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彭国华 内容提要本文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分析表明,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75%。同时,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但 是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 门是微弱发散的,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地区差距的87%来源于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虽然工业在1990~2002年有发散趋势,但是在1997~2002年 的子时段里出现了绝对β-收敛和σ-收敛,这个新现象值得用未来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检验 关键词经济增长地区差距部门构成 引言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不同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国省区①差距在逐渐拉大(王绍光、胡鞍钢,1999蔡昉、都阳,2000林毅夫、 刘培林,2003)。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或几个省区如东部、中部和西部)作为一个单位来分 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 况,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 发散的,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仅从三次产业这样大部门的角度来分析,也会掩盖产业内部更 细层次产业的不同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三次产业做更细的划分。如Chow(1993)在分析中国资本形成 和经济增长时,研究了五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情形,发现同属第二产业的工 业和建筑业以及同属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在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Chow从 五个部门角度研究的是全国总体情形 国外已经有学者用比三次产业更细的部门(如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 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为单位分析了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和收敛问题,如Baro 和 Sala-imartin(1991)以及 Bemard和 Jones(1996a,1996b,1996c)等。其中 Bemard和 Jones(1996a, 彭国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电话:020-34028574电子信箱:pt@163cma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作者自负 ①这里省区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 世界经济*200痱第朔·42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彭国华 3 内容提要 本文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分析表明 ,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 75%。同时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 ,但 是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 门是微弱发散的 ,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地区差距的 87%来源于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虽然工业在 1990~2002年有发散趋势 ,但是在 1997~2002年 的子时段里出现了绝对 β - 收敛和 σ - 收敛 ,这个新现象值得用未来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检验。 关 键 词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部门构成 一 引言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对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 ,不同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即中国省区 ①差距在逐渐拉大 (王绍光、胡鞍钢 , 1999;蔡 、都阳 , 2000;林毅夫、 刘培林 , 2003)。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 (或几个省区如东部、中部和西部 )作为一个单位来分 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 况 ,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 ,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 发散的 ,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仅从三次产业这样大部门的角度来分析 ,也会掩盖产业内部更 细层次产业的不同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三次产业做更细的划分。如 Chow (1993)在分析中国资本形成 和经济增长时 ,研究了五个部门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 )的情形 ,发现同属第二产业的工 业和建筑业以及同属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在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 Chow从 五个部门角度研究的是全国总体情形。 国外已经有学者用比三次产业更细的部门 (如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 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 )为单位分析了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和收敛问题 ,如 Barro 和 Sala2i2Martin ( 1991 )以及 Bernard 和 Jones ( 1996a, 1996b, 1996c)等。其中 Bernard和 Jones ( 1996a, 济经界世 3 5002 第年 9 · 期 24 · 3 ① 彭国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州 510275 电话 : 020 - 34028574 电子信箱 : p rbt@163. com。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作者自负。 这里省区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
