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泌尿系统思政案例1、生命延续,大爱人间器官捐献一-肾移植2018年6月21日上午,山东省青岛市4岁小女孩九月因脑于占位性病变医治无效离世,父母将其5个器官捐献出来,通过器官移植手术,让5个家庭燃起重生的希望!作为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器官移植拯救了数以万计器官终未期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心脏、肺、肾、肝、胰腺和小肠在内的实体器官移植,被认为是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治疗方案,全世界每年有超过70000个器官被移植,一个供体可为多个受者提供多个器官。目前,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治疗的主要方式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而前两种透析方式效果并不显著,并且由于长期昂贵的透析费用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较差的生活质量。肾移植在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及对患者健康的恢复能力上优于长期血液透析,肾移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根本性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患者生命,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很多人对器官捐献没有科学的理解,使得供体器官的来源不足,许多需要肾移植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移植手术。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我们有责任向周围的人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器官捐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器官的捐献可以使自己生命的光辉照亮别人的生命,自己的器官在别人的身体里发挥作用时,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也获得了重生!2010年,我国启动了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Donationaftercitizensdeath,DCD)。截至2019年7月21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志愿捐献器官的人数已超过142万人,已累计完成公民器官捐献约2.5万例,捐献器官已突破7万个!我们坚信,随着人们对器官捐献意义的认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队伍中!那些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供体的惠者一定会重新迎来生命之光!
第七章 泌尿系统思政案例 1、生命延续,大爱人间 器官捐献-肾移植 2018 年 6 月 21 日上午,山东省青岛市 4 岁小女孩九月因脑干占位性病变 医治无效离世,父母将其 5 个器官捐献出来,通过器官移植手术,让 5 个家庭 燃起重生的希望! 作为 20 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器官移植拯救了数以万计器官终 末期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免疫 抑制剂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心脏、 肺、肾、肝、胰腺和小肠在内的实体器官移植,被认为是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 治疗方案,全世界每年有超过 70000 个器官被移植,一个供体可为 多个受者提 供多个器官。 目前,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治疗的主要方 式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而前两种透析方式效果并不显著,并且由于 长期昂贵的透析费用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较差的生活质量。 肾移植在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及对患者健康的恢复能力上优于长期血液透析,肾移 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根本性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患者生命,而且可以显 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是,由于很多人对器官捐献没有科学的理解,使得供体器官的来源不足, 许多需要肾移植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移植手术。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我们 有责任向周围的人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器官捐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 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器官的捐献可以使自己 生命的光辉照亮别人的生命,自己的器官在别人的身体里发挥作用时,自己在某 种意义上也获得了重生!2010 年,我国启动了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 (Donationaftercitizensdeath,DCD)。截至 2019 年 7 月 21 日,在中国人体器官 捐献管理中心登记志愿捐献 器官的人数已超过 142 万人,已累计完成公民器官 捐献约 2.5 万例,捐献器官已突破 7 万个!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对器官捐献意义的认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器官 捐献的队伍中!那些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供体的患者一定会重新迎来生命之光!
2、学以致用,造福人民泌尿系统结石近百年来,泌尿系统结石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科最常见的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疾病导致的住院率也是逐年递增。泌尿系统结石危害性严重,可引起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梗阻,有导致肾功能损害及尿毒症的可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结石是一种由晶体和基质组成的凝结物,所以从泌尿结石形成的热力学角度上来说,就是其能量来源处于过度饱和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当身体机能无法到达平衡时,身体就会自发的生成结石。从泌尿结石形成的动力学角度上来说,泌尿结晶的形成就是一个成核,生长,聚集以及固相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晶体的聚集比生长更有意义因为晶体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聚集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快的形成团块而固定在肾小管中,最终形成结石一--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主要来源于患者的肾,包括肾结石或者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绞痛和尿痛。