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十七章总论、中枢神经思政案例1、学以致用,完善自身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睡液,如此反复训练,狗只听到铃声的刺激就会分泌很多睡液,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反复建立,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睡液,这种由铃声刺激引起睡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如果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睡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条件反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脑活动方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记忆是条件反射的巩固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来改变身体的反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或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消除不良的嗜好。2、探索创新,解决难题周围神经再生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是医学界尚未解决的较为棘手、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近年来有关此方面的研究颇多,如:药物研究(神经营养类物质、免疫抑制剂、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酶类物质、激素类物质)和手术研究(神经移植术、神经缝合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诊疗已然普及,然而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却常不能令人满意。周围神经损伤实质上是神经细胞的轴突损伤,即整个神经细胞的部分损伤,因而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有赖于轴突的成功再生。成功再生包括以下几点:①损伤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和功能正常;②损伤神经近端轴突芽生与延伸;③再生轴突与效应器重新建立突触联系;④神经再支配的靶器官的复原;③轴浆运输恢复。所以,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及时恢复神经干的连续性,保护神经元,同时努力促进轴
第十六、十七章总论、中枢神经思政案例 1、学以致用,完善自身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 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训练,狗只听到铃声的刺激就会分泌很多唾液。 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反复建立,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 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如 果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那么原来存在于 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 条件反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脑活动方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一 种适应性反应。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记忆是条件反射的巩 固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实 践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来改变身体的反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或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消除不良的嗜好。 2、探索创新,解决难题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是医学界尚未解决的较为棘手、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 近年来有关此方面的研究颇多,如:药物研究(神经营养类物质、免疫抑制剂、中 药提取物、中药复方、酶类物质、激素类物质)和手术研究(神经移植术、神经缝 合术)。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诊疗已然普及,然而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却常不能令人满意。周围 神经损伤实质上是神经细胞的轴突损伤,即整个神经细胞的部分损伤,因而周围神 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有赖于轴突的成功再生。成功再生包括以下几点:①损伤神经 元胞体的存活和功能正常;②损伤神经近端轴突芽生与延伸;③再生轴突与效应器 重新建立突触联系;④神经再支配的靶器官的复原;⑤轴浆运输恢复。所以,周围 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及时恢复神经干的连续性,保护神经元,同时努力促进轴
突再生,防止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萎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给损伤的周围神经提供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再生和功能恢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保障受损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和科学的吻合方法对促进神经修复再生尤为重要,相信未来随着同学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必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方法。3、学以致用,联系临床截瘫临床上脊髓病变并不少见。1998年中国体操名将桑兰在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跳马比赛的热身训练中不慎头部着地,折断两节颈椎至今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病变伤及脊髓内的白质或(和)灰质,必然影响到脊髓的传导、反射和神经营养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而脊髓损伤后常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脊髓全横断: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早期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脊髓的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脊髓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严重损害病人的驱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还会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源性内脏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我国75%~90%脊髓损伤患者死于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中外科学家正在努力尝试通过移植修复和神经吻合来重建脊髓损伤后的结构,恢复其功能。基础研究证实了这些治疗手段在啮齿类动物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作用,虽然治疗效果在医学界存有争议,但也大大激发了科学家们对未来研究的信心。期待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临床,破解脊髓损伤修复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4、关注前沿,探索未知