彭国华 1996c)分析了1970~1987年14个OFCD国家间的部门收敛问题,发现OECD国家间总体劳动生产率是 绝对收敛的,但部门之间呈现很大的异质性:服务业有很强的收敛,但制造业没有收敛,甚至有微弱的发 散。 Bemard和 Jones(1996b)对1963~1989年美国的分析表明,美国各州之间与OECD国家之间的部门 收敛情况并不相同,美国各州之间制造业和采矿业存在显著的收敛,而建筑业、批零贸易业和其他服务业 几乎没有收敛。由此可见,部门收敛情况不仅在一国之内与跨国之间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且与总量层 次的表现也迥然不同。各个部门对总体经济的作用没有一个普遍的原则,具体国家和地区需要进行具体 分析。 对中国省区经济收敛情况很少有人以这种较细的部门作为分析单位来研究,而从部门层次的角度来 分析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透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机制。因此,本文以部门为单位 沿用 Bemard和 Jones(19a,1996b,1996c)的方法,探讨1990~2002年间中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即劳均 P)的差异来源。根据现有数据,我们把省区总体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 图表中简称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图表中简称批零贸易)、其他第三产业(图表中简称其他三产 指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之外的部分)等六个部门。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有三 个:一是各部门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多少,二是省区发散是否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三 是省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哪些部门。 在这里,我们是把全部样本作为一个整体,重点分析跨省和跨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是进行绝 对β收敛和0-收敛分析,没有检验条件β-收敛,也没有按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区的划分来分析俱乐 部收敛,这些也许值得将来进一步研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首先对数据和样本做出说明,描述了部门劳动生产 率增长的一些事实,我们把各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部门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部门间劳动力份 额的变化两个部分,发现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99%,部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贡献只有1% 从部门总效应来看,工业G61%)和其他第三产业(14%)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75%。第 三部分使用新古典收敛模型检验各部门之间是收敛还是发散,结果表明部门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农 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门是微弱发散的(只有其他第三产业在1007%的水 平上才显著),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一个新的发现是工业在1997~2002年的子 时段里同时出现了绝对β-收敛和σ-收敛。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分解表明,发散的87%来源于工 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第四部分是简要结论 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数据和样本说明 各省区和部门1990~1998年的(DP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2002年GDP 数据来源于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实际(DP按1978年价格计算;各部门劳动 力人数来源于各年仲国劳动统计年鉴》,采用年底分行业社会劳动者人数,其中1993年劳动力数据缺 失,采用内插法弥补。 在省区样本中,由于西藏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的DP数据不可得,国劳动 统计年鉴肿甘肃的劳动力人数与《甘肃省统计年鉴》差太大,因而将这两个省区从样本中剔除。另 外,把重庆与四川合并作为一个省区来计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未包括在样本内。这样,分析的样本 世界经济*200年第猢·43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6c)分析了 1970~1987年 14个 OECD国家间的部门收敛问题 ,发现 OECD国家间总体劳动生产率是 绝对收敛的 ,但部门之间呈现很大的异质性 :服务业有很强的收敛 ,但制造业没有收敛 ,甚至有微弱的发 散。Bernard和 Jones(1996b)对 1963~1989年美国的分析表明 ,美国各州之间与 OECD国家之间的部门 收敛情况并不相同 ,美国各州之间制造业和采矿业存在显著的收敛 ,而建筑业、批零贸易业和其他服务业 几乎没有收敛。由此可见 ,部门收敛情况不仅在一国之内与跨国之间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而且与总量层 次的表现也迥然不同。各个部门对总体经济的作用没有一个普遍的原则 ,具体国家和地区需要进行具体 分析。 对中国省区经济收敛情况很少有人以这种较细的部门作为分析单位来研究 ,而从部门层次的角度来 分析地区经济的收敛性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透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机制。因此 ,本文以部门为单位 , 沿用 Bernard和 Jones(1996a, 1996b, 1996c)的方法 ,探讨 1990~2002年间中国省区劳动生产率 (即劳均 GDP)的差异来源。根据现有数据 ,我们把省区总体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 (图表中简称交通运输 )、批零贸易餐饮业 (图表中简称批零贸易 )、其他第三产业 (图表中简称其他三产 , 指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之外的部分 )等六个部门。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有三 个 :一是各部门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多少 ,二是省区发散是否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 ,三 是省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哪些部门。 在这里 ,我们是把全部样本作为一个整体 ,重点分析跨省和跨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主要是进行绝 对 β - 收敛和 σ - 收敛分析 ,没有检验条件 β - 收敛 ,也没有按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区的划分来分析俱乐 部收敛 ,这些也许值得将来进一步研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首先对数据和样本做出说明 ,描述了部门劳动生产 率增长的一些事实 ,我们把各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部门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部门间劳动力份 额的变化两个部分 ,发现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 99% ,部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贡献只有 1%。 从部门总效应来看 ,工业 (占 61% )和其他第三产业 (占 14% )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 75%。第 三部分使用新古典收敛模型检验各部门之间是收敛还是发散 ,结果表明部门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农 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门是微弱发散的 (只有其他第三产业在 10. 07%的水 平上才显著 ) ,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一个新的发现是工业在 1997~2002年的子 时段里同时出现了绝对 β - 收敛和 σ - 收敛。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分解表明 ,发散的 87%来源于工 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第四部分是简要结论。 二 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一 )数据和样本说明 各省区和部门 1990~1998年的 GDP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1999~2002年 GDP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1996~2002》,实际 GDP按 1978年价格计算 ;各部门劳动 力人数来源于各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采用年底分行业社会劳动者人数 ,其中 1993年劳动力数据缺 失 ,采用内插法弥补。 