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概述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早已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根 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 他人和社会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亲 社会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的(如荣誉)或物质的(如奖品)奖励,⑧自愿的,④ 亲社会者本身会有所损失。其中第②个特征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 冒着生命危险灭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亲社会行为。然 而,人们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很少有这么单纯的。通常的亲社会行为既含有亲社会 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资帮助穷苦人的时候,他的这 种亲社会行为也会伴有期望在社会上得到更大声誉的自私的动机。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一些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其中 最常见的是:①一般人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所表现的亲社会行为方式;②人 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 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并遭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没有越轨行为,这是以克 己的方式取得亲社会效果的行为;④偿还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回报他人的恩 惠或补偿自己曾使人蒙受过的损失。 另外,根据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一般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可将其分 为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和非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除了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各种类型之外,同时还研究如下这类问 题:亲社会行为对于亲社会者和受助者有什么聊向或后果?为什么社会必不可少 地存在亲社会行为?为什么有人见死不救?等等。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别人需要你救助的情境。我们自然地会期 望自己在这种情境中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后应该产生良好的感觉一一感到骄傲和 自豪。当然,受助者应心存谢意,局外人也应对亲社会者给予赞扬和鼓励。但事
1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早已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根 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 他人和社会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亲 社会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的(如荣誉)或物质的(如奖品)奖励,⑧自愿的,④ 亲社会者本身会有所损失。其中第②个特征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 冒着生命危险灭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亲社会行为。然 而,人们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很少有这么单纯的。通常的亲社会行为既含有亲社会 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资帮助穷苦人的时候,他的这 种亲社会行为也会伴有期望在社会上得到更大声誉的自私的动机。 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一些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其中 最常见的是:①一般人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所表现的亲社会行为方式;②人 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 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并遭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没有越轨行为,这是以克 己的方式取得亲社会效果的行为;④偿还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回报他人的恩 惠或补偿自己曾使人蒙受过的损失。 另外,根据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一般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可将其分 为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和非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除了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各种类型之外,同时还研究如下这类问 题:亲社会行为对于亲社会者和受助者有什么聊向或后果?为什么社会必不可少 地存在亲社会行为?为什么有人见死不救?等等。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别人需要你救助的情境。我们自然地会期 望自己在这种情境中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后应该产生良好的感觉——感到骄傲和 自豪。当然,受助者应心存谢意,局外人也应对亲社会者给予赞扬和鼓励。但事
实上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中,受助者并不感谢帮助他的人,反而有时以怨报德; 亲社会者本身也怀疑自己去帮助别人是否正确;局外人也可能并不赞赏亲社会 者。是在哪些情况下,亲社会行为会产生这种消极后果呢?研究表明,在以下两 种情况下亲社会行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当亲社会行为对亲社会者有利时,② 当亲社会行为对受助者有伤害时 根据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亲社会行为是需要亲社会者付出一定代价而又不 期望个人利益的行为。但人的动机很少有这么简单,亲社会行为往往带有亲社会 者期望奖励或回报的成分。亲社会行为常常使亲社会者沾沽自喜,满足了其自尊 心的需要,使其感到自己有能力。亲社会行为也可能是对亲社会者以前所犯错误 的一种补偿,使他因此减少罪恶感或恢复他原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亲 社会者也是以自己的动机评价自己。如果他很清楚自己的动机不纯,带有个人自 私的目的,那么他事后内心里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很高。因此,如果亲社会行为 对亲社会者有好处,就会使这种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不纯的,进而带来消极后果 此外,亲社会行为有时可能对受助者来说得不偿失,因此受助者可能消极 地对待亲社会者。例如,借给某人钱,本来是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如果不 知情的话,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亲社会、助人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它 本来的意义 第二节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唤起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旁观者在决定是否介入某种事件之前必须做 出一系列的决定。旁观者必须:①观察某件事是不是真的发生;②判断所发生的 事是不是紧急的,或者是不是一种需要帮助的情境:③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 ④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⑤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 的确,人们在做出是否给予帮助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要考虑,尽管有些旁 观者看起来似乎很快对紧急的情况做出反应,但很显然,人们在提供帮助之前通 常都会考虑上述5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人们有多大可能性将某种需要帮助 的情境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和泰德·哈斯顿曾作 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列出一系列事件(如表10-1所示),让6名女大学生和 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断。对事件紧急的程度定为:第一级是
