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群体心理 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单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 人是群体的成员,群体提供给人们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 群体是个体的价值、态度及生活方式的主要来源,个体在群体中互动,维持丁群 体的活力,发展了群体的规范,巩固了群体的结构。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 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决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 学研究的又一层次。本章将讨论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并涉及群体规范、凝聚力和群 体领导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含义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群体是一个专门的学术性名词,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 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间存在面对面的接触,彼 此相互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意义上,简单的统计集合体、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喜 欢看电视新闻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之列,因为其成员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 互动,在多数情况下,彼此间无丝毫影响。而学校篮球队、家庭、工厂中的班组 等,则可称为群体,因为其成员常常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合一起的,彼此间不 但有面对面的接触,而且有频繁的互动,多方的影响。 般来看,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 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 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家庭是一个群体,有时由于特殊原因短暂结合在 起的几个陌生人也可以形成一个群体,如几个人同乘一辆缆车上山,由于意外事 故,车被困在半山腰,在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组成暂时性的 群体,有的人出主意,有的人修机器,有的人向外呼喊求救。这些本无任何关联 的人,为了共同目的,彼此互动起来。他们平安脱险后,互动即告结束,在一个 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几位陌生人形成了一个临时群体。群体可以有不同的持续时 间,可以像家庭那样数代延续下去,也可以在数天或数小时内解体。 规模也是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2人组成的家庭是最小规模的群体
1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单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 人是群体的成员,群体提供给人们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 群体是个体的价值、态度及生活方式的主要来源,个体在群体中互动,维持丁群 体的活力,发展了群体的规范,巩固了群体的结构。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 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决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 学研究的又一层次。本章将讨论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并涉及群体规范、凝聚力和群 体领导等内容。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群体是一个专门的学术性名词,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 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间存在面对面的接触,彼 此相互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意义上,简单的统计集合体、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喜 欢看电视新闻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之列,因为其成员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 互动,在多数情况下,彼此间无丝毫影响。而学校篮球队、家庭、工厂中的班组 等,则可称为群体,因为其成员常常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合一起的,彼此间不 但有面对面的接触,而且有频繁的互动,多方的影响。 一般来看,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 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 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一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家庭是一个群体,有时由于特殊原因短暂结合在一 起的几个陌生人也可以形成一个群体,如几个人同乘一辆缆车上山,由于意外事 故,车被困在半山腰,在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组成暂时性的 群体,有的人出主意,有的人修机器,有的人向外呼喊求救。这些本无任何关联 的人,为了共同目的,彼此互动起来。他们平安脱险后,互动即告结束,在一个 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几位陌生人形成了一个临时群体。群体可以有不同的持续时 间,可以像家庭那样数代延续下去,也可以在数天或数小时内解体。 规模也是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 2 人组成的家庭是最小规模的群体
数百人组成的车间也可归为群体之列。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关心的主要是2-50 人组成的群体。数百人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大规模群体,其成员不可能熟知每 个人,不可能发生充分的互动,也很难产生群体归属感 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巩固了 群体的关系,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鼓舞了群体的士气。群体精神造就了群体成 员,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增强的。 组织是一种社会内部关系的结构或体系,是权力的表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群 体和个体是社会组织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 二、群体的分类 有很多种群体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方法是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 群体。其他划分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也能见到。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人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正式的,一个是非正式的 正式的社会活动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按照计划完成公开的、特定的、有目标的活动。 非正式的活动主要指人与人之间自发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与此相应,群体根据 自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划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 并具有稳定、正式编制的群体,如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正 式群体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永久性 正式群体前面已提到,科室、班组都属之。暂时性群体是指新产品设计组、毕业 生分配组等临时性组织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 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人们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还有交友、娱乐、消 遣等各种各样的欲望与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借助于同乡会、集邮爱好者协会 诗社、绘画小组等形式,帮助其成员获得某种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 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正式群体中,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其成员的 需求与愿望不一致,正式群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缺乏合理的领导机构时,非 正式群体更容易产生。在大学中,由于班级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乡会、各种
2 数百人组成的车间也可归为群体之列。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关心的主要是 2—50 人组成的群体。数百人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大规模群体,其成员不可能熟知每一 个人,不可能发生充分的互动,也很难产生群体归属感。 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巩固了 群体的关系,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鼓舞了群体的士气。群体精神造就了群体成 员,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增强的。 组织是一种社会内部关系的结构或体系,是权力的表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群 体和个体是社会组织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 二、群体的分类 有很多种群体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方法是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 群体。其他划分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也能见到。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人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正式的,一个是非正式的。 正式的社会活动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按照计划完成公开的、特定的、有目标的活动。 非正式的活动主要指人与人之间自发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与此相应,群体根据 自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划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 并具有稳定、正式编制的群体,如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正 式群体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永久性 正式群体前面已提到,科室、班组都属之。暂时性群体是指新产品设计组、毕业 生分配组等临时性组织。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 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人们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还有交友、娱乐、消 遣等各种各样的欲望与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借助于同乡会、集邮爱好者协会、 诗社、绘画小组等形式,帮助其成员获得某种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 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正式群体中,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其成员的 需求与愿望不一致,正式群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缺乏合理的领导机构时,非 正式群体更容易产生。在大学中,由于班级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乡会、各种
形式的联谊会便可以吸引大量学生 (二)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 primary。up)也称初级群体。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 H.C。。ley,1923)提出来的,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 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 peero up) 等,都属于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 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 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由于首届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 接来源。因此,首属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sec。 ndarysro up)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 会结构的群体。 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 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次属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人们在次属群体中的社会 角色,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个人在次属群体中的正式社会身份,常 常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核心构成部分,并由此对其自我同一性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群体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 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 成组织目标 成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需求必须通过学习、工作等活动才能 得到满足,有些需求则可以从群体中获得。其需求可归结如下 交往需求。个体在群体中可以与其他群体成员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获 得友谊、关心和帮助等。 安全需求。参加群体活动,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可以减少孤独和恐
