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 庠”、“序”;私学有书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 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 唐代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 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科 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 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分中央和地方 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官学的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 等级限制。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 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在 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 庠”、“序”;私学有书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 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 唐代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 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科 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 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分中央和地方 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官学的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 等级限制。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 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在 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 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 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 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 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 学生之始。到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 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 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 为了满足这种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 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 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 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 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 学生之始。到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 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 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 为了满足这种
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 (公元220年)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 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地 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 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四品以下则从“寒门” 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形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 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 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606年开始实行科 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 是由地方察举
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 (公元220年)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 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地 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 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四品以下则从“寒门” 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形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 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 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606年开始实行科 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 是由地方察举
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 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然 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 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部复试,及格者 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 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 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 通常又称“制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 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 二句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 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第三段 为“提比”,用三、四比
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 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然 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 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部复试,及格者 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 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 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 通常又称“制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 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 二句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 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第三段 为“提比”,用三、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