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动机和对工作的满足程度。 脑力激励方法的具体步骤主要有:(1)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 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成员 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一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③3)其他群体 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4)记录群体每 个成员提出的意见,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5)最后鼓励群体 成员补充与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不难看出,上述脑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思广益”,并 最大程度发挥群体成员相互弥补与促进作用的操作系统。虽然,发达国家的许多 著名企业、公司,运用这种瞄力激励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心理学家具有严格 控制的实验研究,并没有使脑力激励的假说得到一一证明。心理学家邓尼特 (M.D.)1963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以科研人员与设计师为对象,分别让他们 在两种情境中对两个难题提供解决办法。一种情境为独立思考;另一种情境是以 四人一组,采用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发现,独立思考条件下人们提出 的解决办法更多,也更有实际意义。其他一些硏究者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倾向 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的设计者认为,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式常常会使个人注 意别人的意见,或者表达机会被剥夺,使思维活动受到干扰或中断,因而它并没 有脑力激励的作用,无助于新思想的产生。 社会心理学家林格伦(H.C. Lindgren)1981年依据研究提出,脑力激励方 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 warm upeffect)之上。1965 年,林格伦设计了一个检定脑力激励法作用性质的实验。对于实验被试,先采用 脑力激励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让每个成员单独继续思考问题解决办法,控制组 的操作则始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论在提出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数 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实验组都显著优于控制组。心理学家布坎南 (L.J. Buchanan)1973年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所作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 的结论 林格伦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加入脑力激励程序,使群体产生了交流的气 氛,并使成员之间相互得到启发;而且,群体一起解决问题的形式,可以激发个 人对问题的兴趣和投入水平,使思维达到积极、活跃的高激活状态。这种作用作
6 作动机和对工作的满足程度。 脑力激励方法的具体步骤主要有:(1)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 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成员 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一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3)其他群体 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4)记录群体每一 个成员提出的意见,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5)最后鼓励群体 成员补充与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 不难看出,上述脑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思广益”,并 最大程度发挥群体成员相互弥补与促进作用的操作系统。虽然,发达国家的许多 著名企业、公司,运用这种瞄力激励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心理学家具有严格 控制的实验研究,并没有使脑力激励的假说得到一一证明。心理学家邓尼特 (M.D.)1963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以科研人员与设计师为对象,分别让他们 在两种情境中对两个难题提供解决办法。一种情境为独立思考;另一种情境是以 四人一组,采用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发现,独立思考条件下人们提出 的解决办法更多,也更有实际意义。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倾向 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的设计者认为,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式常常会使个人注 意别人的意见,或者表达机会被剥夺,使思维活动受到干扰或中断,因而它并没 有脑力激励的作用,无助于新思想的产生。 社会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1981 年依据研究提出,脑力激励方 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warm~upeffect)之上。1965 年,林格伦设计了一个检定脑力激励法作用性质的实验。对于实验被试,先采用 脑力激励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让每个成员单独继续思考问题解决办法,控制组 的操作则始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论在提出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数 量 上 , 还 是 在 质 量 上 , 实 验 组 都 显 著 优 于 控 制 组 。 心 理 学 家 布坎南 (L.J.Buchanan)1973 年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所作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 的结论。 林格伦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加入脑力激励程序,使群体产生了交流的气 氛,并使成员之间相互得到启发;而且,群体一起解决问题的形式,可以激发个 人对问题的兴趣和投入水平,使思维达到积极、活跃的高激活状态。这种作用作
为解决问题的预热性的准备,可以直接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使最终提出 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多,更具有创造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学家主张,在复杂的问题解决工作上,发 挥社会助长作用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方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 然后再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三、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 Socialloafing)也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体一起完成 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现象。早在数十年前,心理学 家达谢尔(J.F. Dashiell,30)就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 个人所作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比赛中每 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实,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2公 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幢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 谢尔的实验中,两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 降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 70年代,心理学家英格拉姆等人(A.G. Inghametal.,14)更精确地重复 了达谢尔的实验,他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供实用的拔河仪器。该仪器可以精确测量 拉力,并有6个明确划分位置。实验时,真被试被蒙住双眼,被安排在最前面的 第一个位置。实验要求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拉绳。结果表明,在被试认为自己后 面的第2至第6的位置上还有其他人也在拉时,他的最大拉力要比认为自己只有 一个人在拉平均低18%。 1979年,拉特纳(B. Latane)用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强度的方法,也 同样揭示了社会惰化作用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单独实验的情况相比, 参与实验的人数越多,每人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小。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 努力水平的下降。 1988年,社会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 Jackson&K. wIlliams)总结了 49个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4000人。结果如图13-7所示, 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 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 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
7 为解决问题的预热性的准备,可以直接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使最终提出 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多,更具有创造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学家主张,在复杂的问题解决工作上,发 挥社会助长作用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方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 然后再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三、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也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体一起完成 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现象。早在数十年前,心理学 家达谢尔(J.F.Dashiell,30)就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 个人所作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比赛中每 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实,那么平均拉力可达 62 公 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幢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 谢尔的实验中,两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 59 公斤;3 人时继续下 降 53.3 公斤;8 人时人均仅剩 31 公斤。 70 年代,心理学家英格拉姆等人(A.G.InghametaI.,14)更精确地重复 了达谢尔的实验,他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供实用的拔河仪器。该仪器可以精确测量 拉力,并有 6 个明确划分位置。实验时,真被试被蒙住双眼,被安排在最前面的 第一个位置。实验要求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拉绳。结果表明,在被试认为自己后 面的第 2 至第 6 的位置上还有其他人也在拉时,他的最大拉力要比认为自己只有 一个人在拉平均低 18%。 1979 年,拉特纳(B.Latane)用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强度的方法,也 同样揭示了社会惰化作用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单独实验的情况相比, 参与实验的人数越多,每人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小。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 努力水平的下降。 1988 年,社会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Jackson&K.nWilliams)总结了 49 个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 4000 人。结果如图 13—7 所示, 一起完成—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 大到 8 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 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 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
社会心理学家们在70、80年代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 社会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根据有关研究,前苏联1%的自有耕地生产了全国农 产品的27%。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农产晶的三分 拉特纳等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 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 样存在社会惰化现象(见p. Myers,1983)。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 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拉特纳 1979年及威廉等人(K. n Williamsetal.)1981年的研究都发现,如果让被试相 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现,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 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单独测量使人们保 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因而行为的动机也得到激发。 8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 水摸鱼”式的社会情化作用。总结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上种 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堵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的概念 所谓群体极化( grouppolarization),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 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 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 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 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 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如图11-5所示,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 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
8 社会心理学家们在 70、80 年代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 社会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根据有关研究,前苏联 1%的自有耕地生产了全国农 产品的 27%。匈牙利农民则曾在 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农产晶的三分 之一。拉特纳等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 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 样存在社会惰化现象(见 p.Myers,1983)。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 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拉特纳 1979 年及威廉等人(K.n Williamsetal.)1981 年的研究都发现,如果让被试相 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现,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 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单独测量使人们保 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因而行为的动机也得到激发。 80 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 水摸鱼”式的社会情化作用。总结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上种 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堵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的概念 所谓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 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 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 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 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 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如图 1l—5 所示,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 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