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章内脏总论消化系统思政案例1、学以致用,健康宣讲规律饮食有益人体健康什么是规律饮食:1、规律的用餐时间:正常情况下,经过一夜的胃部消化人胃部的食物通常会在早上消化完毕,因此可以在八点前用早餐;中餐最好在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左右,经过了一上午的工作,此时正是需要补充食物的时候;而晚餐最好在六点半到七点半左右,如果用餐时间太晚,食物尚未消化就要洗漱、睡觉,这是不利于健康的。2、规律的进食分量:早餐的分量最好占一天饭量的三分之一,且种类应该丰富一些;午餐可以超过三分之一,因为下午学习工作的时间较长,需要更多的能量;而晚餐则建议少于三分之一,且吃到七分饱时就应该停止进食。一日三餐,规律性的饮食习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饥一顿饱一顿,三餐饮食不均衡,或暴饮暴食等都是有损于健康的。1、损害胃肠,诱发胃肠疾病。饮食不规律,不吃就不吃,一吃起来就吃太饱,会打乱胃肠消化的生物钟,当不吃早餐,或饥饿时,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后得不到食物中和,从而胃酸可侵蚀胃黏膜,加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另外暴饮暴食,可引起急性胃扩张,严重损害胃肠功能。2、引起营养失衡。由于饮食不规律,或经常不吃早餐,或饮食不均衡,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燥、贫血等,细胞衰老等营养缺乏症状。有专家调查指出,有饮食不规律的不良习惯的人,骨骼密度远远低于规律饮食的人,对已发生骨质疏松的人来说,饮食不规律是主要原因之一。3、饮食不规律的其他危害。在三餐定时情况下,人体内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可使二便规律,有利身体内代谢产物的出;如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等,可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产生便秘等症状,身体排毒不畅,容易引起皮肤疾病,如痤疮等。注意饮食规律。科学饮食规律即定时、定量进食,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学习到的解部学知识,同学们可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急性胃肠炎、胆囊炎、便秘等常见胃肠道疾病与不规律饮食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健康宣讲,1
1 第四、五章内脏总论消化系统思政案例 1、学以致用,健康宣讲 规律饮食有益人体健康 什么是规律饮食:1、规律的用餐时间:正常情况下,经过一夜的胃部消化, 人胃部的食物通常会在早上消化完毕,因此可以在八点前用早餐;中餐最好在十 一点半到十二点半左右,经过了一上午的工作,此时正是需要补充食物的时候; 而晚餐最好在六点半到七点半左右,如果用餐时间太晚,食物尚未消化就要洗漱、 睡觉,这是不利于健康的。2、规律的进食分量:早餐的分量最好占一天饭量的 三分之一,且种类应该丰富一些;午餐可以超过三分之一,因为下午学习工作的 时间较长,需要更多的能量;而晚餐则建议少于三分之一,且吃到七分饱时就应 该停止进食。 一日三餐,规律性的饮食习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是维持人 体生命健康的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饥一顿饱一 顿,三餐饮食不均衡,或暴饮暴食等都是有损于健康的。1、损害胃肠,诱发胃 肠疾病。饮食不规律,不吃就不吃,一吃起来就吃太饱,会打乱胃肠消化的生物 钟,当不吃早餐,或饥饿时,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后得不到食物中和,从而胃酸可 侵蚀胃黏膜,加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引起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 疾病。另外暴饮暴食,可引起急性胃扩张,严重损害胃肠功能。2、引起营养失 衡。由于饮食不规律,或经常不吃早餐,或饮食不均衡,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 能量和营养,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燥、贫血等,细胞衰老等营养缺乏症状。 有专家调查指出,有饮食不规律的不良习惯的人,骨骼密度远远低于规律饮食的 人,对已发生骨质疏松的人来说,饮食不规律是主要原因之一。3、饮食不规律 的其他危害。在三餐定时情况下,人体内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可使二便 规律,有利身体内代谢产物的出;如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等,可造成胃结肠反 射作用失调,产生便秘等症状,身体排毒不畅,容易引起皮肤疾病,如痤疮等。 注意饮食规律。科学饮食规律即定时、定量进食,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合学习到的解剖学知识,同学们可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急性胃肠炎、 胆囊炎、便秘等常见胃肠道疾病与不规律饮食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健康宣讲
让周边的同学和家人更加注重规律饮食和饮食健康,通过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2、器官移植,挽救生命器官移植一肝移植抗疫一线民警,捐肝救治母亲。2020年4月初,一直忙碌在基层抗疫一线的上海民警李晨辰,度过了人生31年来最难忘的春天。李晨辰的母亲因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昏迷,急需肝移植手术。在匹配完成后,李晨辰毫不犹豫地决定要捐肝救母。如今,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李晨辰却仍然没有告诉母亲是自己捐出了大半个肝脏。在他看来,“儿子救母亲是本能反应,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代“乌鸦反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肝移植”这个手术。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把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体内,挽救濒危患者生命,这个过程就是肝脏移植,俗称”换肝”。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可恢复止常工作学习生活。总的来说经保守治疗无效、约612个月内可能死亡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肝脏移植。可以说肝移植是肝病晚期患者的唯一“救命”治疗方法。1977年在上海施行了中国第一例肝移植。