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 内在心理状态。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与个体有关联的他人、他事、他 物以及个体自身等具有社会意义的存在物。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仅由多种成分组成, 而且呈一定的结构。正因为如此,态度才具有一定的职能,对人的内潜心理和外 显行为起着动力作用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态度 的这种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在一定的程度上态度是稳 定的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 察到的。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虽然反映和体现了 个体所持有的对某事物的内在态度,但这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 不是态度本身 (二)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 过学习而获得的。个体在其后天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 用,通过接受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影响和习染而逐渐形成其对他人、 他事、他物的一定态度;态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变化充分体现了态度的社会 特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个体的意识世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世界,它 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有以一定的观 念形态而存在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他各种思想观念;另一种则是经验的 世界,,它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直接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中包括有以一定的
1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 内在心理状态。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与个体有关联的他人、他事、他 物以及个体自身等具有社会意义的存在物。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仅由多种成分组成, 而且呈一定的结构。正因为如此,态度才具有一定的职能,对人的内潜心理和外 显行为起着动力作用。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态度 的这种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在一定的程度上态度是稳 定的。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 察到的。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虽然反映和体现了 个体所持有的对某事物的内在态度,但这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 不是态度本身。 (二)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 过学习而获得的。个体在其后天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 用,通过接受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影响和习染而逐渐形成其对他人、 他事、他物的一定态度;态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变化充分体现了态度的社会 特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个体的意识世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世界,它 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有以一定的观 念形态而存在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他各种思想观念;另一种则是经验的 世界,,它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直接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中包括有以一定的
经验形态而存在的认识、判断、评价及各种体验和感受。态度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一方面它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信仰和价值观保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常常反映个人所持有的各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 因此,态度本身就具有了主观经验性 3.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动和外现的行为表现都具有 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 也具有着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 、态度的构成要素 对态度构成要素的认识往往是和对态度概念的界定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来 看,在态度构成要素的认识上所出现的分歧和在概念界定上的分歧是并行的。早 期对态度的界定多主张态度是一种“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例如F.H·奥尔波 特就认为态度是“神经肌肉系统中布置好的反应的准备”,是“实际反应以前的 预备”;G·w·奥尔波特也提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由经验组 织而成,对个体的反应实施着一种指导的或动力的影响”,强调态度本身所具有 的行为意义及以往学习所得经验对态度形成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一元 论”的观点。 近期对态度的界定则着重于态度本身所包含的认知和情感的成分,认为态 度是由这两个因素所组成,持“二元论观点”,而将行为倾向成分撤除在外。如 卡茨就认为“态度是个体以赞成的或不赞成的方式对其生活中的某些符号、事物 等方面进行评价的预先倾向”,并指出态度既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如喜欢不喜欢, 也包含有对态度的对象和其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的认知的 成分 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所持的是一种“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部分组成。这种看法较早是由罗森伯格和霍 夫兰德提出的。他们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 应的预先倾向。这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即是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这种 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态度的界定及构成问题上虽仍 未得出一个为大家公认且都能接受的看法或主张,但大多的研究者都赞成态度是 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由知、情、行3部分组成
2 经验形态而存在的认识、判断、评价及各种体验和感受。态度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一方面它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信仰和价值观保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常常反映个人所持有的各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 因此,态度本身就具有了主观经验性。 3.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动和外现的行为表现都具有 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 也具有着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对态度构成要素的认识往往是和对态度概念的界定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来 看,在态度构成要素的认识上所出现的分歧和在概念界定上的分歧是并行的。早 期对态度的界定多主张态度是一种“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例如 F.H·奥尔波 特就认为态度是“神经肌肉系统中布置好的反应的准备”,是“实际反应以前的 预备”;G·w·奥尔波特也提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由经验组 织而成,对个体的反应实施着一种指导的或动力的影响”,强调态度本身所具有 的行为意义及以往学习所得经验对态度形成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一元 论”的观点。 