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两种基本战略本身并不完全排斥对方,只是说明企业的侧重点所在。相反,在执 行每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都会适度的向另一个方向延伸。比如差异化战略执行者不能在成 本上比低成本企业高的太多,低成本战略执行者也会保持适度的产品延伸满足客户更多的需 要。但是,这种延伸都是以不破坏企业的基本战略结构为底线 (二)营销策略组合 营销组合就是企业的综合营销方案,即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市场定位对自 己可控的各种营销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的优化组合和综合应用,使之协调配合、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可控制的营销因 素很多,可分成几大类,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E.J麦卡锡于1964年提出的“4PS",即 把各种营销因素归纳为四大类: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营销组合的内容 产品策略是指做出与产品有关的计划和决策,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 价格策略是定价必须考虑目标市场上的竞争性质、法律政策限制、顾客对价格的可能反 映,同时还要考虑折扣、折让、支付期限、信用条件等相关问题。 渠道策略是指如何选择产品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通俗的讲,在“渠道”领域 要考虑产品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和由谁提供销售 促销策略是指各种促进销售形式和手段的融合,包括运用各种促销形式和公共关系等。 由于这四种营销手段的英文字字头都是P,所以经常简称“4P”组合,营销组合也就是 对这四种基本手段进行最优化组合 营销组合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营销组合指的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各种因素的组合。影响市场活动的因素很多,大体上 可以分为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两大类。非可控因素即市场环境,是指企业不能完全控制或 完全不能控制的外部环境。可控因素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市场营销目标,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 环境所采取的能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营销手段。 2.营销因素是一个动态组合。之所以说营销因素是一个动态组合,是因为在实际的营销 过程中,营销组合不仅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和目标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到企业外部营 销环境,尤其是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 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社会力量企业难以控 制,它会给企业造成许多环境威胁和环境机会。所以企业必须密切监视宏观环境的动向,及 时调整企业的营销组合,千方百计的使企业的营销组合和外部环境相适应,这是企业能否在 市场上取得主动,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 3.营销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四大营销策略是个大组合,各种营销策略内部又包含 着许多具体的营销因素,这就形成了四个更小的系统组合或者叫次组合,如果在每个营销策 略包含的许多具体因素中选择四个因素,总共就会有16个因素,组成四个次组合。围绕目 标市场,企业的营销活动就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可以从各种组合中选择最佳组合 以适应外部环境和目标市场的要求
4 而且这两种基本战略本身并不完全排斥对方,只是说明企业的侧重点所在。相反,在执 行每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都会适度的向另一个方向延伸。比如差异化战略执行者不能在成 本上比低成本企业高的太多,低成本战略执行者也会保持适度的产品延伸满足客户更多的需 要。但是,这种延伸都是以不破坏企业的基本战略结构为底线。 (二)营销策略组合 营销组合就是企业的综合营销方案,即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市场定位对自 己可控的各种营销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的优化组合和综合应用,使之协调配合、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可控制的营销因 素很多,可分成几大类,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 E.J.麦卡锡于 1964 年提出的“4PS”,即 把各种营销因素归纳为四大类: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营销组合的内容: 产品策略是指做出与产品有关的计划和决策,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 价格策略是定价必须考虑目标市场上的竞争性质、法律政策限制、顾客对价格的可能反 映,同时还要考虑折扣、折让、支付期限、信用条件等相关问题。 渠道策略是指如何选择产品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通俗的讲,在“渠道”领域, 要考虑产品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和由谁提供销售。 促销策略是指各种促进销售形式和手段的融合,包括运用各种促销形式和公共关系等。 由于这四种营销手段的英文字字头都是 P,所以经常简称“4P”组合,营销组合也就是 对这四种基本手段进行最优化组合。 营销组合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营销组合指的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各种因素的组合。影响市场活动的因素很多,大体上 可以分为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两大类。非可控因素即市场环境,是指企业不能完全控制或 完全不能控制的外部环境。