严律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华西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被誉为“肝移植领域的时代先锋”。在成都商报记者对他的采访中,严教授提到,在肝移植中,“最需要感谢的,是那些捐肝者”。在我国器官移植初期,肝移植的供肝来源少且单一。在2006年以后,活体肝移植增多,主要是亲属间的肝移植。2015年以后,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逐渐成为主流。严律南说,虽然自愿捐献器官的人越来越多,但肝源仍然有缺口,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仍需进一步推广。肝源紧缺文事关重大,如何分配好有限的肝脏资源?2010年,原卫生部制定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的核心政策》,并组织研发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为了保障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的公平性,该系统将实行自动化2
2 让周边的同学和家人更加注重规律饮食和饮食健康,通过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为 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2、器官移植,挽救生命 器官移植—肝移植 抗疫一线民警,捐肝救治母亲。2020 年 4 月初,一直忙碌在基层抗疫一线的 上海民警李晨辰,度过了人生 31 年来最难忘的春天。李晨辰的母亲因为急性药 物性肝损伤导致昏迷,急需肝移植手术。在匹配完成后,李晨辰毫不犹豫地决定 要捐肝救母。如今,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李晨辰却仍然没有告诉母亲是自己捐出 了大半个肝脏。在他看来,“儿子救母亲是本能反应,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代“乌 鸦反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肝移 植”这个手术。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 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把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体内,挽 救濒危患者生命,这个过程就是肝脏移植,俗称"换肝"。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 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可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总的来说经 保守治疗无效、约 6~12 个月内可能死亡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肝脏移植。可以说, 肝移植是肝病晚期患者的唯一“救命”治疗方法。1977 年在上海施行了中国第 一例肝移植。 严律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 师奖”获得者,“华西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被誉为“肝移植领域的时代 先锋”。在成都商报记者对他的采访中,严教授提到,在肝移植中,“最需要感谢 的,是那些捐肝者”。在我国器官移植初期,肝移植的供肝来源少且单一。在 2006 年以后,活体肝移植增多,主要是亲属间的肝移植。2015 年以后,公民逝世后 自愿捐献器官逐渐成为主流。严律南说,虽然自愿捐献器官的人越来越多,但肝 源仍然有缺口,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仍需进一步推广。肝源紧缺又事关重大, 如何分配好有限的肝脏资源?2010 年,原卫生部制定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 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的核心政策》,并组织研发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 享系统(COTRS)。为了保障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的公平性,该系统将实行自动化
器官匹配,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指标对患者进行排序,通过技术手段排除和监控人为因素的干扰。肝移植在临床中技术方法已经很成熟,但供体来源困难依然是阻碍肝移植在临床中开展的主要矛盾,所以提倡器官移植,对于挽救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全民对器官捐献的认识,提升自愿捐献率,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3、奋战太行,抗击癌症食管细胞学创始人一一沈琼教授沈琼教授,1911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蓬安县,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支援河南的医药卫生及教育事业,由卫生部调到原河南医学院工作。沈琼教授是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先驱,国内外著名的病理学家、沈琼教授响应国家号召,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到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林县,在食管癌高发区现场从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研究,发明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即著名的“沈氏拉网法”并创立了食管细胞诊断学,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重大难题,并为食管癌的防治及科研开拓了新途径,促进了我国食管癌研究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的食管癌研究水平在国际上达到领先地位,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医学卫生科技大会奖。沈琼教授是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也是郑州大学病理学的奠基者。他热爱祖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始终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推票和赞誉。作为科学家,沈教授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食管癌防治研究。特别是他长达四十余年坚持深入食管癌高发区调查研究的精神,为学界所敬佩,为世人所敬仰。1959年,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对肿瘤要“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指示,沈教授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被当地人称为“三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食管不通的林州县,与患者同吃同睡同劳动,采集到了大量翔实而又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几十年中,沈教授走遍了林县的大小村庄,成为当地妇皆知的“沈大夫”。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终于发明了“食管3
