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 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 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 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 “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 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 “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 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 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 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 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 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 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 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 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 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 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 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髙区域。商人灭夏,定要 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 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 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 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 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 肥田沃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 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陕西省长安一中 2012 届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 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 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 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 “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 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 “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 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 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 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 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 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 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 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 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 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 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 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 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 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 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 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 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 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 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 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 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 社会巨 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 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 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 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 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 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 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协窃宠 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 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迟 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料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 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 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 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 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 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而气见义勇为。②嫚(man):用言辞轻侮。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抑合。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3分)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 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 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 社会巨 变。 D. 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 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 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 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 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 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 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协窃宠, 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 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 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料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 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 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 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 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 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而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抑合。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3 分)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髙 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 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意,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 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 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 窥陛下也。(5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8.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 分) 答 9.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 说》)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 胶 。(《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 商隐《锦瑟》) (4)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阅读(25分)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 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 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意,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 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 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 窥陛下也。(5 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 8—9 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8.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 说》)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 胶, 。(《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 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三、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 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 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 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 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 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 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 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 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 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 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 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 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 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 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 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 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 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 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一一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 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 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 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 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 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 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 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 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 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 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 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 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 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 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 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 未有之事,真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 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 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 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 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 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 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 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 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 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 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 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 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 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 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 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 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 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 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 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 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 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 “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 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 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 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 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 60 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 加以阻止了。 1896 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 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 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 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 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 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 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 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 未有之事,真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 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 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 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举所取之士不可 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 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2)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6分) (3)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 的?请简要分析。(6分) (4)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 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 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迸发(beng)不掘不挠(rao)怆然( chuang)婀娜 多姿(e) B.跻身(j) 岿然不动(ku)女娲(wo) 谆教导(zhun) C.恫吓(xia)病入膏肓( huang)浣衣(huan) 神 情尴尬(ga) D.粗糙(cao)徘徊观望( pai huai)糟粕(p)锲 而不舍(qie)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 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 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 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 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举所取之士不可 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 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 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2)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6 分) (3)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 的?请简要分析。(6 分) (4)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 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 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迸发(bèng) 不掘不挠(ráo) 怆然(chuàng) 婀娜 多姿(ē) B.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 女娲(wō) 谆 谆教导(zhūn) C.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 神 情尴尬(gà) D.粗糙(cāo) 徘徊观望(pái huái) 糟粕(pò) 锲 而不舍(qiè)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