拍摄X光片进行检查。软骨骨化前,人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如合理增加膳食营养和增强体育锻炼等加强软骨的功能,一旦软骨完全骨化,无需再做任何努力。因此,希望同学们尊重科学的生长规律,不要相信“所有成年人能长高”的虚假广告,也希望同学们能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长高的科学规律,远离虚假广告的欺骗。2、奉献爱心,勇担使命骨髓移植2007年的4月,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04级的马凯歌同学接到中华骨髓库传来的消息:马凯歌的白细胞抗原分型与武汉年仅19岁的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罗姑娘初步配型相同。经过健康体检,证实马凯歌符合捐献造血细胞的条件后,8月2日上午,马凯歌同学走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历时4个多小时,采集完成146毫升造血干细胞。当晚21点,146毫升“救命骨髓”运抵武汉,随即注入罗姑娘体内,完成救助。马凯歌同学成为了河南省第57例骨髓捐献志愿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唯一有效手段。目前
第一章骨学 思政案例 1、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人长高的秘诀 对自己身高不满意的成年人都渴望能长至心目中的理想身高。于是有些人不惜 花重金尝试各种增高方法,如服用增高药,买促进长高的鞋等等。成年人真的还能 长高吗?一个人的身高取决于其长骨尤其是下肢长骨骺软骨的生长发育情况。骺软 骨是幼年时位于长骨骨干和骺连接处的透明软骨。通过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 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近成年时,骺软骨逐渐停止增长,全部骨化,骨干与骺长 合为一体,二者之间遗留一骺线。当下肢的股骨、胫骨和腓骨的骺软骨全部骨化, 人便停止长高。据统计,股骨上端和下端长合时期为 17-24 岁;胫骨上下端的长合 时期分别为 19-20 岁和 16-20 岁;腓骨上下端的长合时期分别为 22-24 岁和 20-24 岁。因此,只有下肢骺软骨还未骨化的成年人才有长高的可能。为明确骺软骨的骨 化情况,可通过拍摄 X 光片进行检查。骺软骨骨化前,人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如 合理增加膳食营养和增强体育锻炼等加强骺软骨的功能,一旦骺软骨完全骨化,无 需再做任何努力。因此,希望同学们尊重科学的生长规律,不要相信“所有成年人 能长高”的虚假广告,也希望同学们能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长高的科学 规律,远离虚假广告的欺骗。 2、奉献爱心,勇担使命 骨髓移植 2007 年的 4 月,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 04 级的马凯歌同学接到中华骨髓库传来 的消息:马凯歌的白细胞抗原分型与武汉年仅 19 岁的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罗 姑娘初步配型相同。经过健康体检,证实马凯歌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后,8 月 2 日上午,马凯歌同学走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历时 4 个多 小时,采集完成 146 毫升造血干细胞。当晚 21 点,146 毫升“救命骨髓”运抵武汉, 随即注入罗姑娘体内,完成救助。马凯歌同学成为了河南省第 57 例骨髓捐献志愿 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唯一有效手段。目前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有:骨髓、外周血、脐带血和胎盘。骨髓移植是最早开展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为了增加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的来源,1992年国家卫生部批准建立了“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检索库”,后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截至2019年5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达到1654647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1418例,申请查询患者数达到79585人。马凯歌同学便是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的一份子。在此,呼吁同学们学习马凯歌的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大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1957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奠基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专家多纳尔·托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术以来,脐血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已成为可靠的其他供者来源,但供者来源缺乏始终是限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世界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团队创建了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型相结合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体系,该体系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问题,为国际原创,因此,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学会给予高度认可,称其为“北京方案”。“北京方案”的建立使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技术水平身国际先进行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尽管我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做未来的接班人,继续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断发展3、关注健康,医学科普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和因年龄增加引起的生理性骨质减少,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及老年男性易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2.1%,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更是达到51.6%。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小梁破坏、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弱,骨骼变得松脆,极易发生骨折,以脊柱、髓部和前壁骨折最为常见。一旦发生骨折直接导致患者伤残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们把每年10月20日定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有:骨髓、外周血、脐带血和胎盘。骨髓移植是最早开展的干细 胞移植治疗方法。为了增加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的来源,1992 年国家卫生部批准建立 了“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检索库”,后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 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截至 2019 年 5 月 31 日,中华骨髓库库容达到 1654647 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 1418 例,申请查询患者数达到 79585 人。马凯歌同学便是 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的一份子。在此,呼吁同学们学习马凯歌的奉献精神,为中 华民族的大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 1957 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奠基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专家多纳尔·托 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术以来,脐血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已成为可靠 的其他供者来源,但供者来源缺乏始终是限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的 世界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团队创建了非体外去除 T 细 胞单倍型相结合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体系,该体系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问 题,为国际原创,因此,2016 年世界骨髓移植学会给予高度认可,称其为“北京方 案”。“北京方案”的建立使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极 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尽管我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做未 来的接班人,继续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断发展。 3、关注健康,医学科普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 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和因年龄增加引起的生理性骨质减 少,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及老年男性易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 年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 中老年女性。调查显示 5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 32.1%,65 岁以上女性 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更是达到 51.6%。老年人随着骨量丢失、骨小梁破坏、骨密度 下降、骨强度减弱,骨骼变得松脆,极易发生骨折,以脊柱、髋部和前壁骨折最为 常见。一旦发生骨折直接导致患者伤残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和骨 质疏松性骨折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们把每年 10 月 20 日定
