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思政案例1、紧急救助,挽救生命心肺复苏患者,男,28岁,在医院病床旁陪护父亲时,突然栽倒在地,意识丧失,心脏停跳,脉搏消失。身边的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每次下压胸廓达到5-6厘米),同时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液。5名医护人员对患者持续按压了2小时22分钟,有效心肺复苏超过1.5万次,期间用掉了85支肾上腺素(加强心脏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供,促进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保证重要脏器血供)。直到使用体外人工膜肺(ECMO)为患者建立起独立的体外循环,患者的血压、心跳等指标直观地反馈在心电监护设备上,医护人员才停止心肺复苏。经过后续治疗,患者逐渐苏醒,虽然短暂的缺血缺氧造成了一定的脑损伤,患者丧失了1个月的记忆,但是珍贵的生命得以保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当心脏停跳,血液循环便不能维持,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复苏抢救,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伤,甚至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必须现场立即进行CPR。我国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低于1%,也就是说100例心脏骤停患者能抢救回来的不到1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骤停绝大部分发生在院外,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又非常低(不到1%),欧美发达国家的普及率远远超过我国,德国高达80%。从2020年开始每年6月1日-7日为“中国心肺复苏周”,将积极培养民众急救意识,培训更多“第一目击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改善我国心源性猝死现状。作为医学生,我们不仅要准确掌握CPR的操作技术和流程,还要肩负起公众技能普及的重任,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早日实现。2、联系临床,医学科普先天性心脏病之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先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思政案例 1、紧急救助,挽救生命 心肺复苏 患者,男,28 岁,在医院病床旁陪护父亲时,突然栽倒在地,意识丧失,心脏 停跳,脉搏消失。身边的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 100-120 次,每 次下压胸廓达到 5-6 厘米),同时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液。5 名医护人员对患者持续 按压了 2 小时 22 分钟,有效心肺复苏超过 1.5 万次,期间用掉了 85 支肾上腺素(加 强心脏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供,促进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保证重要 脏器血供)。直到使用体外人工膜肺(ECMO)为患者建立起独立的体外循环,患者 的血压、心跳等指标直观地反馈在心电监护设备上,医护人员才停止心肺复苏。经 过后续治疗,患者逐渐苏醒,虽然短暂的缺血缺氧造成了一定的脑损伤,患者丧失 了 1 个月的记忆,但是珍贵的生命得以保全。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 采取的抢救措施,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当心脏停跳,血液循 环便不能维持,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复苏抢救,4~ 6min 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伤,甚至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 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必须现场立即进行 CPR。我国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低于 1%, 也就是说 100 例心脏骤停患者能抢救回来的不到 1 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骤停绝 大部分发生在院外,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又非常低(不到 1%),欧美发达国家的 普及率远远超过我国,德国高达 80%。 从 2020 年开始每年 6 月 1 日-7 日为“中国心肺复苏周”,将积极培养民众急救 意识,培训更多“第一目击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改善我国心源性猝死 现状。作为医学生,我们不仅要准确掌握 CPR 的操作技术和流程,还要肩负起公众 技能普及的重任,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 国 2030 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2、联系临床,医学科普 先天性心脏病之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先
天性畸形,简称先心病。其中房间隔缺损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ASD)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ASD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ASD通常是因卵圆孔未闭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先后发出2个隔,分别称为原发隔或第一隔和继发隔或第二隔。卵圆孔就是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能粘连融合而留下的一小裂隙。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第一声蹄哭,左心房压力升高,致使左侧的原发隔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闭合,1年内完成解剖上的闭合。3岁以后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便引发ASD。除较大缺损外,儿童期ASD患者多无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继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加重症状。先心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血管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在这一时期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便容易导致胎儿发生先心病。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预防先心病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②杜绝吸烟、饮酒,保持愉悦心情。③避免接触猫狗等动物,必要时接种风疹疫苗。④避免与流感或发热性疾病患者接触,防止感染。5避免接触农药、有机溶剂、放射线等有毒有害物质。③用药治疗时,应遵从医生指导。普及健康宣教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将先心病的严重危害、病因及预防措施等科学知识普及至生育期妇女和孕妇,加强主动防御,减少先心病的发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3、联系临床,医学科普先天性心脏病之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先天性畸形,简称先心病。其中房间隔缺损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ASD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ASD通常是因卵圆孔未闭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先后发出2个隔,分别称为原发隔或第一隔和继发隔或第二隔。卵圆孔就是原发隔与继
