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这又为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 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国家开始迈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 总之,纵观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不难看出,教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即社会 的永恒性;世界的普遍性:历史的继承性和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不等性 四、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1.从各种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看。如果规模大,速度快,说明教育发展的水平相 对较高。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18.5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 培养了155.5万人。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展到704所,在校 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 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 20世纪80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 而我国有13亿人口。 从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入学率与流失率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普及了五 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八年制的初中义务教育。而日本在1961年就普 及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8%,1972年就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有差别,如我国不少大城市己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教育,而在大部分 农村才刚刚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 3从各阶层入学机会多少和入学条件看。如果入学条件严,说明国家为国民提供的入学 机会少,竞争激烈,即教育资源不“富裕”。如果社会各阶层的子弟入学的比例差距很小,就 说明教育的机会趋于均等,教育的普及面较广。反之同理。如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工 人占总人口的56%,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0.2%;西德的工人占人口总数的 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2%,而上层社会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6.7%,其 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33.7% 4从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和比例关系看。这主要是指同一级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比例关 系和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就说明教育事业还不尽人意 如以前我国的中等教育就是单一的普通中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 社会的发展。现已逐步改善。1981年我国职业高中在校生占整个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4%,比 1979年的10%改进了不少。到20世纪90年代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应达到1:1, 实际上还远没达到这个标准。而西方的德国、加拿大等早都是1:1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 的结构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人曾统计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校的农业大学生每万人农 业人口中才有0.6人,而日本是2人,前苏联是51.3人。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
6 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这又为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 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国家开始迈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 总之,纵观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不难看出,教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即社会 的永恒性;世界的普遍性;历史的继承性和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不等性。 四、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⒈从各种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看。如果规模大,速度快,说明教育发展的水平相 对较高。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 18.5 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 培养了 155.5 万人。1981 年与 1976 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 392 所发展到 704 所,在校 大学生从 56.5 万人发展到 128 万人。2002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2003 所,其中,普通高校 1396 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 1600 万人。可见发展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 3000 所,在校生为 1130 多万人。美国只有 2.5 亿人, 而我国有 13 亿人口。 ⒉从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入学率与流失率看。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基本普及了五 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20 世纪末基本普及了八年制的初中义务教育。而日本在 1961 年就普 及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为 99.8%,1972 年就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有差别,如我国不少大城市已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教育,而在大部分 农村才刚刚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 ⒊从各阶层入学机会多少和入学条件看。如果入学条件严,说明国家为国民提供的入学 机会少,竞争激烈,即教育资源不“富裕”。如果社会各阶层的子弟入学的比例差距很小,就 说明教育的机会趋于均等,教育的普及面较广。反之同理。如 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工 人占总人口的 56%,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 10.2%;西德的工人占人口总数的 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 5.2%,而上层社会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 6.7%,其 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 33.7%。 ⒋从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和比例关系看。这主要是指同一级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比例关 系和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就说明教育事业还不尽人意。 如以前我国的中等教育就是单一的普通中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 社会的发展。现已逐步改善。1981 年我国职业高中在校生占整个高中在校生总数的 24%,比 1979 年的 10%改进了不少。到 20 世纪 90 年代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应达到 1∶1, 实际上还远没达到这个标准。而西方的德国、加拿大等早都是 1∶ 1 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 的结构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人曾统计过,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在校的农业大学生每万人农 业人口中才有 0.6 人,而日本是 29 人,前苏联是 51.3 人。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