综上所述,结石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集成的,所以对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影响都是应该被重视的。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表明,泌尿结石的产生与人口学因素、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以及遗传学等因素有关,从自身上来说,与全身的代谢,泌尿系统局部感染的环境和饮食结构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治疗结石的手段仍以保守排石、体外震波碎石,经皮肾镜、输尿管硬镜及软镜为主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预防结石需要注意每日饮水量需保持在2000m1左右,对于含钙结石应限制钠盐,减少或禁食草酸食物,对于尿酸结石要限制动物性蛋白及高嘌呤食物摄入,碱化尿液,适当运动有利于排石,在结石预防过程中十分重要。对于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等感染结石需低钙、低磷饮食,控制感染,酸化尿液等治疗。3、关爱女性,社会责任女性尿路感染女性无论是在人体结构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与男性有很大不同,这导致了某些
2、学以致用,造福人民 泌尿系统结石 近百年来,泌尿系统结石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泌尿系统结石 是泌尿科最常见的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疾病导 致的住院率也是逐年递增。泌尿系统结石危害性严重,可引起肾、输尿管、膀胱、 尿道梗阻,有导致肾功能损害及尿毒症的可能。 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结石是一种由晶体和基质 组成的凝结物,所以从泌尿结石形成的热力学角度上来说,就是其能量来源处于 过度饱和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当身体机能无法到达平衡时,身体就会自发的生 成结石。从泌尿结石形成的动力学角度上来说,泌尿结晶的形成就是一个成核, 生长,聚集以及固相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晶体的聚集比生长更有意义, 因为晶体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聚集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快的形成团块而固 定在肾小管中,最终形成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主要来源于患者的肾,包 括肾结石或者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绞痛和尿痛。 综上所述,结石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集成的,所以对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影 响都是应该被重视的。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表明,泌尿结石的产生与人口 学因素、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以及遗传学等因素有关, 从自身上来说,与全身的代谢,泌尿系统局部感染的环境和饮食结构因素都有着 密切的关系。目前治疗结石的手段仍以保守排石、体外震波碎石,经皮肾镜、输 尿管硬镜及软镜为主。 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预防结石需要注意每日饮水量需保持在2000m l 左右,对于含钙结石应限制钠盐,减少或禁食草酸食物,对于尿酸结石要限制 动物性蛋白及高嘌呤食物摄入,碱化尿液,适当运动有利于排石,在结石预防过 程中十分重要。对于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等感染结石需低钙、低磷饮食,控制 感染,酸化尿液等治疗。 3、关爱女性,社会责任 女性尿路感染 女性无论是在人体结构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与男性有很大不同,这导致了某些
疾病好发于女性。女性尿道的结构与男性就有很大的不同,女性尿道相对男性呈现短、宽、直的特点,所以女性易发生尿路的逆行性感染。每年有大量的门诊病人因尿路感染就诊,据报道,50%7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一次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指致病菌侵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部位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尿路感染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类。单纯性尿路感染的人群主要为绝经前女性、非妊娠妇女及具有正常尿路结构及功能的病人。根据定位诊断即可分为单纯性膀胱炎和单纯性肾盂肾炎。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存在尿路解、功能异常的患者所发生的尿路感染,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尽管单纯性尿路感染并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但是显著的影响了生活质量。关爱女性健康,如何预防尿路感染呢?要做到多饮水,饮食清淡。饮食上应多加注意,患者总辛辣油腻食物以及烟酒浓茶。宜多食水果蔬菜。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有助于患者稀释尿液、冲洗尿道,降低致病微生物浓度。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一旦患有尿路感染,保持充足的水分是帮助缓解该病症状的关键,同时还应注意不要憨尿,避免细菌在尿路中繁殖。注意卫生清洁,应注意外阴清洁,养成定时清洗、勤换内裤等习惯。一旦发生及时前往医院就医,进行系统治疗。4、投身医学,报效祖国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医务人员的肯定,也是般切希望与要求。短短16个字,道出了医学的内涵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一门学科,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来都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这正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献身医学、追求真理的一生写照。吴阶平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曾担任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同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
