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 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 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 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 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30年的 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 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 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 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 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 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 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 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 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 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 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 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 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 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 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 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 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 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 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 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 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 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 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陕西长安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 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 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 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 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 30 年的 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 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 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 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 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 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 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 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 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 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 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 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 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 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 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 30 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 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 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 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 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 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 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 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 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 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 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 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 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 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 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 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孟德传【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 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二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 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 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 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 去。试之前后如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 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 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 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 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 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 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 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 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 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 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 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 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 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 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 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 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 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 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 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 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 以首紙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 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 “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低垂 C.德自分死 矣 自分:自己料 想 D.至以首觚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 搏焉 C.一日十病十 俞 德以不顾死, 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 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132分) 三、(32分) 7.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 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 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 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 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 “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 低垂 C.德自分死 矣 自分:自己料 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 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 搏焉 C.一日十病十 愈 德以不顾死, 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 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 132 分) 三、(32 分) 7.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 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 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 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 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位卑则足羞, 呜呼! (韩愈《师说》)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庄周 《逍遥游》) (3) ,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機羁兮, 屈 原《离骚》)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鲛, 。(苏轼《赤 壁赋》) (5)连峰去天不盈尺 ,咏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四、(共2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 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 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 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 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 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 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 分)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呜呼!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 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庄周 《逍遥游》) (3) 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__________。”屈 原《离骚》) (4) 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鲛,______________。(苏轼《赤 壁赋》) (5)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四、(共 25 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 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 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 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 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 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 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 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 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 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 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 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 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 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一一黄宾 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 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 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髙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 画得栩栩如生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 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 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 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 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 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 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 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 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 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 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6 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 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 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 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 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