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本章重点 ●社会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有两门主于学科最为人们所重视,其取得的成果既丰富多 采,又令人深思而颇具意义,它们就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是采用信 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高级心理(主要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构系统的学科, 后者则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人(个体与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 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性心理 活动怎样由社会条件所引起和展开,并导致各种社会行为或社会问题的发生,从 而有助于群体和社会来对许多社会事件的预测、调控或疏导,有助于个人对目身 某些心理活动(包括不平衡或失调现象)的理解和调节,以争取社会的相对和谐与 进步。因此这门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社会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未谈这门学科的对象与方法之 前,先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 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一即在哲学怀抱中出 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一—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 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一一以实验、实证为主 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 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社会心理现象。如氏族社会的人们由于对自然 (天灾、疾病)与战争的恐惧而产生迷信并形成宗教,而后,宗族首领或统治者又 利用宗教(仪式、禁忌)对个体的影响去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以达到安定或统治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本章重点 ●社会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有两门主于学科最为人们所重视,其取得的成果既丰富多 采,又令人深思而颇具意义,它们就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是采用信 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高级心理(主要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构系统的学科, 后者则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人(个体与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 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性心理 活动怎样由社会条件所引起和展开,并导致各种社会行为或社会问题的发生,从 而有助于群体和社会来对许多社会事件的预测、调控或疏导,有助于个人对目身 某些心理活动(包括不平衡或失调现象)的理解和调节,以争取社会的相对和谐与 进步。因此这门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社会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未谈这门学科的对象与方法之 前,先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 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一即在哲学怀抱中出 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 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 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 段。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社会心理现象。如氏族社会的人们由于对自然 (天灾、疾病)与战争的恐惧而产生迷信并形成宗教,而后,宗族首领或统治者又 利用宗教(仪式、禁忌)对个体的影响去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以达到安定或统治
的目的;许多游说者为了说服君主或追随者也常探索听众的内心奥秘等。有社会 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如孔子关于判断人的 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他主张,不要因“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就说这 人是“好人”或“坏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是真正的 好人。(《论语·于路篇》。孔子认为人以群分,善、恶群体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 评价。所以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 反评论来作出判断。如果“乡人皆好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外观忠诚,实为不 辨善恶的“乡愿”人物。关于人知觉,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自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日,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 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日,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日,告之以祸福而观其勇 五日,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日,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知人性》)老子也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 关系,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也是对如何判断人性的论述。此外,还 有不少军事方面的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 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战威第四)。又如孙子有关用 兵的许多“诡道”,都是运用战争互动双方特殊心理规律的思想。以上卓识不 胜枚举,它们都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因此亟待挖掘。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他认为,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 分是纯粹理性(即进入肉体的理念或对理念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 生气勃勃的意志和贪得无厌的欲望。一个人的理性如能成为劝导者与指挥者来统 帅其它部分,他就是聪明的;意志经过教育与训练能坚决执行理性的教诲,知道 什么要警惕和什么不用畏惧,他就是勇敢的:当欲望同理性融洽,接受其领导, 他就是有节制的;当这三者彼此和谐,他就是正直的。人有了上述四种德性,他 过的生活就幸福,达到至善。当他用这种伦理观与人性论去解决社会问题,提出 政治理想时,社会心理思想就变得很突出了。他认为,社会上有许多阶级,正如 灵魂有各种部分与功能一样: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应是统
的目的;许多游说者为了说服君主或追随者也常探索听众的内心奥秘等。有社会 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如孔子关于判断人的 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他主张,不要因“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就说这 人是“好人”或“坏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是真正的 好人。(《论语·于路篇》。孔子认为人以群分,善、恶群体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 评价。所以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 反评论来作出判断。如果“乡人皆好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外观忠诚,实为不 辨善恶的“乡愿”人物。关于人知觉,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自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日,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 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日,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日,告之以祸福而观其勇; 五日,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日,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知人性》)老子也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 关系,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也是对如何判断人性的论述。此外,还 有不少军事方面的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 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战威第四)。又如孙子有关用 兵的许多“诡道”, 都是运用战争互动双方特殊心理规律的思想。以上卓识不 胜枚举,它们都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因此亟待挖掘。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Plato,公元前 427—公元前 347)。他认为,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 分是纯粹理性(即进入肉体的理念或对理念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 生气勃勃的意志和贪得无厌的欲望。一个人的理性如能成为劝导者与指挥者来统 帅其它部分,他就是聪明的;意志经过教育与训练能坚决执行理性的教诲,知道 什么要警惕和什么不用畏惧,他就是勇敢的;当欲望同理性融洽,接受其领导, 他就是有节制的;当这三者彼此和谐,他就是正直的。人有了上述四种德性,他 过的生活就幸福,达到至善。当他用这种伦理观与人性论去解决社会问题,提出 政治理想时,社会心理思想就变得很突出了。他认为,社会上有许多阶级,正如 灵魂有各种部分与功能一样: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应是统
