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 转动惯量、平面运动的 2 力学微分方程。 讨论复习课 全课程的穿线讨论 讨论教学内容概况: 讨论一、物系平衡习题课: 讨论二、合成运动习题课: 讨论三、刚体平面运动求速度的三种方法比较 讨论四、刚体平面运动与合成运动混合的机械机构运动问题习题课: 讨论五、转动惯量的求法、平面运动三个微分方程的应用: 讨论六、理论力学全课程汇总 讨论要求: 1、习题课型讨论课,课常教学结束前以小组为单位要交当常小测验试卷,课后每个人 有相应作业: 2、理论学习型讨论课,主要是课后作业。 讨论课一览表 讨论 内容提要 学 每要求 组人 物系平衡习题课 熟练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2-3 小测形 解决物系的平衡问题 及作 2 合成运动习题课 熟练应用合成定理,解决合成运动 问顺。 2-3 小测验 及作业 3 2 1 作业 力。 刚体平面运动与合成运动 4 混合的机械机构运动问题 运动学混合型问题是机械运动中 2-3 小测 习题课 常见问题,因此比较重要。 及作业 转动惯量的求法、平面运动 推导常见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熟 1 作业 三个微分方程的应用 练解决体平面运动问题。 理论力学全课程汇总 全课程知识点联线。 复习提
讨论课 转动惯量、平面运动的动 力学微分方程。 2 讨论复习课 全课程的穿线讨论 2 讨论教学内容概况: 讨论一、物系平衡习题课; 讨论二、合成运动习题课; 讨论三、刚体平面运动求速度的三种方法比较; 讨论四、刚体平面运动与合成运动混合的机械机构运动问题习题课; 讨论五、转动惯量的求法、平面运动三个微分方程的应用; 讨论六、理论力学全课程汇总 讨论要求: 1、习题课型讨论课,课堂教学结束前以小组为单位要交当堂小测验试卷,课后每个人 有相应作业; 2、理论学习型讨论课,主要是课后作业。 讨论课一览表 序 号 讨论 内容提要 学 时 每 组人 数 要求 1 物系平衡习题课 熟练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解决物系的平衡问题 2 2-3 小测验 及作业 2 合成运动习题课 熟练应用合成定理,解决合成运动 问题。 2 2-3 小测验 及作业 3 刚体平面运动求速度的三 种方法比较 通过 4 道例题,使学生提高求解平 面运动刚体运动量速度、角速度能 力。 2 1 作业 4 刚体平面运动与合成运动 混合的机械机构运动问题 习题课 运动学混合型问题是机械运动中 常见问题,因此比较重要。 2 2-3 小测验 及作业 5 转动惯量的求法、平面运动 三个微分方程的应用 推导常见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熟 练解决刚体平面运动问题。 2 1 作业 6 理论力学全课程汇总 全课程知识点联线。 2 复习提 纲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曲柄滑块机构和双摆杆机构是理论力学运动学中2种典型的机械机构, 是诸多机械中的重要组成装置。在理论力学中,对机构的运动及受力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义。该实验通过对运动机构的组成、各构件的外形尺寸参数、运动参数,受力情况,以及机 构运动的可行性、有效性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建模后仿真输出,学生学习理解形象直观,为 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实验报告要求:显示器上表示出3种输出,仿真运动、数据、曲线形式。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 实验指导书名称:力学基础实验指导 实验项目一览表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 数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实验 2 设计 必修 双摆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实验 设计 必修 60 三、课程考核(Assessment Scheme) 1、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支掉毕业 平时成结(30%) 课程目标 课程考试 课堂表现 合计 要求 作业 讨论 (70%) (10%) (10%) (10%) 第12条 4 2 第22条 3 3 2.5 20 28.5 第82条 5 7 4 第12.1条 2.5 11.5 合计(成绩构成)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细则 1)平时成绩 (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4 3 1 学习积极主动, 学习态度端正,完成预习不理论课不能课堂上作于本课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曲柄滑块机构和双摆杆机构是理论力学运动学中 2 种典型的机械机构, 是诸多机械中的重要组成装置。在理论力学中,对机构的运动及受力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义。该实验通过对运动机构的组成、各构件的外形尺寸参数、运动参数,受力情况,以及机 构运动的可行性、有效性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建模后仿真输出,学生学习理解形象直观,为 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实验报告要求:显示器上表示出 3 种输出,仿真运动、数据、曲线形式。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 实验指导书名称:力学基础实验指导 实验项目一览表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 数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实验 2 设计 必修 60 双摆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实验 2 设计 必修 60 三、课程考核(Assessment Scheme) 1、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 要求 成绩比例(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合计 平时成绩(30%) 课程考试 (70%) 课堂表现 (10%) 作业 (10%) 讨论 (10%) 1 第1.2条 4 4 5 40 53 2 第2.2条 3 3 2.5 20 28.5 3 第8.2条 1 1 5 7 4 第12.1条 2 2 2.5 5 11.5 合计(成绩构成) 10 10 10 70 100 2、考核与评价标准细则 1)平时成绩 (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5 4 3 2 1 学习积极主动, 学习态度端正, 完 成 预 习 不 理 论 课 不 能 课堂上作于本课