3 形式的联谊会便可以吸引大量学生。 (二)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primarysr。up)也称初级群体。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 (C.H.C。。1ey,1923)提出来的, 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 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peer。up) 等,都属于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 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 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由于首届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 接来源。因此,首属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sec。 ndarysr。up)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 会结构的群体。 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 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次属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人们在次属群体中的社会 角色,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个人在次属群体中的正式社会身份,常 常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核心构成部分,并由此对其自我同一性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群体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 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 成组织目标。 成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需求必须通过学习、工作等活动才能 得到满足,有些需求则可以从群体中获得。其需求可归结如下: 交往需求。个体在群体中可以与其他群体成员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获 得友谊、关心和帮助等。 安全需求。参加群体活动,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可以减少孤独和恐
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自尊心需求。在群体活动中,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获得一定的地位, 都将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自我表现的需求。被群体接受本身就是对个体价值的承认和肯定。在群 体中的个体可以体会到自身是社会的成员,从而确认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群体要想有良好的表现,首先必须善于综合其成员寻求需要满足的活 动,使之成为群体活动,才能使群体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一致起来,才能顺利完 成上级组织分配下来的任务。 正式群体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一个较高层次的组织要想 有效地达到其目标,必须依赖于较低层次群体的分工协作。一个正式群体功能的 最重要体现就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充分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 使群体为完成任务而有效地运转。 非正式群体也能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工作任务。研究表明,较高层次的 组织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消息传递路线,可以获得很多通过正式群体途径无法得到 的信息。由此可见,非正式群体也是高层组织功能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 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一个群体只有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更多地创造 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员的基本心理需要。成员心理需要得 到满足,才能充分发挥其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群体功能有效 地运转 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什么是社会助长 (一)社会助长的概念 社会助长( social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 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昕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 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 于扰作用 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 (M. Triplett,1988)。他1897年的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
4 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自尊心需求。在群体活动中,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获得一定的地位, 都将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自我表现的需求。被群体接受本身就是对个体价值的承认和肯定。在群 体中的个体可以体会到自身是社会的成员,从而确认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群体要想有良好的表现,首先必须善于综合其成员寻求需要满足的活 动,使之成为群体活动,才能使群体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一致起来,才能顺利完 成上级组织分配下来的任务。 正式群体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一个较高层次的组织要想 有效地达到其目标,必须依赖于较低层次群体的分工协作。一个正式群体功能的 最重要体现就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充分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 使群体为完成任务而有效地运转。 非正式群体也能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工作任务。研究表明,较高层次的 组织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消息传递路线,可以获得很多通过正式群体途径无法得到 的信息。由此可见,非正式群体也是高层组织功能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 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一个群体只有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更多地创造 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员的基本心理需要。成员心理需要得 到满足,才能充分发挥其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群体功能有效 地运转。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什么是社会助长 (一)社会助长的概念 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 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昕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 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 于扰作用。 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 会 助 长 现 象 的, 是 心 理 学 家特 利 普 里 特 (M.Triplett,1988)。他 1897 年的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
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 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 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 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32.5 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 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二)社会助长作用的性质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人F·奥尔波特<F. ALlport)20年代在哈佛大学曾 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助长作用的研究。一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 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 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 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及至最终变为 社会干扰。 心理学家扎琼克(R.B. Za jonc)和卡特莱尔(N.B. Cottrell,etaI.) 等人在6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 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 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的 复杂思维工作,则群体背景的作用是社会干扰 卡特莱尔等人1967年做了一项实验,他让被试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 情境中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 易。另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非常难于学习。结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上,群体 背景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而在困难的无关单词配对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 群体背景带来了社会干扰,成绩反而不如一人独自完成的情况 、脑力激励法 心理学家奥斯本(A.F. Osborn,1957)提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 人个所没有的特殊“脑力激励”( brainstorming)作用,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 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群体讨论式的脑力激励方法,屠普遍 发挥人的包1造性,并利用这笔最宝贵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革现状的最好开端。 而且,脑力激励方法还可以使人们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增强人们的工
5 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 25 英里路程。第 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 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 24 英里; 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 31 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 32.5 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 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二)社会助长作用的性质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人 F·奥尔波特<F.HAllport)20 年代在哈佛大学曾 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助长作用的研究。一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 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 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 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及至最终变为 社会干扰。 心理学家扎琼克(R.B.Zajonc)和卡特莱尔(N.B.Cottrell,etaI.) 等人在 60 年代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 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 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的 复杂思维工作,则群体背景的作用是社会干扰。 卡特莱尔等人 1967 年做了一项实验,他让被试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 情境中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 易。另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非常难于学习。结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上,群体 背景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而在困难的无关单词配对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 群体背景带来了社会干扰,成绩反而不如一人独自完成的情况。 二、脑力激励法 心理学家奥斯本(A.F.Osborn,1957)提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 人个所没有的特殊“脑力激励”(brainstorming)作用,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 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群体讨论式的脑力激励方法,屠普遍 发挥人的包 l 造性,并利用这笔最宝贵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革现状的最好开端。 而且,脑力激励方法还可以使人们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增强人们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