天性畸形,简称先心病。其中房间隔缺损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房 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出现 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ASD 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 管畸形并存。ASD 通常是因卵圆孔未闭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先后发 出 2 个隔,分别称为原发隔或第一隔和继发隔或第二隔。卵圆孔就是原发隔与继 发隔未能粘连融合而留下的一小裂隙。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第一声啼哭,左心房 压力升高,致使左侧的原发隔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闭合,1 年内 完成解剖上的闭合。3 岁以后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便引发 ASD。除较大缺损外, 儿童期 ASD 患者多无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 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继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加重症状。 先心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妊娠 早期(5~8 周)是胎儿心血管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在这一时期受到不良环境 因素的影响,便容易导致胎儿发生先心病。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预防先 心病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②杜绝吸烟、 饮酒,保持愉悦心情。③避免接触猫狗等动物,必要时接种风疹疫苗。④避免与 流感或发热性疾病患者接触,防止感染。⑤避免接触农药、有机溶剂、放射线等 有毒有害物质。⑥用药治疗时,应遵从医生指导。 普及健康宣教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将先心病的严重危害、病因及预 防措施等科学知识普及至生育期妇女和孕妇,加强主动防御,减少先心病的发生,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联系临床,医学科普 先天性心脏病之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先 天性畸形,简称先心病。其中房间隔缺损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房 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出现 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ASD 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 管畸形并存。ASD 通常是因卵圆孔未闭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先后发 出 2 个隔,分别称为原发隔或第一隔和继发隔或第二隔。卵圆孔就是原发隔与继
发隔未能粘连融合而留下的一小裂隙。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开高,致使左侧的原发隔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团合,1年内完成解剖上的闭合。3岁以后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便引发ASD。除较大缺损外,儿童期ASD患者多无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继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加重症状。先心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血管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在这一时期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便容易导致胎儿发生先心病。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预防先心病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②杜绝吸烟、饮酒,保持愉悦心情。③避免接触猫狗等动物,必要时接种风疹疫苗。④避免与流感或发热性疾病患者接触,防止感染。③避免接触农药、有机溶剂、放射线等有毒有害物质。③用药治疗时,应遵从医生指导。普及健康宣教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将先心病的严重危害、病因及预防措施等科学知识普及至生育期妇女和孕妇,加强主动防御,减少先心病的发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4、学以致用,联系临床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VSD位于膜部者最常见,肌部者较少。室间隔缺损必然导致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包括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大;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早期肺血管阻力呈功能性增高。随着时间推移,肺血管会发生组织学改变,形成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导致右心压力逐渐增加,并超过左心,进而转变为右向左分流,形成艾森门格综合征。典型的VSD通过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便可确诊。一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VSD是先天性疾病,虽然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遗传因素及母体子宫环境因素与此病相关。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及时向怀孕妇女进行科普教育,要求母亲妊娠期间规律产检,不饮酒,不接触过量放射线,不接触化学品
发隔未能粘连融合而留下的一小裂隙。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第一声啼哭,左心房 压力升高,致使左侧的原发隔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闭合,1 年内 完成解剖上的闭合。3 岁以后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便引发 ASD。除较大缺损外, 儿童期 ASD 患者多无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 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继之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加重症状。 先心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妊娠 早期(5~8 周)是胎儿心血管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在这一时期受到不良环境 因素的影响,便容易导致胎儿发生先心病。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预防先 心病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②杜绝吸烟、 饮酒,保持愉悦心情。③避免接触猫狗等动物,必要时接种风疹疫苗。④避免与 流感或发热性疾病患者接触,防止感染。⑤避免接触农药、有机溶剂、放射线等 有毒有害物质。⑥用药治疗时,应遵从医生指导。 普及健康宣教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将先心病的严重危害、病因及预 防措施等科学知识普及至生育期妇女和孕妇,加强主动防御,减少先心病的发生,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4、学以致用,联系临床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 心脏畸形之一,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VSD 位于膜部者最常见,肌 部者较少。室间隔缺损必然导致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 改变,包括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大;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 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早期肺血管阻力呈功能性增高。随着时间 推移,肺血管会发生组织学改变,形成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导致右心压力逐渐增 加,并超过左心,进而转变为右向左分流,形成艾森门格综合征。典型的 VSD 通过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便可确诊。一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或 手术治疗。VSD 是先天性疾病,虽然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遗传因素 及母体子宫环境因素与此病相关。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及时向怀孕妇女进行科普 教育,要求母亲妊娠期间规律产检,不饮酒,不接触过量放射线,不接触化学品