可控因素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市场营销目标,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 环境所采取的能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营销手段。 2.营销因素是一个动态组合。之所以说营销因素是一个动态组合,是因为在实际的营销 过程中,营销组合不仅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和目标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到企业外部营 销环境,尤其是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 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社会力量企业难以控 制,它会给企业造成许多环境威胁和环境机会。所以企业必须密切监视宏观环境的动向,及 时调整企业的营销组合,千方百计的使企业的营销组合和外部环境相适应,这是企业能否在 市场上取得主动,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 3.营销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四大营销策略是个大组合,各种营销策略内部又包含 着许多具体的营销因素,这就形成了四个更小的系统组合或者叫次组合,如果在每个营销策 略包含的许多具体因素中选择四个因素,总共就会有 16 个因素,组成四个次组合。围绕目 标市场,企业的营销活动就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可以从各种组合中选择最佳组合, 以适应外部环境和目标市场的要求
、中国笔记本产品市场概述 (一)中国笔记本产品市场发展简况 1.中国笔记本市场规模 笔记本电脑于1985年诞生于日本东芝公司,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萌芽于1993年,开始 之初,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差距很大,其产品和同期台式机相比,落后约 个半代次,且同样运算能力的产品其价格又比台式机高出2至3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 业的逐渐成熟,笔记本的性能快速得到提升,价格持续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得到促进。随着 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在一路增长。近年来,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长突 飞猛进,IDC数据显示,从1995年5.2万台的市场销量到2002年超过60万台,而2003年 达到150万台,8年增长8倍。2006年底,我国笔记本电脑年销售量己突破性的增长到近 480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约为5.8%。同时,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增长速度 还远远高于台式机市场的增长。据IDC调査报告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笔记本销量再次 赶超品牌台式机。因此可以预计,中国的笔记本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2中国笔记本市场发展简介 纵观国内笔记本市场发展,其格局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年一1999年 我国笔记本电脑进入快速发展期,品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东芝、IBM为首的 国外品牌阵营,另一大阵营为有笔记本电脑制造能力的一些台湾品牌。国外品牌凭借品牌及 市场推广能力,在这一时期的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国产品牌通过与我国台湾OEM厂商合 作开始介入这一市场,其时正处于艰难的品牌推广及渠道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品牌以 67%左右份额占据绝对主流地位,我国台湾品牌份额约为20%左右,内地品牌则刚崭露头角 第二阶段是1999年一2002年 随着全球几大0EM制造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大量新品牌开始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市场处 于不成熟期,因此,厂商每一个策略的变化,均会对市场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如Acer凭借 其超轻薄产品成为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导厂商:方正、紫光凭借对家用及教育市场的开拓,市 场份额得到进一步提升;而XX公司凭借强大的渠道及市场推广优势,2001年一跃成为笔记 本电脑市场的领军品牌。由于笔记本利润丰厚,因此价格战一直是这个时期市场的主题。为 了提升自己的份额,以XX公司昭阳、工BM、东芝、Den为首的第一阵营不断缩短降价周期 推出万元以下产品,强攻国内品牌占据优势地位的中低端市场。笔记本电脑市场进入价格 服务、渠道、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竞争阶段。经过激烈的市场角逐,2001年国内笔记本电 脑第二轮格局逐步形成。IDC数据表明,2001年XX公司昭阳、Acer、方正颐和、华硕等以 45%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品牌笔记本电脑的中坚代表;而工BM、东芝、Dell、康柏等则 以约47%的市场占有率组成了国际品牌笔记本电脑阵营 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
5 三、 中国笔记本产品市场概述 (一)中国笔记本产品市场发展简况 1.中国笔记本市场规模 笔记本电脑于 1985 年诞生于日本东芝公司,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萌芽于 1993 年,开始 之初,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差距很大,其产品和同期台式机相比,落后约 一个半代次,且同样运算能力的产品其价格又比台式机高出 2 至 3 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 业的逐渐成熟,笔记本的性能快速得到提升,价格持续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得到促进。随着 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在一路增长。近年来,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长突 飞猛进,IDC 数据显示,从 1995 年 5.2 万台的市场销量到 2002 年超过 60 万台,而 2003 年 达到 150 万台,8 年增长 28 倍。