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 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 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 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 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 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 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 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 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 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 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 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 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 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 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 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 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 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 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 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 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 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 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 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 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 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 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 态的形成 (2011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 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 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 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 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 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 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 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 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 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 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 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 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 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 “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 态的形成。 (2011 年 11 月 29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 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 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 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 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 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 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 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 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 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 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 达成心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 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 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 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土。公孙弘起 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 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 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 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 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 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 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 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 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 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 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 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 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 达成心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 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 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 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 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 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 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
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 田蚧。蚧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 属。于是助诘蚧曰:“患力不莨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 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 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 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 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日:“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 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日:“制诏会稽 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 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 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 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 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选自《汉书·严助传》,有删节)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ρa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 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数诎 诎:驳倒,屈服 B.于是助诘蚧曰 诘:责问,反问 C.自秦时弃不属 属:隶属 D.阔焉久不闻问 阔:阔气,富裕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 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 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 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 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 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 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 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 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 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 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 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 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选自《汉书•严助传》,有删节)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 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臣数诎. 诎:驳倒,屈服 B.于是助诘.蚡曰 诘:责问,反问 C.自秦时弃不属. 属:隶属 D.阔.焉久不闻问 阔:阔气,富裕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 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 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 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 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分) 答: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初发夷陵①【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煕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 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岀发时所作;②鹘:-种 鹰类的猛禽。 8.此诗颔联和颈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6 分) 答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 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 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 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 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 分) 答: 。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 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 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 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 鹰类的猛禽。 8.此诗颔联和颈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6 分) 答: 。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