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末考试成绩 考试题目为全英文,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 出学生对本门课程 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成绩占70%。考核形式:答卷:题目类型:综合计算愿 课程 毕业 评价标准 比例 优秀 息好 合格 目标 要求 不合格 00.1) (07.089) (06069) (0.050) 能够应用理论力学 可以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力 应用所学力 的基本概念 基才 力学的基本概 学的基本 学知识 论、基本方法,解 基本理论, 、 基本理 能解决很少 静力学、坛动学」 基本方法,解决 论、感本方 的静力学、 1 1.2 力学问题。 静力学、运动 法,解决部分 运动学、动 学 动力学问 静力学 运动 力学问题 、动力学间 题 利用力学理论,能 利用力学理论, 所学力学知 堂挥的力学 够把部分工程实 可以把部分工 识有限,很少 知识很少, 际问 简化成司 能够把部分 不能把部分 以力学分析计 化成力学分析 程实际 23 程实际 的正确力学模型。 计算模型。 题,简化成可 题,简化成 28 以分析计算 可以分析计 的力学模型。 算的力学模 刑 解题思路清晰、步 有解题思路、步 解题思路不 没有解题思 骤规范 骤比教规范。 路,解题没 82 清、有较少解 题步骤 有步骤。 平时注重课下的 平时课下自学, 平时课下主要无 平时课下没 自学,涉猎理论力 有涉猎理论力学消化课微内容 有自学,知 学课堂之外内容 课堂之外内容, 知识面有局限 识面较空, 出较多知识面 知过面开阔 不能解决难只能解决 115 阔,能够较好解 F可以解决 点问 些 基本间 一些难点问题。 些难点问题。 四、课程思政素材 以下为表格示例(可以单独成页、横排,特指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思政目标):
2)期末考试成绩 考试题目为全英文,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 出学生对本门课程 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期末成绩占 70%。考核形式:答卷;题目类型:综合计算题。 课程 目标 毕业 要求 评价标准 比例 优秀 (0.9-1) 良好 (0.7-0.89) 合格 (0.6-0.69) 不合格 (0-0.59) 1 1.2 能够应用理论力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解决 静力学、运动学、动 力学问题。 可以应用理论 力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解决 静力学、运动 学、动力学问 题。 应 用 理论力 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 法,解决部分 静力学、运动 学、动力学问 题。 应用所学力 学知识,只 能解决很少 的静力学、 运动学、动 力学问题。 53 2 2.3 利用力学理论,能 够把部分工程实 际问题,简化成可 以力学分析计算 的正确力学模型。 利用力学理论, 可以把部分工 程实际问题,简 化成力学分析 计算模型。 所学力学知 识有限,很少 能够把部分 工程实际问 题,简化成可 以分析计算 的力学模型。 掌握的力学 知识很少, 不能把部分 工程实际问 题,简化成 可以分析计 算的力学模 型。 28.5 3 8.2 解题思路清晰、步 骤规范。 有解题思路、步 骤比较规范。 解题思路不 清、有较少解 题步骤。 没有解题思 路,解题没 有步骤。 7 4 12.1 平时注重课下的 自学,涉猎理论力 学课堂之外内容 比较多,知识面开 阔,能够较好解决 一些难点问题。 平时课下自学, 有涉猎理论力学 课堂之外内容, 知识面较开阔, 稍许可以解决一 些难点问题。 平时课下主要是 消化课堂内容, 知识面有局限 性,不能解决难 点问题。 平时课下没 有自学,知 识面较窄, 只能解决一 些基本问 题。 11.5 四、课程思政素材 以下为表格示例(可以单独成页、横排,特指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 对课程目标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的支撑度 素材 1 2 1 绪论 力学简史介绍 概念讲解 解题规范步 警方学动 例题讲授 规范,治学 五、教学基本要求(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s) 《理论力学A》课程的特点是学时少内容多,系统性非常强,一个知识点出现问题, 可能影响的是全课程的教学,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的教与学,精讲多练。基本上每次课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要及时认真完成,教师每堂 课前要讲析作业。所留作业,教师可以更改教材上习愿的己知条件。学生自己最好选择一本 习题解(此类书很多),以便做大量的习题练习。一些教学内容后必须安排讨论联系环节。 可以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可把作业集中讲解或者是习题课。 学习目标: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能独立地应 用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的力学模型 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 作奠定必要基础。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抽象 化能力(包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应用力学理论 求解):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像)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 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达成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评估方法 需达到的素质 堂握质点、质点系和刺体机械 平时成绩 知识储备。夯实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灵话 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 和考试 应用,融会贯通主要知识点。 究方法,能独立地应用理论力学基
序 号 课程思政 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 课 程 目 标 的支撑度 1 2 3 1 钱伟长—— 敢于创新, 有担当 绪论 力学简史介绍 √ 2 约束和自由 是 相 对 的 ——职业规 范,遵法守 法 1-2 约束及约束 力 概念讲解 √ 3 解题规范步 骤——职业 规范,治学 严谨 静力学、运动 学、动力学 例题讲授 √ 五、教学基本要求(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s) 《理论力学 A 》课程的特点是学时少内容多,系统性非常强,一个知识点出现问题, 可能影响的是全课程的教学,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的教与学,精讲多练。基本上每次课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学生要及时认真完成,教师每堂 课前要讲析作业。所留作业,教师可以更改教材上习题的已知条件。学生自己最好选择一本 习题解(此类书很多),以便做大量的习题练习。一些教学内容后必须安排讨论联系环节。 可以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可把作业集中讲解或者是习题课。 学习目标: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能独立地应 用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的力学模型, 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 作奠定必要基础。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抽象 化能力(包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应用力学理论 求解);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像)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 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达成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评估方法 需达到的素质 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 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 究方法,能独立地应用理论力学基 平时成绩 和考试 知识储备。夯实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灵活 应用,融会贯通主要知识点