为了“国际骨质疏松日”。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加强营养和运动是公认的、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两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措施。加强营养,多食富含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通过合理膳食,从而保证每日钙的摄入量和吸收量。运动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骨细胞并影响骨重建,适宜的运动可以增加骨量,维持骨转换水平,减少骨丢失,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骨质疏松症预防方法。目前许多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利用所学,推进骨质疏松症危害和预防的宣传工作,帮助老年人提高对骨折蔬松症的认识和预防,为降低此病的发生率,推进全民健康贡献力量。4、严谨细致,尊重生命小小骨折,夺人性命患者,女,41岁,身体健康,骑电动时不慎从车上摔落,入院检查诊断为右侧股骨大转子骨折,经医生手法复位后,住院卧床静养。一周后办理出院,患者下床后突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医生随即展开急救,但终因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患者身体健康,只有外伤性骨折,为什么小小骨折竟能夺人性命?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伤病,单独的骨折并不会危及生命。然而,骨折后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至肺动脉,引发肺血栓栓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夺人性命的罪魁祸首。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发的静脉回流性障碍,血栓脱落引发肺血栓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PTE最常见的因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脱落,尤其是下肢近端血栓的脱落。骨折易引发DVT,尤其是下肢骨折,因其具有骨折、创伤、卧床、制动等多种诱因,导致静脉血回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故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下床活动、护理翻身、排便、情绪激动等条件下,可能导致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PTE。PTE的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晕等。本案例中,患者正是因为下肢骨折,致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导致DVT的发生
为了“国际骨质疏松日”。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然成为国内外的研 究热点。 加强营养和运动是公认的、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两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措 施。加强营养,多食富含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通过合理膳食,从而保证每 日钙的摄入量和吸收量。运动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骨细胞并影响骨重建,适宜的运 动可以增加骨量,维持骨转换水平,减少骨丢失,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骨质 疏松症预防方法。目前许多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经济 欠发达的地区。因此,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利用所学,推进骨质疏松症危害和预 防的宣传工作,帮助老年人提高对骨折疏松症的认识和预防,为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推进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4、严谨细致,尊重生命 小小骨折,夺人性命 患者,女,41 岁,身体健康,骑电动时不慎从车上摔落,入院检查诊断为右侧 股骨大转子骨折,经医生手法复位后,住院卧床静养。一周后办理出院,患者下床 后突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医生随即展开急救,但终因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患 者身体健康,只有外伤性骨折,为什么小小骨折竟能夺人性命?骨折是生活中常见 的伤病,单独的骨折并不会危及生命。然而,骨折后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 落后,随血液循环至肺动脉,引发肺血栓栓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夺人性 命的罪魁祸首。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 结引发的静脉回流性障碍,血栓脱落引发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PTE 最常见 的因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脱落,尤其是下肢近端血栓的脱落。骨折易引发 DVT,尤其是下肢骨折,因其具有骨折、创伤、卧床、制动等多种诱因 , 导致静脉 血回流缓慢 , 血管内皮损伤 , 血液呈高凝状态 , 故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下床活动、护理翻身、排便、情绪激动等条件下,可能导 致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 PTE。PTE 的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 等。本案例中,患者正是因为下肢骨折,致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导致 DVT 的发生
后因下床活动导致血栓脱落引发了肺栓塞而致死。肺栓塞在临床上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是引起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肺栓塞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以后行医路上,要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接诊骨折患者后,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要尽快明确诊断,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DVT的防治,降低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另外,也提示同学们要有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遇到骨折的患者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等,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及时识别,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降低肺栓塞的死亡率,减少悲剧的发生。5、医者匠心,奠基解钟世镇钟世镇(1925.9.24-),广东五华人,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现代临床解部学奠基人,编著国际第一部《显微外科解部学》,2000年出版1000万字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钟世镇教授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部学研究体系,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实际70年代,当他看到不少外科医生因为不懂解剖学,给病人造成的伤害,促使他坚定地选择了临床解部学这一方向,提出“临床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临床医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会他们什么。”的学术观点,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他突破了“解部学等于形态科学”的认知禁,开创性的工作,持续性的努力,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部学的奠基人。20世纪80年代,钟世镇敏锐地注意到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小血管、小神经等,这些临床实用结构却被传统的解剖学教科书忽略了,限制显微外科的进一步发展。钟世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部学研究,既把显微外科手术操作中有关的人体结构加以系统化,又把临床各类创新手术方式的解剖学依据加以整理,将分散零星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严谨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新术式的命名、操作和应用。他提出的”皮瓣供区血管类型”、“组织瓣设计解剖学基础”和”神经干结构特
