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学派,侧重于市场的外部市场竞争解构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 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障碍 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结构学派基本上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的市场力 量。市场结构学派在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的分析中更具有运用价值,但是在解释企业持续竞 争力及长期性与动态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汉默尔、普拉哈拉德、斯多克和伊万斯。他们认为企业竞争的优 势根源于企业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核心竞争 力的理解,他们都有所不同。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把这种核心能力描述为企业在 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别的产品、知识、技能和技术优势。即强调的是企业内部个 别的关键优势:于此同时,斯多克和伊万斯提出了“整体能力观”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 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经营中某方面个别的单个的优势,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 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企业运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对各种个别优势的有效整合。他们所强调 的是企业的整体优势。②虽然他们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都认为企业的短期优势来源于企业 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的差异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企业的 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以及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 这种特有能力来实现的。 3.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该学派是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即持续竞争 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学派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 源差异,而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导致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差异。 企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企业能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资源是企业获得保 持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源泉,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国 (二)国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对竞争力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缺少经济 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 国内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有 范晓屏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为了生存而争夺资源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解 释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不断的有效争夺市场份 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 态和能力。 席酉民认为,企业竞争力应从竞争主体(组织的特殊性)、竞争客体(资源稀缺性及获 得途径)、竞争环境(竞争复杂性)等三个角度来考察 徐希燕认为,企业竞争力是蕴涵于企业内部的、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存在的,融合了企 业的各种能力(包括领导力、创新力、文化力、营销力、生产力、品牌力等)总和的一种综
3 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学派,侧重于市场的外部市场竞争解构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 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障碍 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结构学派基本上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的市场力 量。市场结构学派在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的分析中更具有运用价值,但是在解释企业持续竞 争力及长期性与动态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汉默尔、普拉哈拉德、斯多克和伊万斯。他们认为企业竞争的优 势根源于企业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核心竞争 力的理解,他们都有所不同。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把这种核心能力描述为企业在 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别的产品、知识、技能和技术优势。即强调的是企业内部个 别的关键优势;于此同时,斯多克和伊万斯提出了“整体能力观”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 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经营中某方面个别的单个的优势,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 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企业运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对各种个别优势的有效整合。他们所强调 的是企业的整体优势。[2]虽然他们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都认为企业的短期优势来源于企业 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的差异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企业的 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以及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 这种特有能力来实现的。 3.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该学派是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即持续竞争 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学派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 源差异,而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导致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差异。 企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企业能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资源是企业获得保 持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源泉,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3] (二)国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对竞争力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缺少经济 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 国内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有: 范晓屏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为了生存而争夺资源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解 释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不断的有效争夺市场份 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 态和能力。” [4] 席酉民认为,企业竞争力应从竞争主体(组织的特殊性)、竞争客体(资源稀缺性及获 得途径)、竞争环境(竞争复杂性)等三个角度来考察。[5] 徐希燕认为,企业竞争力是蕴涵于企业内部的、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存在的,融合了企 业的各种能力(包括领导力、创新力、文化力、营销力、生产力、品牌力等)总和的一种综
合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其实可以归结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表现为资源和管理能 力,外在表现为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其实是一种系统能力 第三章建立财务指标体系的模型 一、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模型的原因 大量的参考文献显示,多数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多相测度,定量和定性相结 合的基础上的。而本文只提出研究财务指标体系的原因在于 一)大多数的指标体系中,虽然指标很齐全,但是相关的数据极其难找,甚至某些是属于公 司机密,对于投资者而言,根本是不可能寻找到的。这样的指标体系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而通过财物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便于寻找所需数据,能够方便使用。 (二)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任何指标体系的标准都是相对的,尤其是 定性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软指标”。其适用性收到很大的限制。而财务指标体系不存在这种 问题,定量的研究基本上适合所有企业,而且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 (三)大多数的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体系占到了60%,在分析中的贡献率也很高。因此 财务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财务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外企业的实证研究,主要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实证研究对于统计运用方面主 要体现在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结果显示等。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各种抽要调查: 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平均指标,加权平均指标以及多元统计的方法等;数据的结果显示主要 有排序评价、矩阵法、蛛网图等。数学模型也广泛应用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如: Tsung Yu、Gin- Shuh liang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的方法对航运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了定 量的分析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还不够成熟,各种评价方法所属的学科往往孤军奋战、 缺乏联系,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方法也往往被孤立的运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还没有形 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有:胡大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了企业的竞争力 曾华等采用加权平均算法评价企业竞争力;许广义等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运用模糊综合 评判法进行了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熊蔚等将累积 Logistic回归应用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1刘忠敏等将AHP和Fuzy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多级综合评价:t (三)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
4 合能力。[6]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其实可以归结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表现为资源和管理能 力,外在表现为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其实是一种系统能力。 第三章 建立财务指标体系的模型 一、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模型的原因 大量的参考文献显示,多数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多相测度,定量和定性相结 合的基础上的。而本文只提出研究财务指标体系的原因在于: (一)大多数的指标体系中,虽然指标很齐全,但是相关的数据极其难找,甚至某些是属于公 司机密,对于投资者而言,根本是不可能寻找到的。这样的指标体系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而通过财物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便于寻找所需数据,能够方便使用。 (二)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任何指标体系的标准都是相对的,尤其是 定性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软指标”。其适用性收到很大的限制。而财务指标体系不存在这种 问题,定量的研究基本上适合所有企业,而且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 (三)大多数的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体系占到了 60%,在分析中的贡献率也很高。因此 财务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财务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外企业的实证研究,主要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实证研究对于统计运用方面主 要体现在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结果显示等。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各种抽要调查; 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平均指标,加权平均指标以及多元统计的方法等;数据的结果显示主要 有排序评价、矩阵法、蛛网图等。数学模型也广泛应用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如:Tsung —Yu、Gin—Shuh Liang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的方法对航运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了定 量的分析。[7]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还不够成熟,各种评价方法所属的学科往往孤军奋战、 缺乏联系,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方法也往往被孤立的运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还没有形 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有:胡大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了企业的竞争力;[8] 曾华等采用加权平均算法评价企业竞争力;[9]许广义等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运用模糊综合 评判法进行了企业竞争力的评价;[10]熊蔚等将累积 Logistic 回归应用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11]刘忠敏等将 AHP 和 Fuzzy 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多级综合评价;[12] (三)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