疾病好发于女性。女性尿道的结构与男性就有很大的不同,女性尿道相对男性呈 现短、宽、直的特点,所以女性易发生尿路的逆行性感染。每年有大量的门诊病 人因尿路感染就诊,据报道,50%~7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一次尿路感染。尿路 感染指致病菌侵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部位而引起的感染性疾 病。尿路感染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类。单纯性尿路感染的人群主要为绝经前女 性、非妊娠妇女及具有正常尿路结构及功能的病人。根据定位诊断即可分为单纯 性膀胱炎和单纯性肾盂肾炎。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存在尿路解剖、功能异常的 患者所发生的尿路感染,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尽管单纯性尿路感染并无明显全 身中毒症状,但是显著的影响了生活质量。关爱女性健康,如何预防尿路感染呢? 要做到多饮水,饮食清淡。饮食上应多加注意,患者忌辛辣油腻食物以及烟酒浓 茶。宜多食水果蔬菜。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有助于患者稀释尿液、冲洗尿道, 降低致病微生物浓度。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一旦患有尿路感染,保持充足的水分 是帮助缓解该病症状的关键,同时还应注意不要憋尿,避免细菌在尿路中繁殖。 注意卫生清洁,应注意外阴清洁,养成定时清洗、勤换内裤等习惯。一旦发生, 及时前往医院就医,进行系统治疗。 4、投身医学,报效祖国 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 -吴阶平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 医务人员的肯定,也是殷切希望与要求。短短 16 个字,道出了医学的内涵: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一门学科,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 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来都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这正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献身医学、 追求真理的一生写照。 吴阶平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 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曾担任第八届、九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同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和科学 的进步紧密相连,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
教育和多党合作事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吴阶平同志191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少年时代在天津读书求学。1933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创始人、196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C.哈金斯教授。从此走上了泌尿外科之路。吴阶平敏锐的思维、熟练的手术、流利的外语深受导师的赏识,相处仅一年,哈金斯就诚恩地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是,吴阶平婉言谢绝了导师的一片真情,希望自己要学以致用,为祖国服务,他决定回国,哪怕只出微薄之力。回国不到一个月,迎来了北平的解放,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1949年,吴阶平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开始建立泌尿外科。成为新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注意观察病人的病状表现和病况变化,工作精益求精。新中国成立初期,结核病人较多,一侧肾结核患者在切除病侧肾之后,可以靠另一侧正常肾存活,而如果患者双侧肾都患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被认为绝症的。吴阶平勤于思考,对一般所谓“双侧肾结核”的诊断产生怀疑,从1953年开始进行多方面的积极研究。吴阶平应用肾穿刺的方法,从患者所谓无功能的肾中取得尿液,进行结核菌检查和肾盂造影,并对诊断为“双侧肾结核”晚期病人的户体进行检查。根据大量资料和临床实例,他发现在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约有15%实际是可以治疗的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概念。在临床工作中把双肾结核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区别开来,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他这一创见是泌尿外科学一项突破性进展,1954年初发表后,迅速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使全国数以千计的病人得到挽救。早期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有时达不到避孕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手术时其远端残留精子所致。吴阶平在19561957年间采取了改进措施,即在用手术切断输精管尚未结扎之前,向远段精道(即输精管、精囊、后尿道)注入少量杀灭精子的药物(如醋酸苯汞溶液)。此法简便可行,1958年发表后,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大贡献。以上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育和多党合作事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 出了重要贡献! 吴阶平同志 1917 年 1 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少年时代在天津读书求学。 1933 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 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 年,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前列腺癌内分 泌治疗创始人、1966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C.哈金斯教授。从此走上了泌尿 外科之路。吴阶平敏锐的思维、熟练的手术、流利的外语深受导师的赏识,相处 仅一年,哈金斯就诚恳地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是,吴阶平婉言谢绝了导师的一 片真情,希望自己要学以致用,为祖国服务,他决定回国,哪怕只出微薄之力。 回国不到一个月,迎来了北平的解放,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1949 年,吴阶平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开始建立泌尿外科。成为新中国泌尿外科学的 奠基人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注意观察病人的病状表现和病况变化,工作精益求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结核病人较多,一侧肾结核患者在切除病侧肾之后,可以靠另 一侧正常肾存活,而如果患者双侧肾都患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被认为绝 症的。吴阶平勤于思考,对一般所谓“双侧肾结核”的诊断产生怀疑,从 1953 年 开始进行多方面的积极研究。吴阶平应用肾穿刺的方法,从患者所谓无功能的肾 中取得尿液,进行结核菌检查和肾盂造影,并对诊断为“双侧肾结核”晚期病人 的尸体进行检查。