后因下床活动导致血栓脱落引发了肺栓塞而致死。 肺栓塞在临床上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是引起患者猝死的常见原 因之一。因此,预防肺栓塞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以后行医路上, 要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接诊骨折患者后,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要尽快明 确诊断,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 DVT 的防治,降低骨折后 DVT 的发生率;另外,也 提示同学们要有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遇到骨折的患者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呼 吸困难、胸痛等,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及时识别,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降 低肺栓塞的死亡率,减少悲剧的发生。 5、医者匠心,奠基解剖 钟世镇 钟世镇(1925.9.24-),广东五华人,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 基人,编著国际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 2000 年出版 1000 万字的《现代临床 解剖学丛书》。钟世镇教授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 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 学的研究,是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 20 实际 70 年代,当他看到不少外科医生因为不懂解剖学,给病人造成的伤害, 促使他坚定地选择了临床解剖学这一方向,提出 “临床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 么;临床医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会他们什么。”的学术观点,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推动他突破了“解剖学等于形态科学”的认知禁锢,开创性的工作,持续性的努 力,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 20 世纪 80 年代,钟世镇敏锐地注意到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小血管、 小神经等,这些临床实用结构却被传统的解剖学教科书忽略了,限制显微外科的进 一步发展。钟世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剖学研究,既把显微外科手术操作中有关的 人体结构加以系统化,又把临床各类创新手术方式的解剖学依据加以整理,将分散 零星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严谨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新术式的命名、操作和 应用。他提出的"皮瓣供区血管类型"、"组织瓣设计解剖学基础"和"神经干结构特
点与术式关系”等带规律性的理论,被国内外显微外科界广泛采用,成为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经典指导原则。他出版了两部英文版的显微外科著作《MicrosurgicalAnatomy》和《ClinicalMicrosurgicalAnatomy》,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部学》(英文版,英国出版),把中国显微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从此中国显微外科长期位于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成为显微外科解部学的奠基人。他创办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担任了美国和法国两个国际临床解部学期刊助理主编和执行编委:在中国解部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内,建议成立”临床解部学专业组”。他在组建学术组织、培训学术队伍、创办学术园地,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部学的奠基人。他在19881991年间,承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的《临床解部学丛书》主编任务,完成了有4个分册300多万字的巨著。这部丛书的出版,在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中期,钟世镇开始了临床解部生物力学以及新兴的组织工程的研究。他开拓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军和广东”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钟世镇带领团队分别研究了骨折及愈合的生物力学、创伤有关的生物力学、脊柱稳定性有关的生物力学等,为战场创伤救治、训练伤防治、临床骨科和航天医学,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平台和理论指导,促进了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的紧密结合。2001年,当美国和韩国建立起“人体结构数据集”,开始被其他国家引用时,他率先发起“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相关研讨,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2003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中国首例女”数字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户从头到脚横切成8556个人体横切面,然后对横切面拍照,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2005年课题组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拥有9200个横切面,最薄的切片只有0.1毫米,并且用血管灌注技术处理标本,这是目前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数字人”。通过数字医学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采集病人的数据,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在临床外科学领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手术,研究术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2004年9月,以钟世镇为首的
点与术式关系"等带规律性的理论,被国内外显微外科界广泛采用,成为显微外科 手术操作的经典指导原则。他出版了两部英文版的显微外科著作《Microsurgical Anatomy》和《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 科解剖学》(英文版,英国出版),把中国显微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 从此中国显微外科长期位于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成为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奠基 人。 他创办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担任了美国和法国两个国际临床解剖 学期刊助理主编和执行编委;在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内,建议成立"临 床解剖学专业组"。他在组建学术组织、培训学术队伍、创办学术园地,进行了大 量开拓性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在 1988~1991 年间,承担 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的《临床解剖学丛书》主编任务,完成了有 4 个分册 300 多 万字的巨著。这部丛书的出版,在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阶段 性的里程碑。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钟世镇开始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以及新兴的组织工程的 研究。他开拓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军和广东"医学生物力 学重点实验室"。钟世镇带领团队分别研究了骨折及愈合的生物力学、创伤有关的 生物力学、脊柱稳定性有关的生物力学等,为战场创伤救治、训练伤防治、临床骨 科和航天医学,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平台和理论指导,促进了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 的紧密结合。 2001 年,当美国和韩国建立起“人体结构数据集”,开始被其他国家引用时, 他率先发起“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相关研讨,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使中国成为 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2003 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 成中国首例女"数字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尸从头到脚横切成 8556 个人体横切 面,然后对横切面拍照,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 2005 年课题组又完 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拥有 9200 个横切面,最薄的切片只有 0.1 毫米,并且用血管灌注技术处理标本,这是目前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 "数字人" 。通过数字医学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采集病人的数据,构 建三维立体模型。在临床外科学领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手术, 研究术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2004 年 9 月,以钟世镇为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