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提出了绝学弃智和观、明、玄览等。老子所要绝的学, 并不是科学之学,也不是见道之学,而是卜筮之学,巫守之学,术数之学。一句 话,是指当时的官学。这种学是统治者的工具,绝去这些邪伪之学,则精神不受 它们的束缚,也就不再上怕神、下怕鬼,落得个自由自在,故曰:绝学无忧。老 子之弃智,乃反对统治者的巧伪,老子并不主张无知,而是主张有知,有真知灼 见,亦即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为此他还提出了观、明玄览的方法。观指 直观或直接观察,即以物观物。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条理法则。要知 常,就得用明。明就是照见而把握其本质,即所谓知常曰明。知常仅知一类事物 的条理法则,还是偏而不全,所以要融合诸法则而一以贯之,那就要用玄览,即 综合全体大用而统观之,以知大道。总之,他的教育思想洋溢着自然主义精神, 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尤其在个人的道德教育(修身养性)方面比较明显
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提出了绝学弃智和观、明、玄览等。老子所要绝的学, 并不是科学之学,也不是见道之学,而是卜筮之学,巫守之学,术数之学。一句 话,是指当时的官学。这种学是统治者的工具,绝去这些邪伪之学,则精神不受 它们的束缚,也就不再上怕神、下怕鬼,落得个自由自在,故曰:绝学无忧。老 子之弃智,乃反对统治者的巧伪,老子并不主张无知,而是主张有知,有真知灼 见,亦即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为此他还提出了观、明、玄览的方法。观指 直观或直接观察,即以物观物。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条理法则。要知 常,就得用明。明就是照见而把握其本质,即所谓知常曰明。知常仅知一类事物 的条理法则,还是偏而不全,所以要融合诸法则而一以贯之,那就要用玄览,即 综合全体大用而统观之,以知大道。总之,他的教育思想洋溢着自然主义精神, 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尤其在个人的道德教育(修身养性)方面比较明显。 返回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ε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复 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主张, 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君子学道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 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 题。并提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 (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 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思想都散见于 《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影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 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复 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主张, 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君子学道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 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 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 (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 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思想都散见于 《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影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 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 者的社会地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兼爱的品 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 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 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 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 散见于《墨子》一书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 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 者的社会地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兼爱的品 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 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 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 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 散见于《墨子》一书。 返回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 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极力主 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 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 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重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 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 《孟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 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 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极力主 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 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 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重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 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 《孟子》一书中。 返回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 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 学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一知一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为善的可 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另 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教师 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 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 《荀子》一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 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 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 学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为善的可 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另 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教师 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 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 《荀子》一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