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就是现在也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就各级学 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如果上一级学校与下一级学校之比的比值小,说明升学率低,教育 不甚发达 5从教育机构的布局是否合理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构的分布尚不可能均 衡。有的地方教育机构较多,教育的普及率较高:有的地方教育机构极少。考察一个国家的 教育水平,应考虑到这种区域的差异性。象美国这样教育发达的国家,各个州的教育水平也 存在较大差异,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也是个幅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教育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普及和提高的 任务仍很艰巨 6从教育手段、教学设备、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看。教育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师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 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象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都是急待 解决的。看教师数量足不足,不仅是看编制的问题,而且要看师生的比例:看教师的质量, 不仅是看学历达标的问题,更要看实际的水平。 7从教育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成果看。这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 它与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看科研机构是否健全,科研队伍是否稳定以及科 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这方面前苏联、美国都走在我国前面。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的理 论研究很活跃,成果也很喜人,尤其是上海市的基础教育研究已走在全国的前列 8从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例看。如果教育经费较多,使用较合理, 无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这方面我国一直较落后,如20世纪70年代 初我国教育经费只占国家预算支出的4.5%,而同期美国占16.7%,法国占18.1%,日本占 20.4%,西德占13.9%,苏联占1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迎头赶上,如1998年预算内教育 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5.32%,2001年为14.31%。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2001年全国教 育经费4637.66亿元,比上年的3849.08亿元增长20.49% 9从教育质量的高低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 教育,光有数量还不行,还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甚至是高素量的人才。如 般认为日本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好,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较高,就是一例。当然,衡量教 育质量的高低应是全面性的。不仅要看整体的毕业率、优秀率,还要看个体的知识、能力、 品德和个性等,同时还要看教育质量的差异性多大。 从以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其中 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的数量和质
7 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就是现在也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就各级学 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如果上一级学校与下一级学校之比的比值小,说明升学率低,教育 不甚发达。 ⒌从教育机构的布局是否合理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构的分布尚不可能均 衡。有的地方教育机构较多,教育的普及率较高;有的地方教育机构极少。考察一个国家的 教育水平,应考虑到这种区域的差异性。象美国这样教育发达的国家,各个州的教育水平也 存在较大差异,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也是个幅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教育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普及和提高的 任务仍很艰巨。 ⒍从教育手段、教学设备、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看。教育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师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 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象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都是急待 解决的。看教师数量足不足,不仅是看编制的问题,而且要看师生的比例;看教师的质量, 不仅是看学历达标的问题,更要看实际的水平。 ⒎从教育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成果看。这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 它与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看科研机构是否健全,科研队伍是否稳定以及科 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这方面前苏联、美国都走在我国前面。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的理 论研究很活跃,成果也很喜人,尤其是上海市的基础教育研究已走在全国的前列。 ⒏从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例看。如果教育经费较多,使用较合理, 无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这方面我国一直较落后,如 20 世纪 70 年代 初我国教育经费只占国家预算支出的 4.5%,而同期美国占 16.7%,法国占 18.1%,日本占 20.4%,西德占 13.9%,苏联占 1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迎头赶上,如 1998 年预算内教育 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 15.32%,2001 年为 14.31%。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2001 年全国教 育经费 4637.66 亿元,比上年的 3849.08 亿元增长 20.49%。 ⒐从教育质量的高低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 教育,光有数量还不行,还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甚至是高素量的人才。如 一般认为日本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好,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较高,就是一例。当然,衡量教 育质量的高低应是全面性的。不仅要看整体的毕业率、优秀率,还要看个体的知识、能力、 品德和个性等,同时还要看教育质量的差异性多大。 从以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其中 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的数量和质