2006 年底,我国笔记本电脑年销售量己突破性的增长到近 480 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约为 5.8%。同时,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增长速度 还远远高于台式机市场的增长。据 IDC 调查报告显示,2007 年第四季度,笔记本销量再次 赶超品牌台式机。因此可以预计,中国的笔记本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2.中国笔记本市场发展简介 纵观国内笔记本市场发展,其格局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97 年一 1999 年 我国笔记本电脑进入快速发展期,品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东芝、IBM 为首的 国外品牌阵营,另一大阵营为有笔记本电脑制造能力的一些台湾品牌。国外品牌凭借品牌及 市场推广能力,在这一时期的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国产品牌通过与我国台湾 OEM 厂商合 作开始介入这一市场,其时正处于艰难的品牌推广及渠道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品牌以 67%左右份额占据绝对主流地位,我国台湾品牌份额约为 20%左右,内地品牌则刚崭露头角。 第二阶段是 1999 年一 2002 年 随着全球几大 OEM 制造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大量新品牌开始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市场处 于不成熟期,因此,厂商每一个策略的变化,均会对市场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如 Acer 凭借 其超轻薄产品成为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导厂商;方正、紫光凭借对家用及教育市场的开拓,市 场份额得到进一步提升;而 XX 公司凭借强大的渠道及市场推广优势,2001 年一跃成为笔记 本电脑市场的领军品牌。由于笔记本利润丰厚,因此价格战一直是这个时期市场的主题。为 了提升自己的份额,以 XX 公司昭阳、工 BM、东芝、Den 为首的第一阵营不断缩短降价周期, 推出万元以下产品,强攻国内品牌占据优势地位的中低端市场。笔记本电脑市场进入价格、 服务、渠道、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竞争阶段。经过激烈的市场角逐,2001 年国内笔记本电 脑第二轮格局逐步形成。IDC 数据表明,2001 年 XX 公司昭阳、Acer、方正颐和、华硕等以 45%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品牌笔记本电脑的中坚代表;而工 BM、东芝、Dell、康柏等则 以约 47%的市场占有率组成了国际品牌笔记本电脑阵营。 第三阶段是 2003 年至今
经过多轮的价格竞争,笔记本电脑的利润空间己接近台式PC,规模成为主导价格的决 定因素,凭借规模、研发等优势,国际品牌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品牌的市场空间受 到强力挑战。这一时期,国际品牌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呈现出集中和扩大的趋势,市场 格局日益向全球市场靠拢。中国笔记本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井喷式发展,2008年的笔记本 市场开始放缓増速。受经济环境影响,整个IT市场08年都表现萎靡,但笔记本仍是少数 保持增长的产品线,全球前四大PC厂商的出货量都有不同幅度增长。作为未来需求与消费 潜力最大的产品,笔记本市场仍被长期看好 (二)近期笔记本市场基本特点 1.笔记本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笔记本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増长,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持续走 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政府电子化工程、校园信息化工程等信息化建设项目,还 有金融行业的移动办公工程等都给笔记本市场带来很大增长空间。此外,大量的低价市场正 被开发出来,学生用机、台式机的替代机型等会随着价格的下降造成低端市场的飞速膨胀 所以笔记本电脑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价格的持续走低是近两年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主流笔记本市场的价格 持续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6000元以下产品日益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因此 多数消费者倾向购买6000元以下的笔记本。6000元以下笔记本关注度即将突破70%的大关, 低价笔记本关注度激增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价位机型的生存空间。笔记本电脑市场充斥 着降价的声音,从国际知名品牌到国内新崛起的品牌,都陷入了价格战中,低端市场需求的 爆发吸引着国内外大厂不断推出超低价笔记本电脑,显示着低价笔记本电脑时代已经来临。 但是残酷的价格战带来的结果就是厂商和渠道商的利润在不断缩小,各厂商也只能在销量和 利润之间博弈,寻找平衡点。 16.9006.00%1.80%1.40% 口6000以下 ■6001-8000元 口801-1000元 2.309 口10012000元 ■12001-15000元 5.20% 口15001-20000元 69,60% ■20000元以上 图12008年12月不同价格区间笔记本关注比例分布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2.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 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一线厂商集中,小品牌的存活空间不断受到挤