能按照要求完成预可以按要求完成够充分,很少做到预习和堂学习内容无关 习。理论课准各东 预习,能认直听 主动回答间 理论准各。回 的活动 分 认真听讲。 回答问题 确回答 答问题不积 题积极,能正确回 为积极,可正确 问题存在 极。 答老师问题。 回答老师问题。 定的难度 (2)作业考核与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5 4 3 2 按时交作 按时交作业 按时交作业 按时交作业: 作业太乱, 态度认真端止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基本 有抄袭现象 尊重教师工 堪本概念正确 确、论述基本 正确、论述基 或者基本概念 作。 论述逻辑清楚 清楚:语言较 本清楚:语言 不清楚、论述 层次分明 规范。 规范方面有待 不清楚。 语言规范 提高。 (3)讨论环节考核与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4 2 (0.9.1) (0.7-0.89) (0.6-0.69) (0.3-0.59) (0-0.29) 讨论环节积极参讨论环节积极参 讨论环节参讨论环节能 不能按时参加讨 加,课堂提交讨 加较积极,课 参加,课堂能 论环节后期 论结果撰写规范 论结果撰 堂提交讨论 提交讨论结 文 字资料完 (日期、讨论主 (日期、讨论主 结果撰写 果(日期、讨 抄装。 题、同组成员、 题、同组成员 规范(日期、 论主题、同组 讨论方式、讨论 讨论方式、讨论 计诊主题、同 成员、讨论方 内容、过论结 内容、过论结 组成员、论 试、过论内 果),思路清晰 思路较清 方式、 讨论 讨论结 步骤规范、数据 晰,步骤较规范 讨论 果) ”基本是 合理,结论正确 数据合理,结论 果),有一 别人讨论内 对课壹问题有过 比较正确,对果 思路和光墨、 论,能够展开, 堂问题有讨论 有结论,对课 有自己的观点 能够适当展开 堂问题有讨 所得出结论正 有自己的观 论 确。 所得出结论有 定价值。 2)期末考试成绩
能按照要求完成预 习;理论课准备充 分,认真听讲,回答 问题积极,能正确回 答老师问题。 可以按要求完成 预习;能认真听 讲,回答问题较 为积极,可正确 回答老师问题。 够充分,很少 主 动 回 答 问 题,正确回答 问 题 存 在 一 定的难度。 做 到 预 习 和 理论准备。回 答 问 题 不 积 极。 堂学习内容无关 的活动 (2)作业考核与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5 4 3 2 1 按时交作业 态度认真端正 基本概念正确 论述逻辑清楚 层次分明 语言规范 按时交作业; 基 本 概 念 正 确、论述基本 清楚;语言较 规范。 按时交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 正确、论述基 本清楚;语言 规范方面有待 提高。 按时交作业; 有抄袭现象; 或者基本概念 不清楚、论述 不清楚。 作业太乱,不 尊重教师工 作。 (3)讨论环节考核与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5级分制) 5 (0.9-1) 4 (0.7-0.89) 3 (0.6-0.69) 2 (0.3-0.59) 1 (0-0.29) 讨论环节积极参 加,课堂提交讨 论结果撰写规范 (日期、讨论主 题、同组成员、 讨论方式、讨论 内容、讨论结 果),思路清晰, 步骤规范、数据 合理,结论正确, 对课堂问题有讨 论,能够展开, 有自己的观点, 所得出结论正 确。 讨论环节积极参 加,课堂提交讨 论结果撰写规范 (日期、讨论主 题、同组成员、 讨论方式、讨论 内 容 、 讨 论 结 果),思路较清 晰,步骤较规范、 数据合理,结论 比较正确,对课 堂问题有讨论, 能够适当展开, 有自己的观点, 所得出结论有一 定价值。 讨 论 环 节 参 加较积极,课 堂 提 交 讨 论 结 果 撰 写 较 规范(日期、 讨论主题、同 组成员、讨论 方式、讨论内 容 、 讨 论 结 果),有一定 思路和步骤、 有结论,对课 堂 问 题 有 讨 论。 讨 论 环 节 能 参加,课堂能 提 交 讨 论 结 果(日期、讨 论主题、同组 成员、讨论方 式 、 讨 论 内 容 、 讨 论 结 果),基本是 别 人 讨 论 内 容。 不能按时参加讨 论环节,后期补 交文字资料完全 抄袭。 2)期末考试成绩
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 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成绩占0%。考核形式:答卷:题目类型:综合计算题。 课毕 评价标准 比 业 要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0.9-1) (0.7-0.89】 (0.6-0.69) (0-0.59) 能够应用理论力 可以应用理论力 应用理论力学 应用所学力学 学的基本概②、 学的基本概念、基 基本概②、基本理 知识,只能解识 1.2 本理论、基本方 本理论、基本 论、基本方法,解 很少的静力学 法,解决静力学法,解决静力学 决部分静力学、运 运动学、动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运动学、动力学问 动学、 动力学问 问题 题 题 利用力学理论, 利用力学理论,可 所学力学知识有 掌握的力学 能够把部分工 以把部分工程或 限,很少能够把部识很少,不能扣 程实际问题,简 际问题,简化成力 分工程实际间题 部分工程实际 3 2.3 化成可以力学 学分析计算模型 简化成可以分析 28.5 分析计算的 十算的力学模型 以分析计算的 确力学模型。 力学模型。 解题思路清晰、 有解题思路、步耀 解题思路不清、有没有解题思路, 步援规范。 比较范。 技少解步。 解题没有步骤。 82 平时注重果下 平时里下白学,有平时课下主要是消有平时里下没有 的自学,涉猎理涉猎理论力学课堂课堂内容,知识面有自学,知识面较 论力学课堂之 之外内容,知识面 品明性 不能解决窄,只能解决 12.1 外内容比较多 较开阔,稍许可心 点问题。 些基本问题。 11.5 知识面开阔,能解决一些难点问 铭较好解决 题 些难点问题。 四、课程思政素材 以下为表格示例(可以单独成页、横排,特指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思政目标): 序 课程思政 对课程目标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素材 的支撑度
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 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成绩占 70%。考核形式:答卷;题目类型:综合计算题。 课 程 目 标 毕 业 要 求 评价标准 比 例 优秀 (0.9-1) 良好 (0.7-0.89) 合格 (0.6-0.69) 不合格 (0-0.59) 1 1.2 能够应用理论力 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 法,解决静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问 题。 可以应用理论力 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 法,解决静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问 题。 应用理论力学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解 决部分静力学、运 动学、动力学问 题。 