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都是直接或间接适应生产的需要并根据生产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从教育的起源来说,是为了在代际间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它存在于经济活动中。 尔后,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从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教育虽然从经济活动中独立 出来,但是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 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 物质基础,具体表现为: 1、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 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的人数,也是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 学率。教育结构主要指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教育发展速度一般指三 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从一定时点来说,这里指的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②入学率是衡量各级教育普及的指标,可用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净入学率=已入学学龄组人数/应入学该学龄组人数×100% 毛入学率=已入学学生人数/应入学该学龄组人数×100% 教育的总量和结构。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需求,就社会而 言,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 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就个人而言,指个人和家庭基于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受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人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等,但最基本的和最终的因素乃是经济。社会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对教育的规模需求越 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结构需求就越高。教育的结构必须与社会的经济 结构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在现代化条件下,经济要想正常地运转,需要一支能在科学上 有发明、发现,在生产上有创新、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要有一支能掌握和运用、选择生 产方法的技术队伍:要有一支适应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干部队伍;更要有一支熟 练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有一支能做好后勤保障、产品推销等方面的服务队伍。为了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处于流动状态的 经常在发生变化,教育结构也就不能僵化。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的时期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 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能够分配给教育 多少资源,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的总量、结构和速度,虽然要受教育需求影 响,但最终是由社会供给决定。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 此,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最终由经济发展决定
11 门都是直接或间接适应生产的需要并根据生产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从教育的起源来说,是为了在代际间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它存在于经济活动中。 尔后,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从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教育虽然从经济活动中独立 出来,但是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 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 物质基础,具体表现为: 1、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 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的人数,也是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 学率②。教育结构主要指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教育发展速度一般指三 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从一定时点来说,这里指的是 ——————————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68 页。 ②入学率是衡量各级教育普及的指标,可用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净入学率=已入学学龄组人数/应入学该学龄组人数×100% 毛入学率=已入学学生人数/应入学该学龄组人数×100% 教育的总量和结构。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需求,就社会而 言,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 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就个人而言,指个人和家庭基于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受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人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等,但最基本的和最终的因素乃是经济。社会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对教育的规模需求越 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结构需求就越高。教育的结构必须与社会的经济 结构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在现代化条件下,经济要想正常地运转,需要一支能在科学上 有发明、发现,在生产上有创新、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要有一支能掌握和运用、选择生 产方法的技术队伍;要有一支适应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干部队伍;更要有一支熟 练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有一支能做好后勤保障、产品推销等方面的服务队伍。为了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处于流动状态的, 经常在发生变化,教育结构也就不能僵化。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的时期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 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能够分配给教育 多少资源,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的总量、结构和速度,虽然要受教育需求影 响,但最终是由社会供给决定。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 此,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最终由经济发展决定
2、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首先确定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教育一产生就把 培养社会劳动力作为目的。而培养什么样规格的社会劳动力,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 定的,其核心的决定因素即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劳动者只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他们依靠的是生产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感性经验和技艺,因而不必要也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培 养这样的劳动者。这时的学校教育是执行单一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培养统治人才和知识 分子。学校所设置课程不多,而且多数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课程,以及 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 在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由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样不论 是直接或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者,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利用蒸汽机进行 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在电气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 教育的文化水平;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一种既执行上层建筑职能,又执行生产职能:既要 培养与直接生产劳动分离的统治者,又要培养服务于生产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同时,随着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自然科学也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日益系统化和理论化,并 逐渐反映到学校课程中。例如,西欧的学校在14世纪时,自然科学课程仅有算术、几何 天文学,到了16世纪中叶则增加了地理和力学,到17、18世纪时学校课程就增加了代数 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化学等学科。 到了20世纪中期,欧美日各国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数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作为 核心课程,数学、自然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如果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落 后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取得教育投资的效果。因此,在20世纪50、60年代 以来,发达国家不断掀起改革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浪潮,在教材中补充20世纪中期以来在科 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剔除教学科目中陈旧落后的内容。从某个角度上说,学校课程中的数 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所提示的是自然运动的规律。这方 面的课程和内容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们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海底开发、航天技术、激光、环境等新兴学科都相 继被列为学校的教学内容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 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加大对学校的投 入,为学校添购更多的教学仪器设备。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研制出大量教学仪器设备,则能够进一步改善教育的手段。例如,与古代手工生产相
12 2、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首先确定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教育一产生就把 培养社会劳动力作为目的。而培养什么样规格的社会劳动力,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 定的,其核心的决定因素即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劳动者只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他们依靠的是生产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感性经验和技艺,因而不必要也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培 养这样的劳动者。这时的学校教育是执行单一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培养统治人才和知识 分子。学校所设置课程不多,而且多数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课程,以及 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 在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由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样不论 是直接或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者,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利用蒸汽机进行 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在电气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 教育的文化水平;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一种既执行上层建筑职能,又执行生产职能;既要 培养与直接生产劳动分离的统治者,又要培养服务于生产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同时,随着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自然科学也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日益系统化和理论化,并 逐渐反映到学校课程中。例如,西欧的学校在 14 世纪时,自然科学课程仅有算术、几何、 天文学,到了 16 世纪中叶则增加了地理和力学,到 17、18 世纪时学校课程就增加了代数、 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化学等学科。 到了 20 世纪中期,欧美日各国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数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作为 核心课程,数学、自然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如果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落 后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取得教育投资的效果。因此,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 以来,发达国家不断掀起改革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浪潮,在教材中补充 20 世纪中期以来在科 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剔除教学科目中陈旧落后的内容。从某个角度上说,学校课程中的数 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所提示的是自然运动的规律。这方 面的课程和内容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们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海底开发、航天技术、激光、环境等新兴学科都相 继被列为学校的教学内容。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 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加大对学校的投 入,为学校添购更多的教学仪器设备。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研制出大量教学仪器设备,则能够进一步改善教育的手段。例如,与古代手工生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