根据大量资料和临床实例,他发现在诊断 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约有 15%实际是可以治疗的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 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概念。在临床工作中把双肾结核与肾结核对 侧肾积水区别开来,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他这一创见是泌尿外 科学一项突破性进展,1954 年初发表后,迅速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使全国 数以千计的病人得到挽救。早期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有时达不到避孕的效果,究 其原因可能是在手术时其远端残留精子所致。吴阶平在 1956~1957 年间采取了 改进措施,即在用手术切断输精管尚未结扎之前,向远段精道(即输精管、精囊、 后尿道)注入少量杀灭精子的药物(如醋酸苯汞溶液)。此法简便可行,1958 年 发表后,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大贡献。以上两项科研成果 均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0年吴阶平遇到一例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病情,而手术表明并无肿瘤,只发现髓质增生。他查遍内分泌学专著,或否认有这种疾病存在,或根本忽略这一情况。在文献资料中他查到4篇报告,其中提到6例与他所见的类似。他认为此症虽属罕见,但不容忽视。从1960~1976年的16年中,他收集到17个病例。在经历3个病例之后,他已能做到手术前即诊断为髓质增生。当时的化验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多数病例是“文革”期间收集的,但足以证明有这种疾病存在。为此他确定“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个独立疾病,卫生部授予他科技成果甲等奖。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选入了这篇英文报告,给予很高评价,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了吴阶平。当肾病病人一侧发生病变的肾需要切除时,只要留存的另一侧肾属于正常,便认为肾切除对病人日后的劳动能力和寿命不会有什么影响。吴阶平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这种论断虽是一个指导原则,但临床实际并不如此简单。他观察到多数做过肾切除手术的人,劳动能力和寿命确实都不受影响,但也有少数人不然。关键在于留存肾是否有充分的代偿性生长。吴阶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注意到肾切除时的年龄与后来留存肾能否充分代偿有明显关系。这属于泌尿外科的根本性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已有进行研究的愿望,80年代初期实验条件已具备的时候,吴阶平即指导全国泌尿科专业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开始进行这项科研。他们用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在切除一侧肾后,观察两者的留存肾代偿性生长的差别。所谓“代偿性生长”是依靠肾切除后血清中出现的“促肾生长因子”对肾细胞的影响而实现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培养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的肾细胞,同时收集两者在肾切除后的血清。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两种血清与两种肾细胞进行交错组合式培养(即A-a,A-b,B-a,B-b)。观察究竟是年轻、年老的肾细胞对同样血清有不同反应,还是血清不同而影响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反应。通过反复多次实验,证实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对同样血清都有反应,但前者反应强得多;年轻和年老动物在肾切除后,血清中都有促肾生长因子,但年老的促进作用小得多;如果用年轻动物切除肾之后的血清与年老的肾细胞一起培养,就可以得到相当好的代偿性生长。在首次实验获得成功后,第二个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这个课题,直接用人体肾细胞和肾切除后的血清培养,也按年龄进行交错组合式培养,获得同样结论。这项科研工作既属基础性的应用研究,又直接与临床实
1960 年吴阶平遇到一例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病情,而手术表明并 无肿瘤,只发现髓质增生。他查遍内分泌学专著,或否认有这种疾病存在,或根 本忽略这一情况。在文献资料中他查到 4 篇报告,其中提到 6 例与他所见的类 似。他认为此症虽属罕见,但不容忽视。从 1960~1976 年的 16 年中,他收集 到 17 个病例。在经历 3 个病例之后,他已能做到手术前即诊断为髓质增生。 当时的化验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多数病例是“文革”期间收集的,但足以证明有 这种疾病存在。为此他确定“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个独立疾病,卫生部授予他 科技成果甲等奖。1979 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选入了这篇英文报告,给予很 高评价,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了吴阶平。 当肾病病人一侧发生病变的肾需要切除时,只要留存的另一侧肾属于正常, 便认为肾切除对病人日后的劳动能力和寿命不会有什么影响。吴阶平通过长期临 床实践,认为这种论断虽是一个指导原则,但临床实际并不如此简单。他观察到 多数做过肾切除手术的人,劳动能力和寿命确实都不受影响,但也有少数人不然。 关键在于留存肾是否有充分的代偿性生长。吴阶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注意到 肾切除时的年龄与后来留存肾能否充分代偿有明显关系。这属于泌尿外科的根本 性问题,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他已有进行研究的愿望,80 年代初期实验条件 已具备的时候,吴阶平即指导全国泌尿科专业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开始进行这项科 研。他们用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在切除一侧肾后,观察两者的留存肾代偿性生 长的差别。所谓“代偿性生长”是依靠肾切除后血清中出现的“促肾生长因子” 对肾细胞的影响而实现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培养年轻和年老的大白鼠的肾细 胞,同时收集两者在肾切除后的血清。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两种血清与两种肾细胞 进行交错组合式培养(即 A-a,A-b,B-a,B-b)。观察究竟是年轻、年老的肾细 胞对同样血清有不同反应,还是血清不同而影响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反应。通 过反复多次实验,证实了年轻和年老的肾细胞对同样血清都有反应,但前者反应 强得多;年轻和年老动物在肾切除后,血清中都有促肾生长因子,但年老的促进 作用小得多;如果用年轻动物切除肾之后的血清与年老的肾细胞一起培养,就可 以得到相当好的代偿性生长。在首次实验获得成功后,第二个博士研究生继续研 究这个课题,直接用人体肾细胞和肾切除后的血清培养,也按年龄进行交错组合 式培养,获得同样结论。这项科研工作既属基础性的应用研究,又直接与临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