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6.生的频繁程度.频率大,事件A发生就频繁,这意味着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亦然·因而,直观的想法是用频率来表示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否可行,先看下面的例子。例1考虑“抛硬币”这个试验,我们将一枚硬币抛掷5次、50次、500次,各做10遍.得到数据如表1一1所示(其中nH表示H发生的频数,f,(H)表示H发生的频率)表1-1n=5n50n=500实验序号f.(H)f.(H)nHnHf,(H)nH21220. 42510.440.50223250.60.502490.49831210.20.422560.512451.0250.502530.506510.2240.482510.50262210.40.422460.492740.8180.362440.48882240.40.482580.516930.6270.542620.5243100.6310.622470.494这种试验历史上有人做过,得到如表1一2所示的数据。表 1~2实验者nf.(H)nH德摩根204810610.5181蒲丰404020480.5069K·皮尔逊1200060190.5016K·皮尔逊24000120120.500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抛硬币次数n较小时,频率f,(H)在0与1之间随机波动,其幅度较大,但随着n增大,频率f,(H)呈现出稳定性.即当n逐渐增大时(H)总是在0.5附近摆动,而逐渐稳定于0.5.口例2考察英语中特定字母出现的频率。当观察字母的个数n(试验的次
83频率与概率数)较小时,频率有较大幅度的随机波动.但当n增大时,频率呈现出稳定性、表1一3就是一份英文字母频率的统计表①:表1-3字母频率字母频率字母频率E0.1268LP0.03940.0186TDB0.09780.03890.0156AU0.0788V0.02800.01020cK0.07760.02680.00601F0.0707x0.02560.001 6NM0.0706J0.024 40.0010sWQ0.06340.02140.0009RY0.0594z0.02020.0006HG0.05730.0187口大量试验证实,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种“频率稳定性”即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我们让试验重复大量次数,计算频率f,(A),以它来表征事件A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合适的,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事件都做大量的试验,然后求得事件的频率,用以表征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我们从频率的稳定性和频率的性质得到启发,给出如下表征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概率的定义.(二)概率定义设E是随机试验,S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的每一事件A赋予一个实数.记为P(A),称为事件A的概率,如果集合函数P(·)满足下列条件:1°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有P(A)≥0;2°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有P(S)=1;3°可列可加性:设A,A2,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即对于A,A,=,i≠j.i,j=1,2,,有①这是由Dewey.G.统计了约438023个字母得到的,引自RelativeFrequencyofEnglishSpellings(Teachers CollegePress.Columbia University.NewYork,1970)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P(A, UA, U...)=- P(A,)+P(A,)+...(3.1)在第五章中将证明,当n→时频率f,(A)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A).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就有理由将概率P(A)用来表征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由概率的定义,可以推得概率的一些重要性质性质iP(Q)=0.证令A,=0(n=1,2,),则UA,=@,且AA,=0,j,i,j=1,2,由概率的可列可加性(3.1)得P(0) = P(U A,)= ZP(A,) = ZP(0).由概率的非负性知,P()≥0故由上式知PQ)=0.口性质ii(有限可加性)若A,A2,,A,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则有P(A,UAzU...UA,)=P(A,)+P(A,)+...+P(A,).(3.2)(3.2)式称为概率的有限可加性。证令A+1=A+2=….=,即有AA,=,≠j,,j=1,2,….由(3.1)式得PA,UA U... UA,)=PJA)=CP(A)P(A,)+0=P(A,)+P(A)+.+P(A,).(3.2)式得证.口性质iii设A,B是两个事件,若ACB,则有P(B-A)=P(B)-P(A);(3.3)P(B)≥P(A).(3.4)证由ACB知B=AU(B-A)(参见图1-1),且A(B一A)=Q,再由概率的有限可加性(3.2),得P(B)=P(A)+P(B-A),(3.3)得证;又由概率的非负性1°P(B一A)≥0知P(B)≥P(A).口性质iv对于任一事件A,P(A)≤1证因ACS,由性质ii得P(A)≤P(S)=1.口
84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性质v(逆事件的概率))对于任一事件A,有P(A)=1- P(A).证因AUA=S,且AA=,由(3.2)式,得1=P(S)=P(AUA)=P(A)+P(A).口性质v得证性质vi(加法公式)对于任意两事件A,B有P(AUB)=P(A)+P(B)-P(AB).(3.5)证因AUB=AU(B-AB)(参见图1—2),且A(B-AB)=,ABCB,故由(3.2)式及(3.3)式得P(AU B)= P(A)+P(B-AB)口= P(A) + P(B)- P(AB).(3.5)式还能推广到多个事件的情况.例如,设A1,A2,A3为任意三个事件,则有P(A,UA,UA,)=P(A,)+P(A,)+P(A)-P(A,A2)-P(A,A)—P(A2A)+P(A,A2A).(3.6)一般,对于任意n个事件A1,A2,,A,,可以用归纳法证得P(A,)- Z P(A,A,)P(A, UA U... UA,) = P(AA,A,)+..+(-1)-"P(A,A,"A,).十iics(3.7)84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81中所说的试验E,E,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1°试验的样本空间只包含有限个元素;2°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具有以上两个特点的试验是大量存在的.这种试验称为等可能概型它在概率论发展初期曾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也称为古典概型.等可能概型的一些概念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的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讨论等可能概型中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设试验的样本空间为S=ei,e2,,e,).由于在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即有P((er))=P((e2))=...=P((e,).又由于基本事件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于是
.10: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1=P(S) = P((er) U(e) U .". U (e,))= P((er /)+P(e2))+."+P(fenl)=nP((e)),P(ei)) =1,i=1,2,",n.n若事件A包含k个基本事件,即A=e,)U(ei,)U…U(ei,),这里i,i,…,i是1,2,…,n中某k个不同的数.则有KP(le,)==合包含的基本事件数P(A) =(4.1)n-s中基本事件的总数j=1(4.1)式就是等可能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①.例1将一枚硬币抛掷三次(1)设事件A,为“恰有一次出现正面”,求P(A,);(2)设事件A2为“至少有次出现正面”,求P(A,).解(1)我们考虑1中E2的样本空间:S2=(HHH,HHT,HTH,THH,HTT,THT,TTH,TTT).而A,=(HTT,THT,TTH).S,中包含有限个元素,且由对称性知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故由(4.1)式,得3P(A,)=8(2)由于A=(TTT),于是P(A2)=1-P(A)=1-=口88当样本空间的元素较多时,我们一般不再将S中的元素一一列出,而只需分别求出S中与A中包含的元素的个数(即基本事件的个数),再由(4.1)式即可求出A的概率,例2一个口袋装有6只球,其中4只白球、2只红球.从袋中取球两次,每次随机地取一只.考虑两种取球方式:(a)第一次取一只球,观察其颜色后放回袋中,搅匀后再取一球.这种取球方式叫做放回抽样.(b)第一次取一球不放回袋中,第二次从剩余的球中再取一球.这种取球方式叫做不放回抽样.试分别就上面两种情况求(1)取到的两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2)取到的两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3)取到的两只球中至少有一只是白球的概率解(a)放回抽样的情况。①易知由(4.1)所确定的概率满足非负性、规范性和有限可加性,但此时由于S中只含有限个子集(只有C+C,++C=2"个子集).因而若在S中取可列无限个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A1,A2,,A.,则其中必包含无限多个不可能事件,即知可列可加性与有限可加性是等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