2 实上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中,受助者并不感谢帮助他的人,反而有时以怨报德; 亲社会者本身也怀疑自己去帮助别人是否正确;局外人也可能并不赞赏亲社会 者。是在哪些情况下,亲社会行为会产生这种消极后果呢?研究表明,在以下两 种情况下亲社会行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①当亲社会行为对亲社会者有利时,② 当亲社会行为对受助者有伤害时。 根据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亲社会行为是需要亲社会者付出一定代价而又不 期望个人利益的行为。但人的动机很少有这么简单,亲社会行为往往带有亲社会 者期望奖励或回报的成分。亲社会行为常常使亲社会者沾沽自喜,满足了其自尊 心的需要,使其感到自己有能力。亲社会行为也可能是对亲社会者以前所犯错误 的一种补偿,使他因此减少罪恶感或恢复他原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亲 社会者也是以自己的动机评价自己。如果他很清楚自己的动机不纯,带有个人自 私的目的,那么他事后内心里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很高。因此,如果亲社会行为 对亲社会者有好处,就会使这种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不纯的,进而带来消极后果。 此外,亲社会行为有时可能对受助者来说得不偿失,因此受助者可能消极 地对待亲社会者。例如,借给某人钱,本来是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如果不 知情的话,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亲社会、助人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它 本来的意义。 第二节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亲社会行为的唤起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旁观者在决定是否介入某种事件之前必须做 出一系列的决定。旁观者必须:①观察某件事是不是真的发生;②判断所发生的 事是不是紧急的,或者是不是一种需要帮助的情境;③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 ④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⑤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 的确,人们在做出是否给予帮助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要考虑,尽管有些旁 观者看起来似乎很快对紧急的情况做出反应,但很显然,人们在提供帮助之前通 常都会考虑上述 5 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人们有多大可能性将某种需要帮助 的情境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和泰德·哈斯顿曾作 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列出一系列事件(如表 10—l 所示),让 69 名女大学生和 21 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断。对事件紧急的程度定为;第一级是
非常紧急的状态,往下紧急程度减小,直到第五级为最不紧急状态。研究者试图 找出某种情境的哪些特点使人们认为这种情境是紧急的。他们发现,紧急事件的 特点有:①突然和出乎意料发生的,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⑧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当事者无人帮助,⑤旁观者有可能 给予帮助。 表10-1有可能被定义成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的事件 事件 平均紧急程度 割断动脉,大量出血 房子起火,屋里有人呼救 1.00 小孩中毒 1.00 心脏病发作 某个女性正在被强奸 吃多了药 1.00 晚期癌症,只能活3个月 2.00 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呼救 2.72 汽车在路边熄火 2.72 轻度醉酒的朋友驾车回家 2.84 朋友倾诉其不幸和压抑 3.18 电视节目中要求为营养不良的儿童募捐两千万 3.75 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 4.87 (表中所列事件:被评断为1-5等紧急的事件,从第1等的非常紧急到第5 等的非常不紧急.) 正如我们所预料,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 给予帮助,判断为紧急的程度决定了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这一假设在几位美国心 理学家的实验中都得到了证明 在决定人们所提供的帮助的程度上,求助人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但能够提 供有效帮助的可能性也很重要。如果求助者的处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 他,那么旁观者就不会提供帮助。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他,就很有可能给 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大家看到一位心脏病人突然摔倒在街上,会有很多人上前
3 非常紧急的状态,往下紧急程度减小,直到第五级为最不紧急状态。研究者试图 找出某种情境的哪些特点使人们认为这种情境是紧急的。他们发现,紧急事件的 特点有:①突然和出乎意料发生的,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⑧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当事者无人帮助,⑤旁观者有可能 给予帮助。 表 10—1 有可能被定义成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的事件 事 件 平均紧急程度 割断动脉,大量出血 1.00 房子起火,屋里有人呼救 1.00 小孩中毒 1.00 心脏病发作 1.02 某个女性正在被强奸 1.09 吃多了药 1.00 晚期癌症,只能活 3 个月 2,00 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呼救 2.72 汽车在路边熄火 2.72 轻度醉酒的朋友驾车回家 2.84 朋友倾诉其不幸和压抑 3.18 电视节目中要求为营养不良的儿童募捐两千万元 3.75 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 4.87 (表中所列事件:被评断为 1—5 等紧急的事件,从第 1 等的非常紧急到第 5 等的非常不紧急.) 正如我们所预料,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 给予帮助,判断为紧急的程度决定了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这一假设在几位美国心 理学家的实验中都得到了证明。 在决定人们所提供的帮助的程度上,求助人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但能够提 供有效帮助的可能性也很重要。如果求助者的处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 他,那么旁观者就不会提供帮助。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他,就很有可能给 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大家看到一位心脏病人突然摔倒在街上,会有很多人上前
扶起他并送往医院。 、助人的得与失 在紧急情况非常明显和严峻而且人们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 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自己如果给予帮助可 能造成的损失。例如,在两个人动手打架很凶狠的时候,旁观者恐怕不愿冒然插 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会害怕自己受到伤害。 然而,助人的代价不一定包括身体受到伤害,但仍然有人畏惧不前,其原因 又是什么呢?有一项实验表明,一位过路人看到一个人跌倒在路旁,他会考虑到 帮助这个人要花时间,如果他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也许会上前相助;如果需要花钱 去帮助别人,那代价就更大了;如果要帮助一个肮脏的、浑身是血的病人,其代 价甚至可能包括与这样的人接触所产生的不愉快;如果认为献血是不舒服的和痛 苦的,他就可能不会去献血。同样,如果我们期望着助人能带来某种奖励(如金 钱、赞誉等),我们就很可能给予帮助 、求助人的特点 我们很难去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走在路上的人。需要我们帮助的程度 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而需要人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能得到 别人的帮助;尽管人们现在对女人的看法在改变,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那么没 有能力,但我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更感到有责任 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我们还愿 意帮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认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故等)而陷于困境,而 且这种困境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人。相反,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 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如酗酒者、粗心大意酿成大错的人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于1974年以一所大学的图书馆 为现场进行了一项有关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求助者的性别以及个体与他的交往关 系与个体是否发生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让一位大学生扮演“求助者”,他的角 色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些学生不知道在做实验,即不知情者)坐 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看书。让另一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 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看子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