本横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 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 的力学模型,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大件华关的工程技 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广高在 阅资料,分析整合知识资源,提出并解决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 问颗的能力。 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 分析、判断等):抽象化能力(包 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 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应用力学理论求解):自学能力 考试和讨 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治学的学习 态度,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 1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语 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 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 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 是整小工作和生 六、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煤体(PT)教学,可使用哈工大的名媒体教案(注意活当刷减内 容和降低难度),否则学时不够。每次课都要用一定时间讲一定数量的例题,强化概念和方 法,习题讲解重思路分析,每种习题求解要讲明解题步骤。相应的PPT在学校数字平台EOL 上公开,并在该平台上提供有一定的教学资料,如往年的考试题型等等 七、参考教材和阅凄书目(Textbooks and Learning Resources) 指定教材 简明理论力学,程新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7月2版 参考书目 教材或参考 序号 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月 版次 理论力学 郝桐生 高教 1982年9月 2 理论力学 哈工大力学 2 高毁 2006年8月 6 (I、) 教研室 理论力学学 哈工大力学 高教 2006年8月 习辅导 数研室 4 理论力学习 上海水产大 校内 2004年5月 1
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 析和计算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来 的力学模型,并具有一定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 术工作奠定必要基础。 学生的个人能力能有所提高, 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 分析、判断等);抽象化能力(包 括把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成为 力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应用力学理论求解);自学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像)以 及数字计算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 够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 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 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奠定良好的基础。 平时成绩 和考试 考试和讨 论 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广泛查 阅资料,分析整合知识资源,提出并解决 问题的能力。 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治学的学习 态度,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媒体( PPT)教学,可使用哈工大的多媒体教案(注意适当删减内 容和降低难度),否则学时不够。每次课都要用一定时间讲一定数量的例题,强化概念和方 法,习题讲解重思路分析,每种习题求解要讲明解题步骤。相应的 PPT 在学校数字平台 EOL 上公开,并在该平台上提供有一定的教学资料,如往年的考试题型等等。 七、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Textbooks and Learning Resources) 指定教材 简明理论力学,程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2版 参考书目 序号 教材或参考 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月 版次 1 理论力学 郝桐生 高教 1982 年 9 月 2 2 理论力学 (Ⅰ、Ⅱ) 哈工大力学 教研室 高教 2006 年 8 月 6 3 理论力学学 习辅导 哈工大力学 教研室 高教 2006 年 8 月 1 4 理论力学习 上海水产大 校内 2004 年 5 月 1
题解答学工程学院 杂志和期刊 力学与实践,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 八、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The Supporting Relation between Course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限 毕业要求指标点 23 12具备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处理 求解的知识。 2.3能够对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及参数进行建模。 82能够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应用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 有法律意识。 12.】能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 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Objectives) 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 课程目标 1.掌握应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刚体的平衡问 48学时 规。 2.了解摩擦概念,会解决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时的刚体平衡问题 3.了解虚位移原理。 4掌握应用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求点的 运动方程、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5熟悉刚体平动、定轴转动时点的速度、加速度 课程目标1、2 求法。 6掌握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7.熟悉应用动量、动量矩、动能定理解决刚体的 动力学问题
题解答 学工程学院 杂志和期刊 力学与实践,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 八、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The Supporting Relation between Course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Objectives) 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课程目标 1.掌握应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刚体的平衡问 题。 2.了解摩擦概念,会解决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时的刚体平衡问题。 3.了解虚位移原理。 4.掌握应用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求点的 运动方程、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5.熟悉刚体平动、定轴转动时点的速度、加速度 求法。 6.掌握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7.熟悉应用动量、动量矩、动能定理解决刚体的 动力学问题。 48 学时 课程目标 1、2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 1 2 3 1.2 具备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处理和 求解的知识。 √ 2.3 能够对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及参数进行建模。 √ 8.2 能够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应用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 有法律意识。 √ 12.1 能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 √
讨论习题课 6学时 课程目标3 讨论课 2 课程目标3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The relations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该课程的理论推导和习题求解中用到大量高等数学知识,内容上与大学物理中的力学衔 接紧密:该课程的静力学是后续课程《材料力学A》、《工程力学实验》直接应用的,运动学 动力学与《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制专业的核心课程紧密相关。 撰写人:曹宇 审核人:田中旭宋秋红 英文校对:袁军亭 日期:2018年12月24日
讨论习题课 6 学时 课程目标 3 讨论课 2 课程目标 3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The relations between this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该课程的理论推导和习题求解中用到大量高等数学知识,内容上与大学物理中的力学衔 接紧密;该课程的静力学是后续课程《材料力学 A》、《工程力学实验》直接应用的,运动学、 动力学与《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制专业的核心课程紧密相关。 撰写人:曹宇 审核人:田中旭 宋秋红 英文校对:袁军亭 日期:2018 年 12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