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从众、服从、依从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 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 质不同的影响。不过,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都是高度集中的。在行为的层 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由于这一原 因,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影响方式的知识积累也较多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在从众,服从与依从等几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 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 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第一节从众 、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从众的概念 从众( 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 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 甲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 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 俗,习惯,传统,等等。如开会形成决议时进行举手表决,少数派由于多数人举 手的压力而赞成多数人意见。 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上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 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家里可 以试穿新获得的奇异服装。但当我们决定是否要把这一套衣服穿到学校时,想象 的多数人压力就可使我们放弃将衣服穿到学校的打算。 另一方面,群体的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们通过理 性抉择选择从众行为。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 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足球赛后的骚乱,许多人盲目受大众行为与情绪的感染, 不自觉地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就是典型的例证。 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任何一个社会,无 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 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
第十二章 从众、服从、依从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 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 质不同的影响。不过,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都是高度集中的。在行为的层 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由于这一原 因,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影响方式的知识积累也较多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在从众,服从与依从等几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 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 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第一节 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 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 甲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 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 俗,习惯,传统,等等。如开会形成决议时进行举手表决,少数派由于多数人举 手的压力而赞成多数人意见。 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上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 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家里可 以试穿新获得的奇异服装。但当我们决定是否要把这一套衣服穿到学校时,想象 的多数人压力就可使我们放弃将衣服穿到学校的打算。 另一方面,群体的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们通过理 性抉择选择从众行为。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 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足球赛后的骚乱,许多人盲目受大众行为与情绪的感染, 不自觉地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就是典型的例证。 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任何一个社会,无 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 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
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从个人的角度说, 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其赖以生存 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 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来在最大 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这样,从众就是一种个人适应生存的必 要方式 (二)社会规范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 Sheri)1935年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实验让被试 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 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这就是闻名的“自运动现 象”。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 大,从几英寸到数十英尺。但是,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两人或三人小组,在同 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 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10 估计运动距离(英寸) 8个人群体群体群体 2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图12-1谢里夫群体规范形成研究的一个例证 (根据谢里夫1969年资料制作.转引自梅厄斯1990《社会心理学》(第三版)第204页)
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从个人的角度说, 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其赖以生存 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 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来在最大 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这样,从众就是一种个人适应生存的必 要方式。 (二)社会规范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1935 年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实验让被试 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 15 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 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这就是闻名的“自运动现 象”。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 大,从几英寸到数十英尺。但是,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两人或三人小组,在同 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 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图 12—l 谢里夫群体规范形成研究的一个例证 (根据谢里夫 1969 年资料制作.转引自梅厄斯 1990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第 204 页)
图12-1是一个三人小组4天中单独估计与三人一起估计时的距离变化情 况。从第二天开始,原有的个人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于第四天会聚于同一距离。 (三)群体压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 他于五六十年代一直致力于从众问题研究。1956年,阿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 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 看到事情真象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 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阿希将被试组成?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 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 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22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 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 准线一样长(见图12-2)。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 依次为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 作为第6号(第6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在第三 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作错误的判断。被试听着这些判断
图 12—1 是一个三人小组 4 天中单独估计与三人一起估计时的距离变化情 况。从第二天开始,原有的个人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于第四天会聚于同一距离。 (三)群体压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 他于五六十年代一直致力于从众问题研究。1956 年,阿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 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 看到事情真象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 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阿希将被试组成?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 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 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 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图 12-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 50 套两张一组的卡 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 准线一样长(见图 12—2)。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 依次为 1、2、3 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 作为第 6 号(第 6 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在第三 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作错误的判断。被试听着这些判断
困惑越来越大。因为他要等到第6个才说自己的看法,先必须听前5个人的判断。 结果,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判断的两难问 题。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对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跟随大家 一起作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 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从众的类型 根据外员行为是否从众,及行办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 为分为以下三类。 (一)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谢 里夫实验中的群体一致便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实验情境中没有任何光点移动距离 的参照,人们自觉接受了群体的判断,在观点与行为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在阿 希实验中,当将卡片线段的差异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从众性质也发生了逆 转,即由于难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实际上将群体的判断当成了判断的标 准。此时已是表内一致的从众。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个性高度依赖,缺乏做决定能 力的人对于群体的跟随,也属于表内一致的从众。 与群体相符及真从众,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 任何冲突。 (二)权宜从众 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 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 群体的一致。这种从众,就是权宜从众。典型的阿希实验中的从众,就是这种类 型的从众。因为相关的检查表明,被试实际上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正确判断。 在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是从众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种种利害关系,个人 在许多情况下,不管内心看法如何,必须保持行为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将由于群 体制裁而使个人付出太大的代价。 这类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 如果群体压力始终存在,而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 全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者是将自己的行为
困惑越来越大。因为他要等到第 6 个才说自己的看法,先必须听前 5 个人的判断。 结果,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判断的两难问 题。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对正确率超过 99%的被试,跟随大家 一起作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 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 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二、从众的类型 根据外员行为是否从众,及行办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 为分为以下三类。 (一)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谢 里夫实验中的群体一致便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实验情境中没有任何光点移动距离 的参照,人们自觉接受了群体的判断,在观点与行为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在阿 希实验中,当将卡片线段的差异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从众性质也发生了逆 转,即由于难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实际上将群体的判断当成了判断的标 准。此时已是表内一致的从众。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个性高度依赖,缺乏做决定能 力的人对于群体的跟随,也属于表内一致的从众。 与群体相符及真从众,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 任何冲突。 (二)权宜从众 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 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 群体的一致。这种从众,就是权宜从众。典型的阿希实验中的从众,就是这种类 型的从众。因为相关的检查表明,被试实际上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正确判断。 在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是从众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种种利害关系,个人 在许多情况下,不管内心看法如何,必须保持行为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将由于群 体制裁而使个人付出太大的代价。 这类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 如果群体压力始终存在,而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 全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者是将自己的行为
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识系统实现协调状 态。之所以一个人久作一个群体的成员后,最终观点与群体取得了一致,原因正 是如此。 (三)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 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如在群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群情激奋时,作为群 体的领导者,情感上虽认同于群体,但行动上却需要保持理智,不能用自己的行 动鼓励群体的破坏性行动而逞一时之快。这是表内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 另一类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 真不从众情况。通常情况.只有在群体对个人缺乏:吸引力,因而个人在行动时 不需要考虑与群体的一致性时才出现, 从众的原因 (-)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 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 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时,对于多数人的行为会尤为信任。 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到人多的地点 去旅行。在常识上,人们会自然地假定,那么多人的出现自有他们的理由,而在 这些理由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人数较少的时 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 种从众心理。 (二)对偏离的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 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 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 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 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
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识系统实现协调状 态。之所以一个人久作一个群体的成员后,最终观点与群体取得了一致,原因正 是如此。 (三)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 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如在群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群情激奋时,作为群 体的领导者,情感上虽认同于群体,但行动上却需要保持理智,不能用自己的行 动鼓励群体的破坏性行动而逞一时之快。这是表内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 另一类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 真不从众情况。通常情况.只有在群体对个人缺乏;吸引力,因而个人在行动时 不需要考虑与群体的一致性时才出现。 三、从众的原因 (一)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 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 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时,对于多数人的行为会尤为信任。 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到人多的地点 去旅行。在常识上,人们会自然地假定,那么多人的出现自有他们的理由,而在 这些理由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人数较少的时 候。 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 种从众心理。 (二)对偏离的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 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 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 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 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