量等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在考察它时,应综合分析、全面衡量 资料I-1 2002年我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 1、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200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18万所,比上年增加46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036.02万人,比 上年增加14.18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6593万人,比上年增加292万人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40所,比上年增加9所。招生529万人,在校生3745万人,分别比上年 减少0.31万人和1.1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 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6510%和6829%。 2、义务教育。 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8%,其中女童入学率98.53%,男女性别差异为0.09。小学学生五年 巩固率为988%,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702%,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初中6.56万所(其中职业初中984所),比上年减少945所。在校生达到668743万人 (其中职业初中8337万人),比上年增加173.05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比上年提高13个百 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为577.89万人,比上年减少188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39%比上年提 高0.58个百分点。生帅比为2104:1,比上年的21641略有下降;全国初中专任教师(含职业初中)为 46.77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28%,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生呲比 为1929:1,与上年基本持平。 普通初中大玨额现象有所加剧,连续几年均呈现增长态势。全国普通初中班数共有116.51万个,其 中56-65人的大班3221万个,比上年增加0.74万个,占总班数的27.65%;超大班(66人以上)2724 万个,比上年增加2.69万个,占总班数的2338%。 3、高中教育。 2002年,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
8 量等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在考察它时,应综合分析、全面衡量。 资料Ⅰ-1 2002 年我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 1、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2002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11.18 万所,比上年增加 46 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036.02 万人,比 上年增加 14.18 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 65.93 万人,比上年增加 2.92 万人。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1540 所,比上年增加 9 所。招生 5.29 万人,在校生 37.45 万人,分别比上年 减少 0.31 万人和 1.19 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 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 65.10%和 68.29%。 2、义务教育。 2002 年,全国共有小学 45.69 万所,比上年减少 3.44 万所。在校生 12156.71 万人,比上年减少 386.76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8.58%,其中女童入学率 98.53%,男女性别差异为 0.09。小学学生五年 巩固率为 98.8%,比上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 97.02%,比上年提高 1.57 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初中 6.56 万所(其中职业初中 984 所),比上年减少 945 所。在校生达到 6687.43 万人 (其中职业初中 83.37 万人),比上年增加 173.05 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90%,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 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58.3%,比上年提高 5.4 个百分点。 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为 577.89 万人,比上年减少 1.88 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97.39%,比上年提 高 0.58 个百分点。生师比为 21.04:1,比上年的 21.64:1 略有下降;全国初中专任教师(含职业初中)为 346.7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2 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90.28%,比上年提高 1.56 个百分点。生师比 为 19.29:1,与上年基本持平。 普通初中大班额现象有所加剧,连续几年均呈现增长态势。全国普通初中班数共有 116.51 万个,其 中 56-65 人的大班 32.21 万个,比上年增加 0.74 万个,占总班数的 27.65%;超大班(66 人以上)27.24 万个,比上年增加 2.69 万个,占总班数的 23.38%。 3、高中教育。 2002 年,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
学校珙有学校3.32万所比上年减少1027所招生1176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893万人增长19.12%。 在校生291385万人,比上年增加31292万人,增长12.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2.8%。 普通高中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学校1.54万所,比上年增加499所。招生67670万 人岀上年增加118.72万人增长21.28%在校生1683.81万人比上年增加27884万人增长19.85% 等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共有 学校163万所,比上年减少1266所。招生46973万人,比上年增加69.79万人;在校生119652万人 比上年增加31.5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的3991%和4106%。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4.6万人,比上年增加10.6万人。生师比为17.80:1,比上年的16.73:1有所 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9.28%,比上年略有下降;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7.27万人,比上年增加0.41 万人。生师比为15.701,比上年的1426:1有所提高;普通中专专任麵师20.78万人,比上年减少2.22 万人。生师比为21.96:1,比上年的1991:1有所提高。 4、高等教育 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1396所,比上年增加171所,普通高校中本 科院校629所,比上年增加32所;成人高校607所,比上年减少79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全国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42.8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 招生320.5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22.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2.22万人和26.39万人增长1946% 和13.47%。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 万人,成人高校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 研究生发展较快。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28个,与上年相同。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 增加3.74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上年的5870人增加到6471人,其中本科院校由上年 的8730人增至10454人,高职(专科)院校由上年的2337人增加到2523人。 5、成人培训和扫盲教育 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8989万人次,目前有6300余 万人正在接受各类培训。其中,成人技术培训茡校3895万所,全年共培训8118.8万人次。2002年全国