突再生,防止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萎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给损伤的周围神经 提供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再生和功能恢复。 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机制复杂,影响因 素众多,而保障受损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和科学的吻合方法对促进神经修复再生尤为 重要,相信未来随着同学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必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3、学以致用,联系临床 截 瘫 临床上脊髓病变并不少见。1998 年中国体操名将桑兰在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 运动会跳马比赛的热身训练中不慎头部着地,折断两节颈椎至今造成胸部以下高位 截瘫。病变伤及脊髓内的白质或(和)灰质,必然影响到脊髓的传导、反射和神经 营养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题尚未取得突 破性的研究成果,因而脊髓损伤后常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脊髓全横断:横断平面 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早期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 至数月后,脊髓的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 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 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脊髓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严重损害病人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还会使 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源性内脏器官功能 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我国 75%~90%脊髓损 伤患者死于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中外科学家正在努力尝试通过移植修复和神 经吻合来重建脊髓损伤后的结构,恢复其功能。基础研究证实了这些治疗手段在啮 齿类动物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作用,虽然治疗效果在医学界存有争议,但也大大 激发了科学家们对未来研究的信心。期待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临床,破解 脊髓损伤修复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 4、关注前沿,探索未知
人类脑计划目前脑功能障碍已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因素,全球因脑疾病死亡的人数已达1/4以上。以阐明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机制为目标的脑科学(神经科学),是生命科学最后的疆域,是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计算机等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基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人类脑计划应运而生。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提出脑计划后,我国也加快步伐加入了人类脑计划的研究行列。杨雄里院士在筹划“中国脑计划”时提到,“中国脑计划”应思考如何努力体现中国特色并保障我国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特点。另外,我国拥有最广大的各种疾病的患者群,如果经过科学的组织,有可能形成种类齐全、资料完整的样本库,这是使我国有关研究走在前列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类脑计划进行评价和展望,也指出大脑疾病将是中国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建议我们应该关注本国的重大脑疾病,尤其是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应该成为中国脑研究计划的目标。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共识。“一体”,是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认识脑)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保护脑)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模拟脑)。即以脑认知原理基础研究带动脑重大疾病研究和类脑人工智能研究。希望同学们在掌握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共同探索人脑的奥秘。5、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听神经瘤患者,男,57岁,一年前逐渐出现右耳听力下降、耳鸣,在医院检查耳部未发现明显异常,按脑血供不足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病情有所加重,走路不稳出现一侧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什么病变既能影响耳,又会波及面肌?医生怀疑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者颅内脑于右侧脑桥小脑三角部位有一个听神经瘤。这是一个源于第VIII对脑神经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病人首
人类脑计划 目前脑功能障碍已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因素,全球因脑疾病死亡的人数已达 1/4 以上。以阐明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机制为目标的脑科学(神经科学), 是生命科学最后的疆域,是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近 年来,计算机等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基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人类脑计划 应运而生。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提出脑计划后,我国也加快步伐加入了人类脑计划的研究 行列。杨雄里院士在筹划“中国脑计划”时提到,“中国脑计划”应思考如何努力 体现中国特色并保障我国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我国神经系统疾病 的发病率和特点。另外,我国拥有最广大的各种疾病的患者群,如果经过科学的组 织,有可能形成种类齐全、资料完整的样本库,这是使我国有关研究走在前列的重 要基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类脑计划进行 评价和展望,也指出大脑疾病将是中国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建议我们应该关注本 国的重大脑疾病,尤其是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应该成为中国脑研究计划的 目标。 2015 年,中国科学家就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 初步共识。“一体”,是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认识脑)为主体和核心,“两 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保护脑)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 究(模拟脑)。即以脑认知原理基础研究带动脑重大疾病研究和类脑人工智能研究。 希望同学们在掌握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共同探索人脑的奥秘。 5、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听神经瘤 患者,男,57 岁,一年前逐渐出现右耳听力下降、耳鸣,在医院检查耳部未 发现明显异常,按脑血供不足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病情有所加重,走路不稳, 出现一侧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什么病变既能影响耳,又会波及面肌?医生怀疑可 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者颅内脑干右侧脑桥小脑三角部 位有一个听神经瘤。这是一个源于第 VIII 对脑神经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病人首
先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压迫到其内侧的面神经和小脑,导致面肌瘫痪和共济失调。这个病例提示我们,病变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诊断疾病很有帮助,同时警示我们不要患者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就只考虑耳的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听觉传导的全局观,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在诊断疾病时要有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个诊断来解释多个部位的症状。6、关注科研进展,探索未知领域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1817年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自此医生们能够诊断这种疾病,却没有好的方法来治疗该疾病,直到上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问世,成为了控制PD症状的主要疗法。这种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疗法的疗效随着疾病的加重逐渐减弱,而且会带来各种副作用。在过去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开始发掘PD的新疗法。发现PD患者除了多巴胺系统功能下降以外,其它类型的神经通路也出现异常,这些神经通路包括胆碱,血清素,谷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通路。因为P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导致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也还未阐明。要想彻底治愈PD,还需要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学们也可以查阅相关科研资料,在医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医学未知领域,解决医学难题。7、紧急救助,挽救生命时间就是生命