治阶级;军人代表意志,其职务是防御;而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 级的欲望,其职能是生产物质财富。这几部分人都能有适合其原有能力的职业, 各司其能,安守本分,相互制约、和谐相处,一个国家就会有节制、勇敢、智慧, 并且会实现正义。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尽管柏拉图的先验论 哲学观点、奴隶主的政治立场与乌托邦思想是许多人不同意的,但是他在两千多 年前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不能不说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此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 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 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提出“人是社会性 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虽然,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 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 洲。其历史背景是:第一,从17世纪(1640-1688)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 过18世纪(1789)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1848)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第二,随着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 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 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思维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发 展。第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 的道德,犯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 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 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 首先是不少有关人的学科都提出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如:语 言学提出语言交际与心理(民族心理)相互影响的问题,人类学、考古学提出原始 人的思维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问题,犯罪学提出违法行为的社会原因与心 理原因问题,医学提出社会致病因素和催眠术中人际暗示与心理调控的机制问 题,等等。最为突出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中出现了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 理学两种新的动向与趋势。 19世纪中期,心理学是作为个体心理学发展起来的。洛克J. Locke, 1632-1704)、休漠(D.Hume,1711-1776)等人的联想主义(认为个体的心理是观
治阶级;军人代表意志,其职务是防御;而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 级的欲望,其职能是生产物质财富。这几部分人都能有适合其原有能力的职业, 各司其能,安守本分,相互制约、和谐相处,一个国家就会有节制、勇敢、智慧, 并且会实现正义。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尽管柏拉图的先验论 哲学观点、奴隶主的政治立场与乌托邦思想是许多人不同意的,但是他在两千多 年前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不能不说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此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 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 384 一公元前 322)提出“人是社会性 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虽然,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 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的欧 洲。其历史背景是:第一,从 17 世纪(1640--1688)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 过 18 世纪(1789)法国大革命,到 19 世纪(1848)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第二,随着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 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 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思维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发 展。第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 的道德,犯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 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 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 首先是不少有关人的学科都提出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如:语 言学提出语言交际与心理(民族心理)相互影响的问题,人类学、考古学提出原始 人的思维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问题,犯罪学提出违法行为的社会原因与心 理原因问题,医学提出社会致病因素和催眠术中人际暗示与心理调控的机制问 题,等等。最为突出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中出现了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 理学两种新的动向与趋势。 19 世纪中期,心理学是作为个体心理学发展起来的。洛克(J.Locke, 1632--1704)、休漠(D.Hume,1711--1776)等人的联想主义(认为个体的心理是观
念的联合或联想)在其中占统治地位。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J.F. Herbart,1776-1841)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反对沃尔夫C.wolf 16791754)的官能说,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企图 建立观念如何吸引与排斥的动力学,来说明各种事物、知识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 有关才能进入意识,形成统一概念。它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产生过影响,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 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在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 鲁斯(M. Lazarus,1824-1903)和语言学家施坦塔尔(H. Steinthal,1823-1893) 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在序言中首次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 人民或“整体精神”(al-geis,它通过艺术、宗教、语言、神话与风俗习惯等 表现出来,而个体意识仅是它的产物。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 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接着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undt,1832-1920) 在1863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上述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 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 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如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应当用经验描 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冯特本人化了40年研究前者,用20年时间研究后者, 并于1900年出版十卷集的《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的提出是和德国当时封建 割据、战争不断及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统一的历史背景有关,也受黑格尔关于“民 族精神”的晢学思想和赫尔巴特关于“灵魂统一”的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尽管它 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 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它方法来加以研究,则对于社 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 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许多社会学家出现了研究群众心理的热潮。社会 学的创始人孔德( AugusteComte,17981857)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会学 ( Sociology)词。他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 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研究社会演化、一促 进社会的进步。接着,塔尔德德(G. Tarde,1843-1904)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占