4 扶起他并送往医院。 二、助人的得与失 在紧急情况非常明显和严峻而且人们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 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自己如果给予帮助可 能造成的损失。例如,在两个人动手打架很凶狠的时候,旁观者恐怕不愿冒然插 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会害怕自己受到伤害。 然而,助人的代价不一定包括身体受到伤害,但仍然有人畏惧不前,其原因 又是什么呢?有一项实验表明,一位过路人看到一个人跌倒在路旁,他会考虑到 帮助这个人要花时间,如果他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也许会上前相助;如果需要花钱 去帮助别人,那代价就更大了;如果要帮助一个肮脏的、浑身是血的病人,其代 价甚至可能包括与这样的人接触所产生的不愉快;如果认为献血是不舒服的和痛 苦的,他就可能不会去献血。同样,如果我们期望着助人能带来某种奖励(如金 钱、赞誉等),我们就很可能给予帮助。 三、求助人的特点 我们很难去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走在路上的人。需要我们帮助的程度 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而需要人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能得到 别人的帮助;尽管人们现在对女人的看法在改变,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那么没 有能力,但我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更感到有责任 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我们还愿 意帮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认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故等)而陷于困境,而 且这种困境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人。相反,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 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如酗酒者、粗心大意酿成大错的人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于 1974 年以一所大学的图书馆 为现场进行了一项有关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求助者的性别以及个体与他的交往关 系与个体是否发生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让一位大学生扮演“求助者”,他的角 色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些学生不知道在做实验,即不知情者)坐 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看书。让另一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 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看子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
远远地坐在另一个地方。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时,“小偷”拣起了一本“求 助者”的书就消失了。当“求助者”再返回的时候表现出非常吃惊,他的书不见 了,并且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 书。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发现这个“小偷”吗?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则比是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与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 髙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显然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 间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情,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 帮助。相反,外貌很让人厌恶的人会大大减少人们对他给予帮助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目前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是否给予帮助的一个重要 因素。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旁的人,如果他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人们会去帮助 他;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不会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旁观者对某人所陷困境的责任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给予帮 助的原因。正如我们在前面那个“偷书”实验中所看到的,即使旁观者与受害者 之间有一个很短暂的交谈也会增加旁观者的助人行为。如果受害者在与邻座人谈 话时要求他们照看一下他的东西,那么旁观者在事后就更有可能帮助他找书,因 为他们会感到做这样事他们也有责任。 四、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的个人因素有本人的个性、早期的社会化情 况、以前亲社会行为的经验、当时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学或思想 意识等。下面讨论其中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有些心理学家在对助人者的采访中发现,早期的社会化对成年之后的亲社会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及其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其 后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当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 儿童的时候,就使儿童建立起一种亲社会的和助人的心理倾向。 (二)人格因素 对有亲社会行为的人的人格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
5 远远地坐在另一个地方。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时,“小偷”拣起了一本“求 助者”的书就消失了。当“求助者”再返回的时候表现出非常吃惊,他的书不见 了,并且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 书。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发现这个“小偷”吗?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则比是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与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 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显然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 间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情,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 帮助。相反,外貌很让人厌恶的人会大大减少人们对他给予帮助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目前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是否给予帮助的一个重要 因素。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旁的人,如果他手里拿着:—根拐杖,人们会去帮助 他;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不会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旁观者对某人所陷困境的责任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给予帮 助的原因。正如我们在前面那个“偷书”实验中所看到的,即使旁观者与受害者 之间有一个很短暂的交谈也会增加旁观者的助人行为。如果受害者在与邻座人谈 话时要求他们照看一下他的东西,那么旁观者在事后就更有可能帮助他找书,因 为他们会感到做这样事他们也有责任。 四、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的个人因素有本人的个性、早期的社会化情 况、以前亲社会行为的经验、当时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学或思想 意识等。下面讨论其中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一)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有些心理学家在对助人者的采访中发现,早期的社会化对成年之后的亲社会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及其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其 后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当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 儿童的时候,就使儿童建立起一种亲社会的和助人的心理倾向。 (二)人格因素 对有亲社会行为的人的人格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