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理论 张胜博士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六年秋季
第四章 行为理论 张胜 博士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二○○六年秋季
内容结构 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内容结构 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组织行为学的新近趋势 梅奥(1933)人际关系理论 ■朝向“两端”: ■更加重视微观(个体)层面上的 动机理论 行为研究,比如心理契约、组织 个体行为理论 公民等; 人性理论 n更加重视宏观(组织)层面的行 团体力学理论 为:组织学习、组织资本、组织 群体行为理论 能力等 敏感性训练理论 与博弈论融合 领导理论 引入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基本理 经理角色理论 论与研究范式,重视模型化、数 组织行为理论 量化。 权变理论 组织变革理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组织行为学的新近趋势 朝向“两端” : 更加重视微观(个体)层面上的 行为研究,比如心理契约、组织 公民等; 更加重视宏观(组织)层面的行 为:组织学习、组织资本、组织 能力等。 与博弈论融合 引入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基本理 论与研究范式,重视模型化、数 量化。 梅奥(1933)人际关系理论 人性理论 动机理论 团体力学理论 敏感性训练理论 领导理论 经理角色理论 权变理论 组织变革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马斯洛(1966)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1966)双因素理论 动机理论 斯金纳(1956)强化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弗鲁姆(1966)期望理论 麦格雷戈(1957,1960)X-、Y-理论 人性理论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Z理论(勤勉理论) 卢因(1944)团体力学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布雷德福(1964)敏感性训练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动机理论 赫茨伯格(1966)双因素理论 人性理论 斯金纳(1956)强化理论 弗鲁姆(1966)期望理论 麦格雷戈(1957, 1960)X-、Y-理论 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Z理论(勤勉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卢因(1944)团体力学理论 布雷德福(1964)敏感性训练理论 马斯洛(1966)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坦南鲍姆,施米特(1958)领导方 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克特(1961)支持关系理论 领导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斯托格等(1955双因素模式理论 布莱克(1964)管理方格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明茨伯格(1980)经理角色理论 菲德勒(1974)权变理论 杰尼斯(1966)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坦南鲍姆,施米特(1958)领导方 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利克特(1961)支持关系理论 领导理论 斯托格等(1955)双因素模式理论 布莱克(1964)管理方格理论 明茨伯格(1980)经理角色理论 菲德勒(1974)权变理论 杰尼斯(1966)组织变革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