在省区样本中 ,由于西藏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的 GDP数据不可得 ,《中国劳动 统计年鉴 》中甘肃的劳动力人数与《甘肃省统计年鉴 》相差太大 ,因而将这两个省区从样本中剔除。另 外 ,把重庆与四川合并作为一个省区来计算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未包括在样本内。这样 ,分析的样本 济经界世 3 5002 第年 9 · 期 34 · 彭国华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包含28个省区单位。 二)省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1990~2002年间不管是跨省区还是跨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如表 1所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是最高的,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最低,而且它们之间的差距在 扩大。199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农业的65倍,到2002年差距扩大到177倍。199年只有农业 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002年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也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建筑 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快,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在1990年处于倒数 第二的位置,2002年则超过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上升到第三位。图1显示了各部门平均劳 动生产率对数值的对比情况。 从跨省区来看,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在不同省区之间也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差异程度可由变异系 数来衡量。省区之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最大的是批零贸易餐饮业,1990年变异系数为561,2002年上 升到670。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最小,但变异系数也由1990年的323上升到2002年的434。另 外,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也在变化。1990年农业在六个 部门中差异程度排在第二位,2002年下降到了第五位。其他第三产业的相对差异程度则从第五位上升 到第三位。 表1 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YL)及差异 部门190年平均值190年变异系数200年平均值2001变异系数 农业 7.8 1388 工业 323 43 建筑业 540 交通运输 批零贸易 6476 670 其他三产 说明:变异系数指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标准差除以该部门的平均值,再乘以100。最后一行“省区 指一个省区的实际GDP总值除以该省区劳动力总和,即省区总体劳动生产率。平均值指对样本中28个省区的平均。 省区 建筑业 045 -交通运物 ▲ 批零贸易 其他三产 030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2 图1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值 图2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标准差 世界经济*200痱第·44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包含 28个省区单位。 (二 )省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1990~2002年间 ,不管是跨省区还是跨部门比较 ,劳动生产率水平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如表 1所示 ,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是最高的 ,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最低 ,而且它们之间的差距在 扩大。199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农业的 6. 5倍 ,到 2002年差距扩大到 17. 7倍。1990年只有农业 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 , 2002年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也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建筑 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快 ,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在 1990年处于倒数 第二的位置 , 2002年则超过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上升到第三位。图 1显示了各部门平均劳 动生产率对数值的对比情况。 从跨省区来看 ,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在不同省区之间也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 ,差异程度可由变异系 数来衡量。省区之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最大的是批零贸易餐饮业 , 1990年变异系数为 56. 1, 2002年上 升到 67. 0。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最小 ,但变异系数也由 1990年的 32. 3上升到 2002年的 43. 4。另 外 ,从表 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也在变化。1990年农业在六个 部门中差异程度排在第二位 , 2002年下降到了第五位。其他第三产业的相对差异程度则从第五位上升 到第三位。 表 1 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 ( Y/L )及差异 元、% 部门 1990年平均值 1990年变异系数 2002年平均值 2002年变异系数 农业 759 47. 8 1388 51. 8 工业 4929 32. 3 24 596 43. 4 建筑业 2403 44. 9 7520 54. 0 交通运输 4114 47. 1 13 887 58. 3 批零贸易 2578 56. 1 6476 67. 0 其他三产 2794 34. 7 5895 55. 6 省区 2148 71. 9 7151 88. 9 说明 :变异系数指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标准差除以该部门的平均值 ,再乘以 100。最后一行“省区 ”是 指一个省区的实际 GDP总值除以该省区劳动力总和 ,即省区总体劳动生产率。平均值指对样本中 28个省区的平均。 图 1 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值 图 2 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标准差 济经界世 3 5002 第年 9 · 期 44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彭国华 图2显示了部门劳动生产率对数值标准差的变化情况,总体来说,每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 标准差都在增大,显示不存在σ-收敛。但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最近几年省区劳 动生产率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显示出了标准差减少的趋势。省区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标准差2001年达 到最大,为06532,2002年减少为06423。工业的标准差1997年达到最大值03884,1997年后虽然有 波动,到2002年已经减少到03708,表明工业在这一期间存在0-收敛,并预示着1997~2002年工业有 可能出现绝对β收敛俄我们在第三部分证实了这一推测)。 ∈)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由图1可见,每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我们分别计算了28个样本省区各部门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通过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对数值对常数与时间趋势的回归 得来,即h(Y)=c+中的回归系数。表2显示了各省区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平均值和标准 差。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为1379%,速度最慢的农业只有5.04%,省区 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平均值为964% 2 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其他三产省区 平均增长速度(%)5041379 959 995 688 558 964 标准差 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配置也在发生变化。表3显示,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向其他部门转移,样本期 间农业和工业的劳动力份额分别由599和172%下降到507%和146%,分别下降了92和26个 百分点。其他第三产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分别增加了67和29个百分点。工业劳动 生产率显示了强劲增长,虽然劳动力份额下降,但其产出占省区DP份额仍然由475%上升到583% 增加了108个百分点。由于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即使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省区 劳动生产率也会变化。例如,劳动生产率最高和最低的两个部门农业和工业都有劳动力流出,农业中劳 动力流出的效应是使省区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业中劳动力流出的效应是使省区劳动生产率下降 表3 各部门劳动力和GDP的平均份额 2002年 1990~2002年份额变化 部门劳动力份额(OP份额 劳动力份额 GDP份额劳动力份额GP份额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批零贸易 其他三产 为了寻找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内和部门间来源,我们采用 Bemard和 Jones(1996b,1996c)的 方法,把一个省区的劳动生产率看做是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权数为各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即 省区劳动生 y=Y,y代表一个省区的(DP总值,L代表该省区劳动力总数。我们可以把省区劳动 世界经济*200年第猢·45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图 2显示了部门劳动生产率对数值标准差的变化情况 ,总体来说 ,每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 标准差都在增大 ,显示不存在 σ - 收敛。但从图 2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最近几年省区劳 动生产率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显示出了标准差减少的趋势。省区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标准差 2001年达 到最大 ,为 0. 6532, 2002年减少为 0. 6423。工业的标准差 1997年达到最大值 0. 3884, 1997年后虽然有 波动 ,到 2002年已经减少到 0. 3708,表明工业在这一期间存在 σ - 收敛 ,并预示着 1997~2002年工业有 可能出现绝对 β - 收敛 (我们在第三部分证实了这一推测 )。 (三 )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由图 1可见 ,每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我们分别计算了 28个样本省区各部门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通过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对数值对常数与时间趋势的回归 得来 ,即 ln ( Y /L ) = c + t中 t的回归系数。表 2显示了各省区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平均值和标准 差。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为 13. 79% ,速度最慢的农业只有 5. 04% ,省区 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平均值为 9. 64%。 表 2 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批零贸易 其他三产 省区 平均增长速度 ( % ) 5. 04 13. 79 9. 59 9. 95 6. 88 5. 58 9. 64 标准差 2. 2 2. 1 2. 7 2. 2 3. 2 2. 8 2. 1 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配置也在发生变化。表 3显示 ,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向其他部门转移 ,样本期 间农业和工业的劳动力份额分别由 59. 9%和 17. 2%下降到 50. 7%和 14. 6% ,分别下降了 9. 2和 2. 6个 百分点。其他第三产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分别增加了 6. 7和 2. 9个百分点。工业劳动 生产率显示了强劲增长 ,虽然劳动力份额下降 ,但其产出占省区 GDP份额仍然由 47. 5%上升到 58. 3% , 增加了 10. 8个百分点。由于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 ,即使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省区 劳动生产率也会变化。例如 ,劳动生产率最高和最低的两个部门农业和工业都有劳动力流出 ,农业中劳 动力流出的效应是使省区劳动生产率增加 ,工业中劳动力流出的效应是使省区劳动生产率下降。 表 3 各部门劳动力和 GDP的平均份额 % 部门 1990年 劳动力份额 GDP份额 2002年 劳动力份额 GDP份额 1990~2002年份额变化 劳动力份额 GDP份额 农业 59. 9 19. 7 50. 7 8. 3 - 9. 2 - 11. 3 工业 17. 2 47. 5 14. 6 58. 3 - 2. 6 10. 8 建筑业 4. 3 4. 9 6. 1 5. 5 1. 7 0. 6 交通运输 2. 8 5. 5 3. 3 6. 3 0. 5 0. 8 批零贸易 5. 0 7. 1 7. 9 7. 5 2. 9 0. 4 其他三产 10. 7 15. 4 17. 4 14. 2 6. 7 - 1. 2 合计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0. 0 0. 0 为了寻找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内和部门间来源 ,我们采用 Bernard和 Jones(1996b, 1996c)的 方法 ,把一个省区的劳动生产率看做是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 ,权数为各部门的劳动力份额 ,即 省区劳动生产率 y = Y /L , Y代表一个省区的 GDP总值 , L代表该省区劳动力总数。我们可以把省区劳动 济经界世 3 5002 第年 9 · 期 54 · 彭国华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生产率表达为 ∑ Y Li ∑ 1) 这里,代表部门,y代表部门的劳动生产率,w代表部门的劳动力份额。进一步,可以把一个省 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部门内因素和部门间因素 △y=∑△yi,+∑△,y △y和△,分别为i部门2002年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份额与1990年的数值之差,w,和y分别 为1990~200年这13年邮部门劳动力份额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对(2)式两边同时除以1990年该省 区劳动生产率,左边即为省区劳动生产率在样本期间增长的比率 △ ∑ +△w 这样就把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 p roductivit growth effect PGe),即为(3)式右边第一项,它描述了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 贡献,它使用平均劳动力份额作为权数。