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长安一中 高2011级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作答,1-6题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3--15题涂在答题卡7-9 题位置 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视为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峰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 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 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 上ˆ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 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鸛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 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 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ˇ搬到玉门 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
陕西省长安一中 高 2011 级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作答,1—6 题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3—15 题涂在答题卡 7-9 题位置。 3.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视为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峰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 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 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 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 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 “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 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 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 的直线距离有 770 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 1000 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 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
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岀塞入塞的政吏 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ˆ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 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 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 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岀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 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 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 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 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 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ˆ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 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1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 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 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 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 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岀:“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 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句是¨黄沙直上 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 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
诗》收在第 17 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 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 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 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 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 1963 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 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 年) 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 50 年间,《旧唐书》上记 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 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 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 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 “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 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 年,我国气象学创业 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 1981 年出版的 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 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 年 10 月 26 日,我国地质学 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 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 1999 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 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 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
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 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 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 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 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3 分)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C.“黄沙直上”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D.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 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 较富于美感 C.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讨诗作时,过多 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之嫌。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 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 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说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 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 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日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 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
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 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 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 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 改) 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3 分) ( )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C.“黄沙直上”流传了 1200 多年,“黄河远上”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 300 年。 D.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 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 较富于美感。 C.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讨诗作时,过多 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之嫌。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 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 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说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 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 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 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
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土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 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 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日:“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 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 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土。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 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鲁欲将吴起 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 B.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近,攀附将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崇敬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弃,除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仗”和“残暴无义”的一组是()(3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 基础 B.吴起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客观地评价、没有借机陷害他,也由于他确实 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 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 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 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 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 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 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鲁欲将吴起 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 B.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近,攀附将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崇敬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弃,除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仗”和“残暴无义”的一组是( )(3 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 基础。 B.吴起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客观地评价、没有借机陷害他,也由于他确实 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 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做了一个比 较客观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 早寒有怀孟浩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 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三、四题中任选一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到长椅上看书。 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 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岀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 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 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 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好吧,请你给我说说这些来往的人群。他们都上哪儿去? 他们干吗这么匆匆忙忙?他们快活吗?那年轻人没有回答,他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 的角色 我跑到这儿来,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 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 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做了一个比 较客观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 8—9 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 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 分) 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每空 1 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三、四题中任选一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到长椅上看书。 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 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 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 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 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好吧,请你给我说说这些来往的人群。他们都上哪儿去? 他们干吗这么匆匆忙忙?他们快活吗?”那年轻人没有回答,他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 的角色。 “我跑到这儿来,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 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 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