近期对态度的界定则着重于态度本身所包含的认知和情感的成分,认为态 度是由这两个因素所组成,持“二元论观点”,而将行为倾向成分撇除在外。如 卡茨就认为“态度是个体以赞成的或不赞成的方式对其生活中的某些符号、事物 等方面进行评价的预先倾向”,并指出态度既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如喜欢不喜欢, 也包含有对态度的对象和其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的认知的 成分。 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所持的是一种“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3 个部分组成。这种看法较早是由罗森伯格和霍 夫兰德提出的。他们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 应的预先倾向。这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即是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这种 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态度的界定及构成问题上虽仍 未得出一个为大家公认且都能接受的看法或主张,但大多的研究者都赞成态度是 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由知、情、行 3 部分组成
(一)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常 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即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示 个体的评判,赞成或反对。 (二)情感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恶, 同情和嘲讽等。 (三)行为倾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 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一般地说,尤其是从理论上来看,态度构成中的这3种成分之间是协调 致的,如果出现了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 其间的协调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就并不如此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 此外,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这3种成分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 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和认知与行为倾向的 相关程度。由此可见,在3种成分中,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与其他两 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相应较小 再有,情感成分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和非常明显的。罗森伯格和霍夫 兰德就曾指出“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情感成分的评价作用是主要的”。而菲 什拜因则更是力主态度构成的“情感一元论”主张,对于态度测量而盲,情感指 标显然较其他指标更为有效和便于使用,因此,不少的态度测量实际上只是喜欢 不喜欢这一类情感成分的测量。 态度的形成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个人态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态度的转变过程。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 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的照料,才能发育成长,成为 个社会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周围世界形成了种种的态度,逐渐掌握了 套固定的价值观。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3 (一)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常 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即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示 个体的评判,赞成或反对。 (二)情感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恶, 同情和嘲讽等。 (三)行为倾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 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一般地说,尤其是从理论上来看,态度构成中的这 3 种成分之间是协调一 致的,如果出现了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 其间的协调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就并不如此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 此外,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这 3 种成分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 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和认知与行为倾向的 相关程度。由此可见,在 3 种成分中,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与其他两 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相应较小。 再有,情感成分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和非常明显的。罗森伯格和霍夫 兰德就曾指出“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情感成分的评价作用是主要的”。而菲 什拜因则更是力主态度构成的“情感一元论”主张,对于态度测量而盲,情感指 标显然较其他指标更为有效和便于使用,因此,不少的态度测量实际上只是喜欢 不喜欢这一类情感成分的测量。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个人态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态度的转变过程。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 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的照料,才能发育成长,成为 一个社会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周围世界形成了种种的态度,逐渐掌握了一 套固定的价值观。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减员。因此可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社 会化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婴儿诞三、态度、价值和 信念生于一个家庭中,受到家庭环境中许多新的刺激,他也表示出种种不同的需 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满足采取一种固定的方式,就逐渐会制约其态度的 形成。例如,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其需要合理与否都有求必应,于 是孩子就养成了自我中心、好逸恶劳的态度。 态度形成之后,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从而对其行为会发生一 定的倾向作用。如果形成了正确态度,就会促使个体与外界取得平衡,否则就会 阻碍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因为个人都是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对待自己,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吸收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例如,从小生 长在回族家庭里的个人,由于社会化的结果形成了忌吃猪肉的态度,于是他对猪 肉这一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一个人的态度的形 成是由于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要形成一个人的态度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的孕育,而形成了某种态度之后,就比较持久、稳固,因为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情 感是最强有力.的成分,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远比改变认知成分困难 凯尔曼(961)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顺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行为称为服 从。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一时性的,仅仅是限于 在可能获得物资、金钱、被他人承认、赞扬等社会报酬下,也限于在避免批评 罚款、处分等精神与金钱的惩罚下,才服从于某一行为。如果上述的可能性消失 的话,则其行为马上终止 眼从行为在生活中很普遍,但往往是一时性的。有的汽车司机在交通民警 指挥下,驾驶汽车能按规定车速前进,民警的身影一旦消失,就加快速度行驶。 有的小学生在老师视线下表现得规规矩矩,老师一旦离开教室,马上就活跃起来。 2.同化
