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中高2012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 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 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 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 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 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 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 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y间的密切关系。而李 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个问 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 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 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 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 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 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
长安一中高 2012 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 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 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 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 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 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 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 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而李 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 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 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 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 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 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 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
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 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 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 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 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晩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 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 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 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 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土大夫文 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 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 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土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 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 常诞生于亨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 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 的忧患情绪,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骚》、汉 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 C.《诗经》里的“变风”、“变雅”,汉魏六朝诗歌的“慷慨有余哀”,晚唐诗歌的“忧思宛 转”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D.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 照“美”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 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 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 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 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 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 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 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 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 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 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 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 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 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 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 的忧患情绪,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骚》、汉 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一。 C.《诗经》里的“变风”、“变雅”,汉魏六朝诗歌的“慷慨有余哀”,晚唐诗歌的“忧思宛 转”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D.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 照“美”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 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 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伤感”。 C.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 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D.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本源”,如李后主 以“血”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是唐 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 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 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 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乐极生悲”,经常是 歌宴的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苦闷”与“忧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 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 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 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 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 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 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 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遺精兵左右翼击之,大 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日:“大将军至 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 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
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 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 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伤感”。 C.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 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D.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本源”,如李后主 以“血”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是唐 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 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 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 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乐极生悲”,经常是 歌宴的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苦闷”与“忧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 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 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 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 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 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 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 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 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 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 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
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 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岀迎谒 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 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 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 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 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 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 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 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 答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
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 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 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 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 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 分)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 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 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 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 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 分) 答: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作品简析。(5 分) 9.请对本诗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琵琶行》) (5)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些内务管 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作品简析。(5 分) 9.请对本诗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离骚》) (2)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 (4)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 选考题(共 25 分)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 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 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