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 201届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 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 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 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 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 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 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是否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 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 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 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 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 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 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 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 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 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
西工大附中 2011 届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 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 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 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 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 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 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是否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 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 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 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 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 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 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 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 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 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
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 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 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 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 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 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 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 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γ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 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对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作为生存基础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2.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儒者团体已找不到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其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不同于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 神取向的强行改变。 B.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 化悲剧。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 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 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庾衮,字叔褒,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长兄已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 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
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 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 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 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 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 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 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 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 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对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作为生存基础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2.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儒者团体已找不到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其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3.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不同于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 神取向的强行改变。 B.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 化悲剧。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 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 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庾衮,字叔褒,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长兄已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 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
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 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见之义方,幼者忘其孤。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 翕。及翕卒,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泣。岁大 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曰已食,莫敢为设。又与邑人入山捃(采拾)橡,分 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初,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 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或日:“今在隐屏,先生何恭之过?”衮曰:“幽显易节 非君子之志也。 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准弟徽曰:“孑不拜吾亲 何?衮日:“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 遂不拜。准、徽叹曰:“君亮直之士!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方今征聘,君实宜之。 于是乡党荐之,察孝廉,举秀才、清白异行,皆不降志,世遂号之为异行。元康末,颍川太 守召为功曹,饰车而迎,衮逡巡辞退,请徒行入郡,将命者遂逼扶升车,纳于功曹舍。既而 衮自取己车而寝处焉,形虽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太守知其不屈,厚为之礼而遣焉。 (节选自《晋书·孝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差:痊愈 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 约:贫困 C.幽显易节,非君子之志也 显:显示 D.方今征聘,君实宜之 之:前往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庾衮“事亲以孝友”的一组是 ①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②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 ③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④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 ⑤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 ⑥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衮留下来照顾染上瘟疫、生命垂危的二哥,疫势过后,庾衮无恙,父老连声感叹,认 为瘟疫不传染
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 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见之义方,幼者忘其孤。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 翕。及翕卒,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泣。岁大 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曰已食,莫敢为设。又与邑人入山捃(采拾)橡,分 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初,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 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或曰:“今在隐屏,先生何恭之过?”衮曰:“幽显易节, 非君子之志也。” 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准弟徽曰:“子不拜吾亲 何?”衮曰:“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 遂不拜。准、徽叹曰:“君亮直之士!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方今征聘,君实宜之。” 于是乡党荐之,察孝廉,举秀才、清白异行,皆不降志,世遂号之为异行。元康末,颍川太 守召为功曹,饰车而迎,衮逡巡辞退,请徒行入郡,将命者遂逼扶升车,纳于功曹舍。既而 衮自取己车而寝处焉,形虽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太守知其不屈,厚为之礼而遣焉。 (节选自《晋书·孝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差:痊愈 B.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 约:贫困 C.幽显.易节,非君子之志也 显:显示 D.方今征聘,君实宜之. 之:前往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庾衮“事亲以孝友”的一组是 ①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 ②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 ③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④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 ⑤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 ⑥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衮留下来照顾染上瘟疫、生命垂危的二哥,疫势过后,庾衮无恙,父老连声感叹,认 为瘟疫不传染
B.庾衮善待他人,品质高洁。饥荒之年,他拒绝门人送的饭食;入山拾橡,也是首先考虑 别人:侄子早逝他悲痛欲绝 C.同乡陈准兄弟认为庾衮是亮直之士,能成为国家的重臣,因此劝他出来做官,有所作为 但他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D.庾衮恪守清白节操,不愿降低志向,尽管州郡考察他有孝廉的品行和杰出的才华而推举 他,但他无意仕途。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 (2)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3)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福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 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B.庾衮善待他人,品质高洁。饥荒之年,他拒绝门人送的饭食;入山拾橡,也是首先考虑 别人;侄子早逝他悲痛欲绝。 C.同乡陈准兄弟认为庾衮是亮直之士,能成为国家的重臣,因此劝他出来做官,有所作为, 但他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D.庾衮恪守清白节操,不愿降低志向,尽管州郡考察他有孝廉的品行和杰出的才华而推举 他,但他无意仕途。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 (2)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 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3)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福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 24 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 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 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 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岀来, 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 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 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 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 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 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毎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 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 妈也年年都要重复—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 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 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 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 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 8 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 2 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 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 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 2 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 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 8 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 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 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 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 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 2 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 “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 8 岁到 23 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 2 分钱硬币,妈 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 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 23 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 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 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