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 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以文字 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 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 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 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 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 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 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 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 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 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 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 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 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以文字 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 20 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 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 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 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 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 “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 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 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 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 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
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 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 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 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 “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 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 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 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 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 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 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澘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 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千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 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 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 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 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 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 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
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 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 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 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 “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 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 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 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 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 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 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 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 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 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 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 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 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 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
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 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 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 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 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 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 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 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 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 调整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 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 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土识与不识皆称之日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 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 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 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 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 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 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 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 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 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 调整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 “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 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 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 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 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 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 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罟。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迂 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戌》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 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 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 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 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 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亨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 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 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 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 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 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 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 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 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 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 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 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直:一直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 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 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 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5分) (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8.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9.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斯楼也 宠辱偕忘, 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曲终收拨当心画,。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3)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 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 成功失败的要 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5 分) (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8.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 分) 9.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登斯楼也, ,宠辱偕忘, ,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3)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