不使用致畸药品等,防患于未然,对此病的预防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功根治后,大多数患者能够正常生活。5、关爱生命,医学科普冠心病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换句话说,就是冠状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变窄,血管内皮受损,局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引起供血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据统计,2017年我国冠心病患者男性占了72.6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3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缓慢,但是由于其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略,一且导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症状严重。患者多出现压榨性心前区疼痛、大汗、上肢麻木、有濒死感。急性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1/3的患者没有机会到达医院抢救。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环节。急性心梗发病后的120分钟内是抢救患者改善预后的最佳时间。时间推迟越久挽救心肌的可能性越小,坏死心肌的面积越大。救治急性心梗是生与死的竞赛,这就要求患者或家属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症、采取救助。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让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人们生活,促进并引导人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6、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心脏移植
不使用致畸药品等,防患于未然,对此病的预防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早发现、早 诊断、早治疗,成功根治后,大多数患者能够正常生活。 5、关爱生命,医学科普 冠心病 2018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 的首位。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血 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其中冠心病 1 100 万。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 动脉及其分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换句话说,就是冠状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 的脂类,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变窄,血管内皮受损,局部形成血 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引起供血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据统计,2017 年我国冠心病患者男性占了 72.6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2.43 岁,主要危险因 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缓慢,但是由于其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略,一 旦导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症状严重。患者多出现压榨性心前区疼痛、大汗、 上肢麻木、有濒死感。急性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 1/3 的患者没有机会到达医院 抢救。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环节。急性心梗发病后的 120 分钟内是 抢救患者改善预后的最佳时间。时间推迟越久挽救心肌的可能性越小,坏死心肌 的面积越大。救治急性心梗是生与死的竞赛,这就要求患者或家属能在第一时间 发现病症、采取救助。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让健康知识 和技能融入人们生活,促进并引导人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敬畏生命,尊重科学 心脏移植
2007年4月CCTV《走近科学》栏目作了名为“东北老汉心脏移植6年,性格突变判若两人”的节自。事情的缘由始于一次心脏移植手术。那是2000年12月26日,时年60岁的杨孟勇因患严重的心肌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来自一名20多岁男性脑死亡患者。心脏配型非常合适,手术也非常成功,杨孟勇也幸运地成为当时我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换心后的杨孟勇身体状况大幅好转,然而他的性情、饮食习惯、行为举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爱运动变得热爱运动,从内敛安静变得蛮横粗暴,从爱吃鱼变得见鱼反胃,爱打扮、穿年轻人的服装,等等。这究竞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像传言一样杨孟勇换完心被捐心者附体了?难道心脏具有记忆功能?为了解开谜团,杨孟勇接受了神经学科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的测试进行求证。结果是:运动机能测试,证明了杨孟勇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因为被移植的心脏机能增强带来的直接结果。脑电波测试发现由于心肌功能改善导致大脑供血供氧充足,使杨孟勇表现为年轻人才有的脑神经亢奋状态,从而导致了脾气暴躁易怒的性格变化。心理学测试显示杨孟勇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是一个易于联想,并且善于把联想付诸行动的人,所以其某些行为的变化源于心理暗示。通过科学的求证证实了杨孟勇的各种变化源于心脏机能的增强,而不是供体本身心脏携带遗传信息和记忆。这个案例既有器官捐献所彰显的人间大爱让人敬佩,又有面对未知,需要严谨而科学地求证。作为医学生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具备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敢于分析批判的探索精神。7、重大疾病,国家帮扶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第一声蹄哭,肺膨胀,肺循环启动,动脉导管便不再被需要,因废用而闭合,形成动脉韧带。出生后1年仍未闭锁,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PDA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主动脉到肺动脉分流血量的多少和是否产生继发肺动脉高压及其程度。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惠儿易惠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
2007 年 4 月 CCTV《走近科学》栏目作了名为“东北老汉心脏移植 6 年,性 格突变判若两人”的节目。事情的缘由始于一次心脏移植手术。那是 2000 年 12 月 26 日,时年 60 岁的杨孟勇因患严重的心肌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来自一名 20 多岁男性脑死亡患者。心脏配型非 常合适,手术也非常成功,杨孟勇也幸运地成为当时我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换 心后的杨孟勇身体状况大幅好转,然而他的性情、饮食习惯、行为举止也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爱运动变得热爱运动,从内敛安静变得蛮横粗暴,从爱吃 鱼变得见鱼反胃,爱打扮、穿年轻人的服装,等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 像传言一样杨孟勇换完心被捐心者附体了?难道心脏具有记忆功能?为了解开 谜团,杨孟勇接受了神经学科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的测试进行求证。结果是:运动 机能测试,证明了杨孟勇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因为被移植的心脏机能增强带来的直 接结果。脑电波测试发现由于心肌功能改善导致大脑供血供氧充足,使杨孟勇表 现为年轻人才有的脑神经亢奋状态,从而导致了脾气暴躁易怒的性格变化。心理 学测试显示杨孟勇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是一个易于联想,并且善于把联想 付诸行动的人,所以其某些行为的变化源于心理暗示。通过科学的求证证实了杨 孟勇的各种变化源于心脏机能的增强,而不是供体本身心脏携带遗传信息和记 忆。这个案例既有器官捐献所彰显的人间大爱让人敬佩,又有面对未知,需要严 谨而科学地求证。作为医学生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具备科学的态度、严谨的 作风和敢于分析批判的探索精神。 7、重大疾病,国家帮扶 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新生儿出生时,伴 随第一声啼哭,肺膨胀,肺循环启动,动脉导管便不再被需要,因废用而闭合, 形成动脉韧带。出生后 1 年仍未闭锁,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PDA 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其临床表现主要取 决于主动脉到肺动脉分流血量的多少和是否产生继发肺动脉高压及其程度。轻者 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 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