应用所学力学 知识,只能解决 很少的静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 问题。 53 2 2.3 利用力学理论, 能够把部分工 程实际问题,简 化成可以力学 分析计算的正 确力学模型。 利用力学理论,可 以把部分工程实 际问题,简化成力 学分析计算模型。 所学力学知识有 限,很少能够把部 分工程实际问题, 简化成可以分析 计算的力学模型。 掌握的力学知 识很少,不能把 部分工程实际 问题,简化成可 以分析计算的 力学模型。 28.5 3 8.2 解题思路清晰、 步骤规范。 有解题思路、步骤 比较规范。 解题思路不清、有 较少解题步骤。 没有解题思路, 解题没有步骤。 7 4 12.1 平时注重课下 的自学,涉猎理 论力学课堂之 外内容比较多, 知识面开阔,能 够较好解决一 些难点问题。 平时课下自学,有 涉猎理论力学课堂 之外内容,知识面 较开阔,稍许可以 解决一些难点问 题。 平时课下主要是消化 课堂内容,知识面有 局限性,不能解决难 点问题。 平时课下没有 自学,知识面较 窄,只能解决一 些基本问题。 11.5 四、课程思政素材 以下为表格示例(可以单独成页、横排,特指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思政目标): 序 号 课程思政 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 课 程 目 标 的支撑度
2 佳 绨论 力学简史介绍 12约束及约束 是相 概念讲解 范,遵法守 例题讲授 规范,治学 五、教学基本要求(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s) 《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是学时少内容多,系统性非常强,一个知识点出现问题,可能 影响的是全课程的教学,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 与学,精讲多练。基本上每次课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要及时认真完成,教师每堂课前 要讲析作业。所留作业,教师可以更改教材上习题的已知条件。学生自己最好选择一本习题 解(此类书很多),以便做大量的习题练习。一些教学内容后必须安排讨论联系环节。可以 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可把作业集中讲解或者是习题课。 学习目标: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能独立地应 用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的力学模型, 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 作蓝定必要基础。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抽象 化能力(包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应用力学理论 求解):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像)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 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达成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评估方法 需达到的素质 用, 究方法,能独立地应用理论力 本概念、基木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 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 的力学模型,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 买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 术工作莫定必要基础。 平时成绩
1 2 3 1 钱伟长—— 敢于创新, 有担当 绪论 力学简史介绍 √ 2 约束和自由 是 相 对 的 ——职业规 范,遵法守 法 1-2 约束及约束 力 概念讲解 √ 3 解题规范步 骤——职业 规范,治学 严谨 静力学、运动 学、动力学 例题讲授 √ 五、教学基本要求(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s) 《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是学时少内容多,系统性非常强,一个知识点出现问题,可能 影响的是全课程的教学,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 与学,精讲多练。基本上每次课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要及时认真完成,教师每堂课前 要讲析作业。所留作业,教师可以更改教材上习题的已知条件。学生自己最好选择一本习题 解(此类书很多),以便做大量的习题练习。一些教学内容后必须安排讨论联系环节。可以 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可把作业集中讲解或者是习题课。 学习目标: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能独立地应 用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的力学模型, 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 作奠定必要基础。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抽象 化能力(包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应用力学理论 求解);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像)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 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达成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评估方法 需达到的素质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 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 究方法,能独立地应用理论力学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 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 的力学模型,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 术工作奠定必要基础。 平时成绩 和考试 平时成绩 知识储备。夯实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灵活 应用,融会贯通主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