6 经过多轮的价格竞争,笔记本电脑的利润空间己接近台式 PC,规模成为主导价格的决 定因素,凭借规模、研发等优势,国际品牌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品牌的市场空间受 到强力挑战。这一时期,国际品牌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呈现出集中和扩大的趋势,市场 格局日益向全球市场靠拢。中国笔记本市场经历了 2007 年的井喷式发展,2008 年的笔记本 市场开始放缓增速。受经济环境影响,整个 IT 市场 08 年都表现萎靡,但笔记本仍是少数 保持增长的产品线,全球前四大 PC 厂商的出货量都有不同幅度增长。作为未来需求与消费 潜力最大的产品,笔记本市场仍被长期看好。 (二) 近期笔记本市场基本特点 1.笔记本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笔记本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持续走 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政府电子化工程、校园信息化工程等信息化建设项目,还 有金融行业的移动办公工程等都给笔记本市场带来很大增长空间。此外,大量的低价市场正 被开发出来,学生用机、台式机的替代机型等会随着价格的下降造成低端市场的飞速膨胀; 所以笔记本电脑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价格的持续走低是近两年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主流笔记本市场的价格 持续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6000 元以下产品日益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因此 多数消费者倾向购买 6000 元以下的笔记本。6000 元以下笔记本关注度即将突破 70%的大关, 低价笔记本关注度激增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价位机型的生存空间。笔记本电脑市场充斥 着降价的声音,从国际知名品牌到国内新崛起的品牌,都陷入了价格战中,低端市场需求的 爆发吸引着国内外大厂不断推出超低价笔记本电脑,显示着低价笔记本电脑时代已经来临。 但是残酷的价格战带来的结果就是厂商和渠道商的利润在不断缩小,各厂商也只能在销量和 利润之间博弈,寻找平衡点。 图 1 2008 年 12 月不同价格区间笔记本关注比例分布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2.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 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一线厂商集中,小品牌的存活空间不断受到挤 压
品牌效应突显,X公司、惠普两大品牌的强势地位仍然很难动摇,除这两家厂商之外 其余笔记本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为这些厂商的关注度差距小,极易形成赶超之 势。XX公司、惠普与戴尔三强垄断超六成份额。“强者恒强”的理论在市场竞争中再次得 到体现。从用户的品牌选择来看,整体市场的集中程度高,XX公司(包括 ThinkPad)惠普与 戴尔这三大厂商累计所占比例达到67%。可见,消费者关注的目光倾向于大品牌的产品,市 场上品牌效应突显 10.10% 11.60% 0.60% 3.50%0.70 ,70% 4.50% 15.70% 26.40% X 口惠普口 ThinkPad口戴尔■华硕口神州 口索尼口宏基■海尔口苹果口东艺口三星 ■富士通■明基口同方■其它 图22008年用户对不同品牌笔记本的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3.笔记本替代台式机特点凸显 从2004年笔记本电脑大幅降价开始,个人消费被频频的价格变化刺激,笔记本替代台 式机的特点开始凸显,当笔记本的价格与台式机价格逐渐趋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悄然 变化,轻便的笔记本相对笨重的台式机优势不言而喻,无论行业单位办公用机和家庭个人消 费者都越来越倾向于笔记本的购买,整体市场保持着一倍以上的增速。根据 iSuppli发布的 个人电脑行业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3860万台,以近10万 台的优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的出货量。成本持续下降和技术不断是笔记本取代台式机的最大 动力。英特尔公司通过 centrino的低价战略促使笔记本电脑市场一片繁荣,无线网络的普 及和性能不亚于台式电脑,导致笔记本电脑在个人消费市场中表现优异。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除了在屏幕尺寸上较台式机略微逊色之外,其它配置都已经和台式机 相当接近,而笔记本在便携性方面有着台式机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 消费者的购买倾向。2008年1月8日,英特尔在北京发布了首批基于45纳米技术的笔记本 电脑处理器,45纳米制程技术带来的高性能、低功耗为笔记本高效能应用指明了方向,直 接带来笔记本在性能功耗比、性能空间比上的提升,为2008年的笔记本行业发展注入了更 强大的动力。随着笔记本更省电,处理器性能更好,以及WiFi无线宽带接入基站的普及 将有更多用户选择笔记本而不是台式机,笔记本替代台式机己经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作为 未来需求与消费潜力最大的产品,笔记本市场仍被长期看好,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7 品牌效应突显,XX 公司、惠普两大品牌的强势地位仍然很难动摇,除这两家厂商之外, 其余笔记本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为这些厂商的关注度差距小,极易形成赶超之 势。XX 公司、惠普与戴尔三强垄断超六成份额。“强者恒强”的理论在市场竞争中再次得 到体现。从用户的品牌选择来看,整体市场的集中程度高,XX 公司(包括 ThinkPad)惠普与 戴尔这三大厂商累计所占比例达到 67%。可见,消费者关注的目光倾向于大品牌的产品,市 场上品牌效应突显。 图 2 2008 年用户对不同品牌笔记本的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3.笔记本替代台式机特点凸显 从 2004 年笔记本电脑大幅降价开始,个人消费被频频的价格变化刺激,笔记本替代台 式机的特点开始凸显,当笔记本的价格与台式机价格逐渐趋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悄然 变化,轻便的笔记本相对笨重的台式机优势不言而喻,无论行业单位办公用机和家庭个人消 费者都越来越倾向于笔记本的购买,整体市场保持着一倍以上的增速。根据 iSuppli 发布的 个人电脑行业数据显示,2008 年第三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 3860 万台,以近 10 万 台的优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的出货量。成本持续下降和技术不断是笔记本取代台式机的最大 动力。英特尔公司通过 centrino 的低价战略促使笔记本电脑市场一片繁荣,无线网络的普 及和性能不亚于台式电脑,导致笔记本电脑在个人消费市场中表现优异。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除了在屏幕尺寸上较台式机略微逊色之外,其它配置都已经和台式机 相当接近,而笔记本在便携性方面有着台式机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 消费者的购买倾向。