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宗的 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谓教,政之 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 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 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之性成善,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 纪(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 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 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为朝廷要 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 形成的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宗的 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谓教,政之 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 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 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之性成善,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 纪(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 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 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为朝廷要 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 形成的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著有《春秋繁露》。 返回
朱熹(公元1130-1200年)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 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 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 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 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千禄蹈利”、“忘本逐末”的教育导致 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 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 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 不越矩。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公元1130--1200年) 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 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 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 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 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 、 “忘本逐末”的教育导致 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 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 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 不越矩。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他提出的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虚怀若谷)涵泳(反复咀 嚼)、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读 书和修身的始终功夫是“主儆”。“儆”是心不放肆、行为不放肆。 也就是一种主动排除各种物欲和情绪的干扰,集中思想和精力于自 己既定的目标或要做的事情之上的心理状态。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 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 说”,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 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 “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 须知》、《小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 书
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他提出的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虚怀若谷)涵泳(反复咀 嚼)、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读 书和修身的始终功夫是“主儆”。“儆”是心不放肆、行为不放肆。 也就是一种主动排除各种物欲和情绪的干扰,集中思想和精力于自 己既定的目标或要做的事情之上的心理状态。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 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 说”,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 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 “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 须知》、《小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 书。 返回
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 以对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 界,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 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 化”,不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 的观点,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 求工具和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 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 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 缚,若待拘囚”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 而不欲见”。 BACK NEXT
王守仁(1472--1528年) 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 以对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 界,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 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 化”,不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 的观点,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 求工具和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 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 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 缚,若待拘囚”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 而不欲见”。 BACK NEXT
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 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 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 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 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 儿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教育思想简介: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
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 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 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 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 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 儿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教育思想简介: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