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等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为了认 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如果从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科学的 特征是自由探索,到达什么领域,得到什么结果,预先所知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 以明确的目的去限定科学就是预先设定了结果。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称一部科学史 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可 斗争的历史”。科学被捆绑的结果是,不仅科学,而且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 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根本出发点和 终极目标的探求。 科学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提供共同的平台。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 科学做不到这一点,难以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相反被不同技术的 个性、初始和边界条件所限定。技术若无理论指引,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 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 此间发生矛盾。同时,还要付出一再试错的成本或所谓“学费”,有些后果不可 逆转。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达到原理层的“推 己及人”,完全可能因缺乏共同的平台而不能适用甚至招致失败。 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 的经验素材为硏究对象。只有科学对技术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提炼并上升到 般的高度,技术方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技术在各方面的负面效应 逐步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的观念和知识,以强化技术的生态和社会 效益。显然,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以及由种种 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在 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 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选择,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以得到能满足“本土”、 “地方”及个人的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此意义上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功能对要素及其属性起到协调、制约与选择的 作用;也就是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进行选择。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科学 越是自由,越具有自主性,技术选择的余地越大,也越有活力。如果把科学完全 纳入技术的控制之下,科学一旦失去自主性和随机性而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 的方向,难以提供广泛而多样的知识,技术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最终不利于 技术自身的发展 (吕乃基《科技之累》有删节) 1.下列对“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科学,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完全 是为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的认识。 B.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不要用明确的目的去限定,如果从实践活动中得到 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C.一部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而无止境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思 想自由,为了思想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等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为了认 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如果从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科学的 特征是自由探索,到达什么领域,得到什么结果,预先所知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 以明确的目的去限定科学就是预先设定了结果。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称一部科学史 “……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可 斗争的历史”。科学被捆绑的结果是,不仅科学,而且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 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根本出发点和 终极目标的探求。 科学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提供共同的平台。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 科学做不到这一点,难以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相反被不同技术的 个性、初始和边界条件所限定。技术若无理论指引,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 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 此间发生矛盾。同时,还要付出一再试错的成本或所谓“学费”,有些后果不可 逆转。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达到原理层的“推 己及人”,完全可能因缺乏共同的平台而不能适用甚至招致失败。 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 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只有科学对技术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提炼并上升到一 般的高度,技术方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技术在各方面的负面效应 逐步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的观念和知识,以强化技术的生态和社会 效益。显然,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以及由种种 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在 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 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选择,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以得到能满足“本土”、 “地方”及个人的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此意义上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功能对要素及其属性起到协调、制约与选择的 作用;也就是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进行选择。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科学 越是自由,越具有自主性,技术选择的余地越大,也越有活力。如果把科学完全 纳入技术的控制之下,科学一旦失去自主性和随机性而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 的方向,难以提供广泛而多样的知识,技术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最终不利于 技术自身的发展。 (吕乃基《科技之累》有删节) 1.下列对“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科学,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完全 是为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的认识。 B.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不要用明确的目的去限定,如果从实践活动中得到 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C.一部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而无止境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思 想自由,为了思想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
D.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的形式多 样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 2.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的一项是 A.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根本出发点和终 极目标的探求,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 B.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为不同 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共同的平台。 C.技术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 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 D.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且 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由探索和批判精神,整个社会都淡化甚至丧失了,科学也随之丧失了, 因而技术便捆绑了科学。 B.技术如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消除在当前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推动社会的持 续发展,就需要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 C.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这里,系统对 应的是科学,而要素对应的是技术。 D.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自由、自主性的环境下,技术也就被引向确定、特定和 狭窄的方向,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 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 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 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 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系 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 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 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 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 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 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 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赵盾 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 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 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D.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的形式多 样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 2.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的一项是 A.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根本出发点和终 极目标的探求,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 B.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为不同 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共同的平台。 C.技术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 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 D.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且 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由探索和批判精神,整个社会都淡化甚至丧失了,科学也随之丧失了, 因而技术便捆绑了科学。 B.技术如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消除在当前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推动社会的持 续发展,就需要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 C.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这里,系统对 应的是科学,而要素对应的是技术。 D.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自由、自主性的环境下,技术也就被引向确定、特定和 狭窄的方向,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 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 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 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 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 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 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 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 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 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 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 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赵盾 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 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 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 也。壬申,朝于武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夫腼熊蹯不熟 腼:烧煮 B.初,盾常田首山 田:耕种 C.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 觞:进酒 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恶:罪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是(3分) ①使鉏麑刺赵盾 ②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③晋灵公饮赵盾酒 ④盾遂奔,未出晋境 ⑤得民和……盾复位 ⑥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定。王室内公卿争位,诸候国内国君与 臣下不协,赵盾为周王室及晋国都尽力改变 B.晋灵公生活奢侈,对臣下百姓暴虐厚敛,不听忠言,残害忠良。导致臣民都 不依附他,最后被将军赵穿袭杀而死 C.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 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并一同逃走 D.孔子认为赵盾仍然是一位良好的大夫。后来赵盾让其弟赵穿从周王室迎回了 黑臀,并拥立他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2)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髙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①官柳,官道上的柳。 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绀,红青色。 ③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8.“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5 分) 9.这首诗的首尾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余虽好修 姱以軏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战国楚屈原《离骚》) (2)北风卷地白草 折 「树万树 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 也。壬申,朝于武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宰夫胹熊蹯不熟 胹:烧煮 B.初,盾常田首山 田:耕种 C.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 觞:进酒 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恶:罪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是(3 分) ①使鉏麑刺赵盾 ②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③晋灵公饮赵盾酒 ④盾遂奔,未出晋境 ⑤得民和……盾复位 ⑥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定。王室内公卿争位,诸候国内国君与 臣下不协,赵盾为周王室及晋国都尽力改变。 B.晋灵公生活奢侈,对臣下百姓暴虐厚敛,不听忠言,残害忠良。导致臣民都 不依附他,最后被将军赵穿袭杀而死。 C.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 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并一同逃走。 D.孔子认为赵盾仍然是一位良好的大夫。后来赵盾让其弟赵穿从周王室迎回了 黑臀,并拥立他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2)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①官柳,官道上的柳。 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绀,红青色。 ③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8.“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5 分) 9.这首诗的首尾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余虽好修 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战国楚屈原《离骚》) (2)北风卷地白草 折, 。 ,千树万树 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天大寒, 弗之怠。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竹叶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到 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岀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 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 听话, 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 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 “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 站在河 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 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 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 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 她放弃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 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 不久,便失败了。随着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 似的 这男孩是他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 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 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3)天大寒, , ,弗之怠。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竹 叶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到 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 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 听话, 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 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 “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 站在河 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 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 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 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 她放弃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 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 不久,便失败了。随着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 似的。 这男孩是他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 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 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 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 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 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 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 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 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 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 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小说多次写到竹叶,竹叶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分析。(6分)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 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 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的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 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 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 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 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 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 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 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 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 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 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 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 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 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 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 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 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 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 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 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 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 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 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小说多次写到竹叶,竹叶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分析。(6 分)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 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 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的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 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 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 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 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 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 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 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 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 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 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 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 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 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 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