4 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减员。因此可以说,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社 会化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婴儿诞 三、态度、价值和 信念生于一个家庭中,受到家庭环境中许多新的刺激,他也表示出种种不同的需 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满足采取一种固定的方式,就逐渐会制约其态度的 形成。例如,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其需要合理与否都有求必应,于 是孩子就养成了自我中心、好逸恶劳的态度。 态度形成之后,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从而对其行为会发生一 定的倾向作用。如果形成了正确态度,就会促使个体与外界取得平衡,否则就会 阻碍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因为个人都是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对待自己,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吸收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例如,从小生 长在回族家庭里的个人,由于社会化的结果形成了忌吃猪肉的态度,于是他对猪 肉这一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一个人的态度的形 成是由于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要形成一个人的态度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的孕育,而形成了某种态度之后,就比较持久、稳固,因为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情 感是最强有力.的成分,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远比改变认知成分困难。 凯尔曼(961)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顺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行为称为服 从。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一时性的,仅仅是限于 在可能获得物资、金钱、被他人承认、赞扬等社会报酬下,也限于在避免批评、 罚款、处分等精神与金钱的惩罚下,才服从于某一行为。如果上述的可能性消失 的话,则其行为马上终止。 眼从行为在生活中很普遍,但往往是一时性的。有的汽车司机在交通民警 指挥下,驾驶汽车能按规定车速前进,民警的身影一旦消失,就加快速度行驶。 有的小学生在老师视线下表现得规规矩矩,老师一旦离开教室,马上就活跃起来。 2.同化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 求相一致。如青年为争取成为一个共青团员,他承认团章、遵守团纪、接受团组 织对他的教育与要求,以一个先进青年的姿态对待工作与生活 由此可见,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 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一个青年要想成为 先进团体中的一员而自愿采取与之一致的态度,这个先进团体必须保持有一定的 吸引力,否则同化过程不可能维持下去。 3.内化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 度。因为是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 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个人形成了自觉的劳动态度,即劳动已经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他 的生活的需要,不管周围有人或无人。他都能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而热情地进行劳 动。这时,他的劳动观点与情感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具有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已牢固地印 入他的思想深处,因此不管风吹浪打)都会忠诚革命事业 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 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我国许多革命烈士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 最后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怀有必胜的信念,并已到 了内化的程度。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例如, 遵守交通规则,首先必须服从,逐步形成习惯,变成为自愿遵守,最后形成了牢 固的观念,如果不按照交通规则走路会感到不自在。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 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有人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可能完成了 整个过程,但对另一些事物可能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有人即使到了同化阶 段,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有可能进入内化阶段,也可能一直停止在同化阶段 徘徊不前。所以要形成人们的牢固的态度是十分艰巨的。如一个先进班组,其集
5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 求相一致。如青年为争取成为一个共青团员,他承认团章、遵守团纪、接受团组 织对他的教育与要求,以一个先进青年的姿态对待工作与生活。 由此可见,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 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一个青年要想成为 先进团体中的一员而自愿采取与之一致的态度,这个先进团体必须保持有一定的 吸引力,否则同化过程不可能维持下去。 3.内化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 度。因为是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 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人形成了自觉的劳动态度,即劳动已经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他 的生活的需要,不管周围有人或无人。他都能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而热情地进行劳 动。这时,他的劳动观点与情感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具有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已牢固地印 入他的思想深处,因此不管风吹浪打)都会忠诚革命事业。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 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我国许多革命烈士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 最后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怀有必胜的信念,并已到 了内化的程度。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例如, 遵守交通规则,首先必须服从,逐步形成习惯,变成为自愿遵守,最后形成了牢 固的观念,如果不按照交通规则走路会感到不自在。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 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有人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可能完成了 整个过程,但对另一些事物可能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有人即使到了同化阶 段,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有可能进入内化阶段,也可能一直停止在同化阶段 徘徊不前。所以要形成人们的牢固的态度是十分艰巨的。如一个先进班组,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