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3届第一次模拟考 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 所尊崇的人”。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 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他们的存在, 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 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 的短暂与渺小。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 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 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 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 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 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 失语。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 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 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 朋友说:“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这确是悖论。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 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 流。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 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 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 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一一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 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 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换句话说, 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 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会觉得大师在“变”,他们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 除了与其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更与阅读者的精神状况有关,即:所谓大师, 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一一这涉及到接受美学的范畴,于是,我们便不难理 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 得尴尬而可笑.这样讲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 难免.比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 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因而我们说,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 观存在”。而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 而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 程 (节选自《重读大师》作者祝勇) 1.下列关于“大师”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 2013 届第一次模拟考 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 所尊崇的人”。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 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他们的存在, 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 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 的短暂与渺小。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 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 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 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 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 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 失语。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 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 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 朋友说:“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这确是悖论。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 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 流。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 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 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 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 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 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换句话说, 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 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会觉得大师在“变”,他们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 除了与其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更与阅读者的精神状况有关,即:所谓大师, 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这涉及到接受美学的范畴,于是,我们便不难理 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 得尴尬而可笑.这样讲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 难免.比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 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因而我们说,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 观存在”。而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 而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 程。 (节选自《重读大师》作者祝勇) 1.下列关于“大师”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师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以 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他们与芸芸众生不同,因而获得 了永生。 B.大师垄断了历史。他们是山峰,也是鸿沟。但他们被解读后 人们便逼近了原始的历史。 C.大师的话语权被人们确立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丧失了自我的话 语权。在不朽与伟大的思想面前,人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D.大师的存在,令我们无所适从,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 们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一一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的存在是妨碍了我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个悖论。大师的思想成为经典,其 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 B.阅读者对大师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源自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所带有的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 C.我们大多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 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 D.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读者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 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觉得大师在“变”,除了与大师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 阅读者的精神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师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所 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 B.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 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这说明了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 C.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后人 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 D.被后人重读的大师,已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存在,在 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于是他们有时被奉为圭臬,有时一钱不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 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 臣举莫属之麋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斌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 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 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 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 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 所行善政,钟皆悔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 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
A.大师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以 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他们与芸芸众生不同,因而获得 了永生。 B.大师垄断了历史。他们是山峰,也是鸿沟。但他们被解读后, 人们便逼近了原始的历史。 C.大师的话语权被人们确立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丧失了自我的话 语权。在不朽与伟大的思想面前,人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D.大师的存在,令我们无所适从,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 们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的存在是妨碍了我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个悖论。大师的思想成为经典,其 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 B.阅读者对大师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源自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所带有的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 C.我们大多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 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 D.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读者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 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觉得大师在“变”,除了与大师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 阅读者的精神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师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所 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 B.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 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这说明了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 C.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后人 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 D.被后人重读的大师,已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存在,在 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于是他们有时被奉为圭臬,有时一钱不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 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 臣举莫属之麋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斌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 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 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 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 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 所行善政,钟皆悔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 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
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 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 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 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 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 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 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 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 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况钟传》 【注】①蠲(judn):免除②逋(bu):欠交,拖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乘传至府 传:传达命令的马 B.谓太守暗易欺暗:愚昧 C.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诉:告 状 D.欲籍是报公耳籍:通“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帝以郡守多不称 B.若止我 作《师说》以贻 若属 之皆钟王 皆且为所虏 C.有邹亮者,献诗于 D.且令二子给侍 君幸于赵 臣死且不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 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 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 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 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 属下做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 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5分)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5分)
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 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 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 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 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 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 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 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 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况钟传》 【注】①蠲(juǎn):免除 ②逋(bū):欠交,拖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乘传至府 传:传达命令的马 车 B.谓太守暗易欺 暗:愚昧 C.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 诉:告 状 D.欲籍是报公耳 籍:通“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以郡守多不称 职 B.若止我 作《师说》以贻 之 若属 皆且为所虏 C.有邹亮者,献诗于 钟 D.且令二子给侍 君幸于赵 王 臣死且不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 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 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 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 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 属下做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 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5 分)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11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②,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岀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②帝 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诗的首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5分) 9.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夫战,勇气也。 ,再而 衰 。(《左传·曹刿论战》) (2)后值倾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吾师道也,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 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项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 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 老ˆ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 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 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玲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 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一一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禿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 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 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11 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②,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 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②帝 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诗的首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5 分) 9.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夫战,勇气也。 ,再而 衰, 。(《左传·曹刿论战》) (2)后值倾覆, ,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吾师道也, ? ,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 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项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 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 老^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 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 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玲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 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 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 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 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叉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 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 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一一这项劳 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 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 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 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 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 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一一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 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 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 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 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 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 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 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线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钅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 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 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 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 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一一不要上去,危险一一”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 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叉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 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 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 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 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 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 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 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 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 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 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 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 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 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 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 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 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 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 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 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