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 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 位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信仰与观点,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 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 另一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入之间的心理关系,即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工作单位的同事关系、市 场上的卖方与买方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这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阶级关 系与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深刻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制约 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的远近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或竞赛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 日常生活、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等 深刻的社会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对每个 人发生作用。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网。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 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 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 例如,甲想去市中心买棉衣,乙也正想去那儿买鞋子,他们都想找一个伴作 参谋,于是甲乙两人结伴而行,都买到了满意的东西,两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彼此对对方感到满意。这说明甲乙两人的相处都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他们两人的 关系是肯定的、积极的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 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中 止,或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的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
1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 人之间的生产 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 位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信仰与观点,因此,人与 人之间的阶级 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 治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 另一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入之间的心理关系,即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工作单位的同事关系、市 场上的卖方与买方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这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阶级关 系与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深刻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制约 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的远近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或竞赛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 日常生活、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等 深刻的社会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对每个 人发生作用。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网。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 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 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 例如,甲想去市中心买棉衣,乙也正想去那儿买鞋子,他们都想找一个伴作 参谋,于是甲乙两人结伴而行,都买到了满意的东西,两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彼此对对方感到满意。这说明甲乙两人的相处都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他们两人的 关系是肯定的、积极的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 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这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中 止,或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的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
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 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 心,相互体贴,彼此在情感上十分融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人与人心理 上距离很小,都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 致心理失常。有少数家庭里婆媳关系紧张,婆媳双方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如老人 受到媳妇虐待,生活不安宁,身心遭到极大的挫折,就有可能抑郁而死,或走上 绝路。 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入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 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个人性 和社会关系不同,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 系中,“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这些角色因素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乐意亲近的对象,成了主要的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 的个人性特征的表现 (二)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人们可以 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人们之间在心理 上的距离趋近,则会感到心情愉快舒畅;若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则会感到抑郁和 孤立。这些感受几乎是每个人能体验到的。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 主要特点。概括起来,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使人们互相 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联合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
2 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 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 心,相互体贴,彼此在情感上十分融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人与人心理 上距离很小,都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 致心理失常。有少数家庭里婆媳关系紧张,婆媳双方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如老人 受到媳妇虐待,生活不安宁,身心遭到极大的挫折,就有可能抑郁而死,或走上 绝路。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入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 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个人性 和社会关系不同,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 系中,“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这些角色因素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乐意亲近的对象,成了主要的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 的个人性特征的表现。 (二)直接性 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人们可以 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人们之间在心理 上的距离趋近,则会感到心情愉快舒畅;若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则会感到抑郁和 孤立。这些感受几乎是每个人能体验到的。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 主要特点。概括起来,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使人们互相 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联合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
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 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 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 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 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如下 8种类型。 ()主从型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 配或服从的地位。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8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在所有的 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同时,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 会轻易离婚。 (二)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 能配合默契、互相让步和忍耐。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 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 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竞争型 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竞争 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 优点是有生气、有活力,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四)主从一-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 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 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 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3 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 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 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 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 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如下 8 种类型。 (一)主从型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 配或服从的地位。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 8 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在所有的 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同时,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 会轻易离婚。 (二)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 能配合默契、互相让步和忍耐。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 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 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竞争型 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竞争 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 优点是有生气、有活力,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四)主从---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 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 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 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 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磨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 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 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 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 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七)主从-合作-竞争型 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3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 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八)无原则型 无规则型的人际关系,在8种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属于这种人际关 系类型的双方毫无组织能力,往往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相 互关系显得毫无规则,只要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 系。 雷维奇的8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 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对于人们选 择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心理学家舒兹也从人际反应倾向的角度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类型。舒兹 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 人对别人的需求方式不同,因而也就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有所不同, 这种基本的人际反应倾向叫作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3类。 1.包容的需求。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出于这种动机产生的行为是沟通、融合、参与、随同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 人际反应特质是排斥、对立、疏远、退缩等。 2.控制的需求。表现在权力或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的 愿望,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去影响、支配、控
4 (五)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 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磨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 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 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 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 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七)主从--合作--竞争型 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 3 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 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八)无原则型 无规则型的人际关系,在 8 种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属于这种人际关 系类型的双方毫无组织能力,往往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相 互关系显得毫无规则,只要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 系。 雷维奇的 8 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 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对于人们选 择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心理学家舒兹也从人际反应倾向的角度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类型。舒兹 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 人对别人的需求方式不同,因而也就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有所不同, 这种基本的人际反应倾向叫作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 3 类。 1.包容的需求。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出于这种动机产生的行为是沟通、融合、参与、随同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 人际反应特质是排斥、对立、疏远、退缩等。 2.控制的需求。表现在权力或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的 愿望,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去影响、支配、控
制、领导他人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反应特质则是服从权威、追随他人、 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 是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与此动机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是冷淡、疏远、厌 恶、憎恨等。 根据以上6类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他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期待他 人的行为者,从而得出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如表8-1所示) 表8-1人际关系倾向 需求种类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需求主动与别人交往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控制需求支配他人 期待别人支配自己 感情需求对别人表示亲热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 舒兹认为,一个包容需求动机很强的人,同时又是行为的主动者,他一定是 一个性格外倾的人,喜欢与人交往,热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果他又是一个感 情要求动机很强的人,他不仅喜欢与人交往,而且还关心别人、同情别人,那么 他就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第二节人际吸引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 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人们之间的这些感情状况,除了受深刻的社 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受其他一些更为 直接的、更为具体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之间的吸引或排斥的具体 机制。我们关于人际吸引的讨论正是对这种机制的探讨。 、能力与喜欢 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 比。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能力与吸引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让每一组被试 听一个录音。录音带有4种,显示出4种不同能力条件的人 ①能力超凡的人,②能力超凡但是犯了错误的人,⑧能力平庸的人,④能力 平庸而又犯了错误的人
5 制、领导他人等。与此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反应特质则是服从权威、追随他人、 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 是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与此动机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是冷淡、疏远、厌 恶、憎恨等。 根据以上 6 类人际反应特质,舒兹把他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期待他 人的行为者,从而得出 6 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如表 8—l 所示)。 表 8—1 人际关系倾向 需求种类 主 动 性 被 动 性 包容需求 控制需求 感情需求 主动与别人交往 支配他人 对别人表示亲热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期待别人支配自己 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 舒兹认为,一个包容需求动机很强的人,同时又是行为的主动者,他一定是 一个性格外倾的人,喜欢与人交往,热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果他又是一个感 情要求动机很强的人,他不仅喜欢与人交往,而且还关心别人、同情别人,那么 他就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第二节 人际吸引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 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人们之间的这些感情状况,除了受深刻的社 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受其他一些更为 直接的、更为具体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之间的吸引或排斥的具体 机制。我们关于人际吸引的讨论正是对这种机制的探讨。 一、能力与喜欢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 比。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能力与吸引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让每一组被试 听一个录音。录音带有 4 种,显示出 4 种不同能力条件的人: ①能力超凡的人,②能力超凡但是犯了错误的人,⑧能力平庸的人,④能力 平庸而又犯了错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