念 的 联 合 或联 想 ) 在 其中 占 统 治地 位 。 1824 年 德 国 心理 学 家 赫尔 巴 特 (J.F.Herbart,1776—1841)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反对沃尔夫(C.Wolff, 1679—1754)的官能说,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企图 建立观念如何吸引与排斥的动力学,来说明各种事物、知识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 有关才能进入意识,形成统一概念。它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产生过影响,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 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在 1859 年,德国哲学家拉扎 鲁斯(M.Lazarus,1824--1903)和语言学家施坦塔尔(H.Steinthal,1823--1893) 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在序言中首次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 人民或“整体精神”(all—geist),它通过艺术、宗教、语言、神话与风俗习惯等 表现出来,而个体意识仅是它的产物。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 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接着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undt,1832--1920) 在 1863 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上述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 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 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如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应当用经验描 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冯特本人化了 40 年研究前者,用 20 年时间研究后者, 并于 1900 年出版十卷集的《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的提出是和德国当时封建 割据、战争不断及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统一的历史背景有关,也受黑格尔关于“民 族精神”的哲学思想和赫尔巴特关于“灵魂统一”的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尽管它 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 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它方法来加以研究,则对于社 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 在 19 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许多社会学家出现了研究群众心理的热潮。社会 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Comte,1798 1857)在 1838 年首先使用“社会学” (Sociology)一词。他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 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研究社会演化、—促 进社会的进步。接着,塔尔德德(G.Tarde,1843—1904)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占
人口1%的发明者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99%是带有服从心理特点的模仿者, 是被统治者。国家的权力、法律就是在这种服从心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 了协调冲突使人们达到适应而存在的。他于1890年著有《模仿律》,1898年出 版《社会心理研究》,后者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另一位法国社 会学家德克海姆( Durkhe im,或译涂尔干,1859-1917)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 个人心理,而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 ( assemblagerepresentation),如道德、宗教等,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迫使个人 接受或遵从),有自己的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 有一定影响。其后是勒邦(G. Lebon,18411931),他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 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个人在群众中的行为特点是失掉个性(易 受冲动),表现为感情作用大大超过理智作用(易受暗示),根本丧失理智(行为不 合逻辑),失掉个人责任感(对情欲失控)。由于群众从来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 常表现出病态现象,因此它们需要有“领袖”,而优秀分子可履行这种职责,然 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 展研究。他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行为与领袖人物的心态作了系统研究,虽然 他把群众的革命运动说成是非理性行为十分荒谬,但他提出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 的命题,又是有意义的。他于1895年著有《群众心理学》一书,1913年还著有 《革命心理学》。 这个时期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 两本书: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WilliamMcDougal,1871-1936)的《社会心理 学导论》: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C.A.Ros,1866-1951)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主张“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 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反之,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 与表现”。麦独孤是个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 的情绪,由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是情操,当情操加上后天以一定对象为中心而 形成的理想观念,便产生能控制行为的意志力。如他说:国家的危亡,引起惧怕 国家的耻辱,引起愤怒;国家的光荣,引起自豪;国家的亲切,引起爱护。而这 些惧怕、愤怒、自豪、爱护等情绪都是跟避害本能,争斗本能,自夸本能及亲爱 本能密切关联的。正是这些本能及相应的多种情绪,跟国家这个对象的观念联合
人口 1%的发明者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 99%是带有服从心理特点的模仿者, 是被统治者。国家的权力、法律就是在这种服从心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 了协调冲突使人们达到适应而存在的。他于 1890 年著有《模仿律》,1898 年出 版《社会心理研究》,后者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另一位法国社 会学家德克海姆(Durkheim,或译涂尔干,1859--1917)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 个人心理,而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 (assemblagerepresentation),如道德、宗教等,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迫使个人 接受或遵从),有自己的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 有一定影响。其后是勒邦(G.LeBon,1841 1931),他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 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个人在群众中的行为特点是失掉个性(易 受冲动),表现为感情作用大大超过理智作用(易受暗示),根本丧失理智(行为不 合逻辑),失掉个人责任感(对情欲失控)。由于群众从来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 常表现出病态现象,因此它们需要有“领袖”,而优秀分子可履行这种职责,然 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 展研究。他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行为与领袖人物的心态作了系统研究,虽然 他把群众的革命运动说成是非理性行为十分荒谬,但他提出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 的命题,又是有意义的。他于 1895 年著有《群众心理学》一书,1913 年还著有 《革命心理学》。 这个时期最有意义的事件,是 1908 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 两本书: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illiamMcDougal,1871--1936)的《社会心理 学导论》;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1866--1951)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主张“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 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反之,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 与表现”。麦独孤是个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 的情绪,由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是情操,当情操加上后天以一定对象为中心而 形成的理想观念,便产生能控制行为的意志力。如他说:国家的危亡,引起惧怕; 国家的耻辱,引起愤怒;国家的光荣,引起自豪;国家的亲切,引起爱护。而这 些惧怕、愤怒、自豪、爱护等情绪都是跟避害本能,争斗本能,自夸本能及亲爱 本能密切关联的。正是这些本能及相应的多种情绪,跟国家这个对象的观念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