3 器官匹配,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指标对患者进行排 序,通过技术手段排除和监控人为因素的干扰。 肝移植在临床中技术方法已经很成熟,但供体来源困难依然是阻碍肝移植在 临床中开展的主要矛盾,所以提倡器官移植,对于挽救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提高全民对器官捐献的认识,提升自愿捐献率,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需要努力的 一个方向。 3、奋战太行,抗击癌症 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 沈琼教授,1911 年 10 月出生于四川省蓬安县,1945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 198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为支援河南的医药卫生及教育事 业,由卫生部调到原河南医学院工作。 沈琼教授是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先驱,国内外著名的病理学家、沈琼教授响应 国家号召,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到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林县,在食管癌高发区现场, 从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研究,发明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即著名的“沈氏拉 网法”并创立了食管细胞诊断学,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重大难题,并为食管 癌的防治及科研开拓了新途径,促进了我国食管癌研究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 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的食管癌研究水平在国际上达到领先地位,曾 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医学卫生科技大会奖。 沈琼教授是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也是郑州大学 病理学的奠基者。他热爱祖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始终秉持报效祖国、服务 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科学家,沈教授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食管癌防治研究。特别是他长达四十余 年坚持深入食管癌高发区调查研究的精神,为学界所敬佩,为世人所敬仰。1959 年,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对肿瘤要“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的指示,沈教授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被当地人称为“三 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食管不通的林州县,与患者同吃同睡同劳动,采集到 了大量翔实而又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几十年中,沈教授走遍了林县的大小村庄, 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沈大夫”。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终于发明了“食管
细胞采取器”,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教育家,沈教授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创立了病理学科,并组建了学科团队,历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癌前期研究室主任等。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学校的病理学科快速发展,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培训)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并建成了河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沈教授还是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半个多世纪来,他坚守杏坛,耕耘不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沈教授逝世后,其亲属遵照先生的遗愿,用他的个人积蓄,设立了“沈琼医学研究奖励基金”,激励青年学子和医学工作者献身医学事业。4
4 细胞采取器”,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教育家,沈教授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创立了病理学科,并 组建了学科团队,历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癌前期研究室主任等。在他的带领和 推动下,学校的病理学科快速发展,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培训)学科、河 南省重点学科,并建成了河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病 理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沈教授还是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半 个多世纪来,他坚守杏坛,耕耘不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 批优秀人才。沈教授逝世后,其亲属遵照先生的遗愿,用他的个人积蓄,设立了 “沈琼医学研究奖励基金”,激励青年学子和医学工作者献身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