9 学校)共有学校 3.32万所,比上年减少 1027 所。招生 1176.92万人,比上年增加 188.93 万人,增长 19.12%。 在校生 2913.85 万人,比上年增加 312.92 万人,增长 12.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42.8%。 普通高中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学校 1.54 万所,比上年增加 499 所。招生 676.70 万 人,比上年增加 118.72 万人,增长 21.28%。在校生 1683.81 万人,比上年增加 278.84 万人,增长 19.85%。 中等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共有 学校 1.63 万所,比上年减少 1266 所。招生 469.73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79 万人;在校生 1196.52 万人, 比上年增加 31.58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的 39.91%和 41.06%。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 94.6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6 万人。生师比为 17.80:1,比上年的 16.73:1 有所 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69.28%,比上年略有下降;职业高中专任教师 27.27 万人,比上年增加 0.41 万人。生师比为 15.70:1,比上年的 14.26:1 有所提高;普通中专专任教师 20.78 万人,比上年减少 2.22 万人。生师比为 21.96:1,比上年的 19.91:1 有所提高。 4、高等教育。 2002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2003 所,其中,普通高校 1396 所,比上年增加 171 所,普通高校中本 科院校 629 所,比上年增加 32 所;成人高校 607 所,比上年减少 79 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 1600 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15%。全国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 542.82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 招生 320.5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 222.32 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 52.22万人和 26.39万人,增长 19.46% 和 13.47%。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 903.36 万人,成人高校 559.16 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 162.98 万人和 103.18 万人,增长 25.63%和 22.63%。 研究生发展较快。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 728 个,与上年相同。共招收研究生 20.26 万人,比上年 增加 3.74 万人,增长 22.65%。在学研究生 50.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78 万人,增长 27.41%。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上年的 5870 人增加到 6471 人,其中本科院校由上年 的 8730 人增至 10454 人,高职(专科)院校由上年的 2337 人增加到 2523 人。 5、成人培训和扫盲教育。 2002 年,全国各类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 8989 万人次,目前有 6300 余 万人正在接受各类培训。其中,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38.95 万所,全年共培训 8118.8 万人次。2002 年全国
共扫除文盲17445万人 6、民办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2002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共有612万所,比上年增加0.5万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 比上年增加208.56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各类注册学生140.35万人比上年增加27.31 万人。其中学历文凭试点学生31.12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53.05万人。民办普通中学5362所,比上年 增加791所,在校生30591万人,比上年增加73.04万人;民办职业中学1085所,在校生47.05万人 比上年增加9.32万人;民办小学5122所,比上年增加276所,在校生22214万人,比上年增加40.3 万人;民办幼儿园4.84万所,比上年增加0.39万所,在校生400.52万人,比上年增加58.59万人。 摘自中国教育网教育统计报告(总第二十六期)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从有了人类社 会也就有了教育,教育离不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离不开教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 断地进步,同时教育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 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历 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离不开食、 衣、住等物质生活资料,而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的。 物质资料生产及发展,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产以外的社会 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 水平和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人类从事经济和非经济 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投入为条件,非经济活动所能投入的多少,取决 于经济发展水平。当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所有社会资源都只能用于 维持人类生存的生产活动,所以劳动者都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只有当生产有了剩余,才 有可能在社会总劳动中,分化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非物质生产活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 产品越多,其他社会活动的规模就会越大,发展就会越快。从根本上说,一切非物质生产部
10 共扫除文盲 174.45 万人。 6、民办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2002 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共有 6.12 万所,比上年增加 0.5 万所,在校生总规模达 1115.97 万人, 比上年增加 208.56 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1202 所,各类注册学生 140.35 万人,比上年增加 27.31 万人。其中学历文凭试点学生 31.12 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 53.05 万人。民办普通中学 5362 所,比上年 增加 791 所,在校生 305.91 万人,比上年增加 73.04 万人;民办职业中学 1085 所,在校生 47.05 万人, 比上年增加 9.32 万人;民办小学 5122 所,比上年增加 276 所,在校生 222.14 万人,比上年增加 40.3 万人;民办幼儿园 4.84 万所,比上年增加 0.39 万所,在校生 400.52 万人,比上年增加 58.59 万人。 摘自中国教育网——教育统计报告(总第二十六期)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从有了人类社 会也就有了教育,教育离不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离不开教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 断地进步,同时教育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 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历 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离不开食、 衣、住等物质生活资料,而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的。” ① 物质资料生产及发展,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产以外的社会 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 水平和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人类从事经济和非经济 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投入为条件,非经济活动所能投入的多少,取决 于经济发展水平。当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所有社会资源都只能用于 维持人类生存的生产活动,所以劳动者都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只有当生产有了剩余,才 有可能在社会总劳动中,分化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非物质生产活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 产品越多,其他社会活动的规模就会越大,发展就会越快。从根本上说,一切非物质生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