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Z理论:人本思想的演进 ■乙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类有一个最高需求 超越自我 马斯洛认为:超越自我是超个人、超人性、超人 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 人合一的思想 我的评论 如果说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的人本思想,解释的 是“人向自然与社会索取”的关系;那么Z理论的 出现,则是修正这种思想,转向“人与自然、社 会和谐发展”的思维
马斯洛的Z理论:人本思想的演进 Z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类有一个最高需求: 超越自我 马斯洛认为:超越自我是超个人、超人性、超人 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 人合一的思想。 我的评论 如果说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的人本思想,解释的 是“人向自然与社会索取”的关系;那么Z理论的 出现,则是修正这种思想,转向“人与自然、社 会和谐发展”的思维
32、马斯洛理论的发展:奥尔德弗理 ■奥尔德弗( Alderfer,1969)的“生存-关系成长”( Existence Relatedness- Growth,ERG)需要理论 )不强调需要满足的严格顺序,满足需要不一定会出现需求升级 ■2)追逐需求的挫折会导致需求回归,即对低层次需求增加满足感 ■3)关系与成长需要的满足,有时不但不会转移(向上或向下), 反而会增强对本层级需求的满足感。 满足升级 成长需要 关系需要 满足-增强 生存需要 挫折-回归
3.2、马斯洛理论的发展:奥尔德弗理 论 奥尔德弗(Alderfer, 1969)的“生存-关系-成长”(ExistenceRelatedness –Growth,ERG)需要理论 1)不强调需要满足的严格顺序,满足需要不一定会出现需求升级 2)追逐需求的挫折会导致需求回归,即对低层次需求增加满足感 3)关系与成长需要的满足,有时不但不会转移(向上或向下), 反而会增强对本层级需求的满足感。 生存需要 关系需要 成长需要 满足-增强
马斯洛与奥尔德弗的比较(1) 需求层次的层级性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 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 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 奥尔德弗认为:即使前一层极的需要未被满足,后一层极 的需要仍然会出现,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马斯洛认为:低层次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停留在该层 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 奥尔德弗认为:低层次需求未被满足并不影响个人对高层 次的追求,各类需求同时存在,并对人具有激励作用。 总结(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单向、递增的 层级结构,奧尔德弗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多向、递增的 层级结构
马斯洛与奥尔德弗的比较(1) 需求层次的层级性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 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 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 。 奥尔德弗认为:即使前一层极的需要未被满足,后一层极 的需要仍然会出现,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马斯洛认为:低层次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停留在该层 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 奥尔德弗认为:低层次需求未被满足并不影响个人对高层 次的追求,各类需求同时存在,并对人具有激励作用。 总结(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单向、递增的 层级结构,奥尔德弗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多向、递增的 层级结构
马斯洛与奧尔德弗的比较(2) 需求层次间的替代效应 马斯洛:需求在层次直接能不存在替代效应。 奥尔德弗认为:需求层次间存在替代效应:“受挫一回 归”。高层次需要的受挫会导致向较低层次需要回归,增 加对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感。 需求的人际差异 马斯洛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满足感没有差异;奥尔德 弗认为:需求满足感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总结(2):马斯洛的理论是静态的,奧尔德弗是动态的, 而后者更符合现实。奥尔德弗的理论描述了激励行为的多 重性、复杂性,这无疑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马斯洛与奥尔德弗的比较(2) 需求层次间的替代效应 马斯洛:需求在层次直接能不存在替代效应。 奥尔德弗认为:需求层次间存在替代效应:“受挫—回 归”。高层次需要的受挫会导致向较低层次需要回归,增 加对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感。 需求的人际差异 马斯洛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满足感没有差异;奥尔德 弗认为:需求满足感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总结(2):马斯洛的理论是静态的,奥尔德弗是动态的, 而后者更符合现实。奥尔德弗的理论描述了激励行为的多 重性、复杂性,这无疑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3.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郝茨伯格的发现 1950年代末,赫茨伯格围绕两个问题对200名工程师与会计师进行调査: 是在工作中哪些因素令人满意,且满意情绪的持续时间;二是哪些因 素令人不满,且不满情绪的持续时间。发现:令人满意的均属于工作本 身、工作内容方面;令人不满的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及内容相关联 ■6个方面:1)工作有挑战性;2)奖励赏识;3)晋升;4)成长;5) 负较大责任;6)成就感。 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联 10个方面:1)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2)技术监督系统;3)与监督 者个人之间的关系;4)与上级的关系;5)与下级的关系;6)工资 7)工作安全性;8)个人的生活;9)工作环境;10)地位
3.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郝茨伯格的发现 1950年代末,赫茨伯格围绕两个问题对200名工程师与会计师进行调查: 一是在工作中哪些因素令人满意,且满意情绪的持续时间;二是哪些因 素令人不满,且不满情绪的持续时间。发现:令人满意的均属于工作本 身、工作内容方面;令人不满的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及内容相关联 6个方面:1)工作有挑战性;2)奖励/赏识;3)晋升;4)成长;5) 负较大责任;6)成就感。 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联 10个方面:1)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2)技术监督系统;3)与监督 者个人之间的关系;4)与上级的关系;5)与下级的关系;6)工资; 7 )工作安全性;8)个人的生活;9)工作环境;10)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