如果没有劳动力转移,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就全部来源于部门 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另一部分是部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 share effect,SE),即为(3)式右边第 项,反映了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劳动力流进的部门其份额变化效应是正的,劳动力流出的部门其份额变化 效应就是负的。 我们用这种分解方法分别计算了28个样本省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和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表 报告了各省区的平均值 表4显示样本期间各省区劳动生产 表4 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率平均增长了247倍,其中99%的增长 部门增长效应%份额效应%。总效应%来源于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部 农业 018 004-20145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仅仅贡献了 1%。工业的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为 建筑业 16 交通运输 8%,由于劳动力流出,使省区劳动生 10 批零贸易01460062020 产率少增长了Q2倍,也就是说,如果工 其他三产 3514业劳动力份额保持不变,省区劳动生产 合计 245990021247100率将会增长267倍,而不是现在的247 倍。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也是负 的,但只有-2%。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中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潜力,与发达国家不到3%的 农业劳动力相比中国2002年农业劳动力超过了50%(见表3)。即使部门内劳动生产率不变,随着大量 劳动力持续流出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农业部门,也会使中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从部门总效应角度来看,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工业,贡献度达61%,其次是其他第 三产业,贡献度为14%,这两个部门的贡献之和达到了75%。如果没有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增长 2002年与1990年相比,省区劳动生产率将只增长062倍。相反,如果只有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增长 而没有其他部门的增长,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倍数将下降到185倍 世界经济*200痱第·46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生产率表达为 : y = ∑i Yi Li Li L = ∑i yiwi (1) 这里 , i代表部门 , yi代表 i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 wi代表 i部门的劳动力份额。进一步 ,可以把一个省 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部门内因素和部门间因素 : △y = ∑i △yiw - i + ∑i △wi y - i (2) △yi 和 △wi 分别为 i部门 2002年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份额与 1990年的数值之差 , w - i 和 y - i 分别 为 1990~2002年这 13年 i部门劳动力份额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对 (2)式两边同时除以 1990年该省 区劳动生产率 y0 ,左边即为省区劳动生产率在样本期间增长的比率。 △y y0 = ∑i △yi yi, 0 yi, 0 y0 w - i + ∑i △wi y - i y0 (3) 这样就把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 (p roductivity growth effect, PGE) ,即为 (3)式右边第一项 ,它描述了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 贡献 ,它使用平均劳动力份额作为权数。如果没有劳动力转移 ,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就全部来源于部门 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另一部分是部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 ( share effect, SE) ,即为 ( 3)式右边第二 项 ,反映了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劳动力流进的部门其份额变化效应是正的 ,劳动力流出的部门其份额变化 效应就是负的。 我们用这种分解方法分别计算了 28个样本省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和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 ,表 4 报告了各省区的平均值。 表 4 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部门 增长效应 % 份额效应 % 总效应 % 农业 0. 18 7 - 0. 04 - 2 0. 14 5 工业 1. 70 69 - 0. 20 - 8 1. 50 61 建筑业 0. 13 5 0. 03 1 0. 16 7 交通运输 0. 10 4 0. 03 1 0. 13 5 批零贸易 0. 14 6 0. 06 2 0. 20 8 其他三产 0. 21 9 0. 14 6 0. 35 14 合计 2. 45 99 0. 02 1 2. 47 100 表 4显示样本期间各省区劳动生产 率平均增长了 2. 47倍 ,其中 99%的增长 来源于部门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 ,部 门间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仅仅贡献了 1%。工业的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为 - 8% ,由于劳动力流出 ,使省区劳动生 产率少增长了 0. 2倍 ,也就是说 ,如果工 业劳动力份额保持不变 ,省区劳动生产 率将会增长 2. 67倍 ,而不是现在的 2. 47 倍。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化效应也是负 的 ,但只有 - 2%。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中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潜力 ,与发达国家不到 3%的 农业劳动力相比 ,中国 2002年农业劳动力超过了 50% (见表 3)。即使部门内劳动生产率不变 ,随着大量 劳动力持续流出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农业部门 ,也会使中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从部门总效应角度来看 ,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工业 ,贡献度达 61% ,其次是其他第 三产业 ,贡献度为 14% ,这两个部门的贡献之和达到了 75%。如果没有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增长 , 2002年与 1990年相比 ,省区劳动生产率将只增长 0. 62倍。相反 ,如果只有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增长 而没有其他部门的增长 ,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倍数将下降到 1. 85倍。 济经界世 3 5002 第年 9 · 期 64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