先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压迫到其内侧的面神 经和小脑,导致面肌瘫痪和共济失调。 这个病例提示我们,病变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诊断疾病很有帮助,同时 警示我们不要患者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就只考虑耳的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听觉传 导的全局观,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在诊断疾病时要有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的观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个诊断来解释多个部位的症状。 6、关注科研进展,探索未知领域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 60 岁左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 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纹状体 DA 含量显著性减 少而致病。1817 年英国医生 James Parkinson 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 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自此医生们能够诊断这种疾病,却没有好的方法来治疗该疾病,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左旋多巴问世,成为了控制 PD 症状的主要疗法。这种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 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疗法的疗效随着疾病的加重逐渐减弱,而且会带来各种副作用。在过去十几年 里,研究人员开始发掘 PD 的新疗法。发现 PD 患者除了多巴胺系统功能下降以外, 其它类型的神经通路也出现异常,这些神经通路包括胆碱,血清素,谷氨酸和去甲 肾上腺素通路。因为 PD 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导致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也还未 阐明。要想彻底治愈 PD,还需要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学们也可以查阅 相关科研资料,在医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医学未知领域,解决 医学难题。 7、紧急救助,挽救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48罗的周先生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医生接诊时,患者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种种症状显示患者已形成脑疝,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脑症(brainhernia)是指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脑组织被逼迫通过颅内正常的生理性孔道或裂隙,向阻力相对较小的地方移动,这是临床上最危急的病症,若不迅速抢救,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最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两种,各有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的呼吸中枢,突出表现为呼吸骤停;小脑幕切迹疝又叫叶沟回疝,压迫动眼神经,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的同时伴有典型的瞳孔改变,即常见的双侧瞳孔不等大。脑疝的抢救在于对脑疝前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脑疝发生时间越长,救治越困难,死亡率越高,延误救治是导致死亡增加的主要原因,若晚期脑疝超过半小时,即使抢救成功也多是植物生存状态。脑疝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出血等各种占位性病变,约有一半以上的脑血管病人死于脑疝。如果30分钟内清除血肿,解除脑疝,病人预后良好。因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对于发生脑疝的患者应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时间就是生命,白衣天使就是从死神手里救人的战士!8、攻坚克难,任重道远丘脑痛丘脑的病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疼痛,就是丘脑痛,属于中枢性疼痛。特点是对侧肢体出现剧烈的、难以形容的自发痛或诱发痛,剧痛为持续性,可突然加重,也可因强光照射、风吹、特殊气味、高尖声音及情绪等刺激而加剧。疼痛性质各种各样,有灼烧感、麻刺感、冷感和难以描述的痛感。身体受涉部位常伴有感觉过敏和感觉过度,常伴有精神焦虑的症状。据统计,8%-14%的脑卒中患者深受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Post-StrokePain,CPSP)的困扰,尤其是当卒中损伤区域涉及丘脑,CPSP的发病率就会显著提高。迄今为止,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仍无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导致患者自杀。CPSP患者表现出难以忍受和形容的自发痛或者各种痛觉异常,有可能与丘脑或者皮质区域发生中枢敏化,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或自发性放电有关。目前,丘脑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48 岁的周先生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医生接诊时,患者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 消失。种种症状显示患者已形成脑疝,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脑疝 (brain hernia)是指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脑组织被逼迫通过颅内正 常的生理性孔道或裂隙,向阻力相对较小的地方移动,这是临床上最危急的病症, 若不迅速抢救,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最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两 种,各有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的呼吸中枢,突出表现为呼吸骤 停;小脑幕切迹疝又叫颞叶沟回疝,压迫动眼神经,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的同 时伴有典型的瞳孔改变,即常见的双侧瞳孔不等大。脑疝的抢救在于对脑疝前期症 状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脑疝发生时间越长,救治越困难,死亡率越高,延误救 治是导致死亡增加的主要原因,若晚期脑疝超过半小时,即使抢救成功也多是植物 生存状态。脑疝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出血等各种占位性病变,约有一半以上的脑血管 病人死于脑疝。如果 30 分钟内清除血肿,解除脑疝,病人预后良好。因此,为提 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对于发生脑疝的患者应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时 间就是生命,白衣天使就是从死神手里救人的战士! 8、攻坚克难,任重道远 丘脑痛 丘脑的病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疼痛,就是丘脑痛,属于中枢性疼痛。特点是对 侧肢体出现剧烈的、难以形容的自发痛或诱发痛, 剧痛为持续性, 可突然加重, 也 可因强光照射、风吹、特殊气味、高尖声音及情绪等刺激而加剧。疼痛性质各种各 样, 有灼烧感、麻刺感、冷感和难以描述的痛感。身体受涉部位常伴有感觉过敏和 感觉过度,常伴有精神焦虑的症状。据统计,8%-14%的脑卒中患者深受卒中后中枢 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的困扰,尤其是当卒中损伤区域涉及丘脑, CPSP 的发病率就会显著提高。迄今为止,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仍无有 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导致患者自杀。 CPSP 患者表现出难以忍受和形容的自发痛或者各种痛觉异常,有可能与丘脑或者 皮质区域发生中枢敏化,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或自发性放电有关。目前,丘脑痛的 基础与临床研究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