2008 年 1 月 8 日,英特尔在北京发布了首批基于 45 纳米技术的笔记本 电脑处理器,45 纳米制程技术带来的高性能、低功耗为笔记本高效能应用指明了方向,直 接带来笔记本在性能功耗比、性能空间比上的提升,为 2008 年的笔记本行业发展注入了更 强大的动力。随着笔记本更省电,处理器性能更好,以及 Wi-Fi 无线宽带接入基站的普及, 将有更多用户选择笔记本而不是台式机,笔记本替代台式机已经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作为 未来需求与消费潜力最大的产品,笔记本市场仍被长期看好,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50000o 4000000 2000000 100000 笔记本电脑 台式电脑 图32008年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关注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4.生产线全面向内地迁移 05年初,广达、仁宝等代工大厂便宣布,因为成本考虑,将量产生产线全部外移至内 地。而9月大众计算机生产线的转移,正式宣告中国内地已取代台湾的地位,成为全球笔记 型计算机最大的生产基地。成本和利润是任何一家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由于内地的 人力比台湾便宜,土地又相对低廉,再加上政策方面的优惠,生产线的全面转移己经成为必 然。基于同样的目的,以及产品线整体策划的考虑,205年初东芝将生产线移到杭州,随 后三星公司也宣布将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迁移到苏州。 5.技术应用快速升级 Intel公司在2005年一季度发布了迅驰的升级版本迅驰二代,AMD也于3月中旬正式发 表了针对移动平台的64位CPU一一 Turion64,2006年两家公司又迅速将双核酷睿64位CPU 推向市场;而各大厂商也是不断推出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外壳材料等也在不断优化 中,其他的像独立显卡、DVD刻录光驱、无线传输技术等等都大量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是笔 记本电脑的功能特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很多方面功能超过台式电脑。2007年中国笔记本电 脑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事有两件:其一是微软 vista操作系统的发布:;其二是英特尔推出第四 代迅驰平台 Santa rosa。 Vista与 Santa rosa成为2007年推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展的 主要动力,将笔记本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带入崭新空间。 6.用户获取信息和购买笔记本的渠道发生变化 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通过IT专业网站获取产品最新的信息,其次是门户网 站。可见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笔记本信息的最大载体。相对而言,传统的平面媒体已经失 去优势。因此建议厂商尽量在专业网站扩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渠道,以IT专业网站推 广带动销量为主,辅之以其他媒体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六成以上的用户将电脑城作为首选的购物渠道。选择在网上订购与专卖店购买产品的用 户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12.9%、11.9%。3C卖场成为时下异军突起的一个渠道,占据7.1% 的比例。而选择大型商场购买笔记本的用户所占比例较少,仅有4.3%
8 图 3 2008 年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关注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4.生产线全面向内地迁移 05 年初,广达、仁宝等代工大厂便宣布,因为成本考虑,将量产生产线全部外移至内 地。而 9 月大众计算机生产线的转移,正式宣告中国内地已取代台湾的地位,成为全球笔记 型计算机最大的生产基地。成本和利润是任何一家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由于内地的 人力比台湾便宜,土地又相对低廉,再加上政策方面的优惠,生产线的全面转移己经成为必 然。基于同样的目的,以及产品线整体策划的考虑,2005 年初东芝将生产线移到杭州,随 后三星公司也宣布将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迁移到苏州。 5.技术应用快速升级 Intel 公司在 2005 年一季度发布了迅驰的升级版本迅驰二代,AMD 也于 3 月中旬正式发 表了针对移动平台的 64 位 CPU 一一 Turion64,2006 年两家公司又迅速将双核酷睿 64 位 CPU 推向市场;而各大厂商也是不断推出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外壳材料等也在不断优化 中,其他的像独立显卡、DVD 刻录光驱、无线传输技术等等都大量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是笔 记本电脑的功能特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很多方面功能超过台式电脑。2007 年中国笔记本电 脑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事有两件:其一是微软 vista 操作系统的发布;其二是英特尔推出第四 代迅驰平台 Santa Rosa。Vista 与 Santa Rosa 成为 2007 年推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展的 主要动力,将笔记本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带入崭新空间。 6.用户获取信息和购买笔记本的渠道发生变化 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通过 IT 专业网站获取产品最新的信息,其次是门户网 站。可见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笔记本信息的最大载体。相对而言,传统的平面媒体已经失 去优势。因此建议厂商尽量在专业网站扩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渠道,以 IT 专业网站推 广带动销量为主,辅之以其他媒体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六成以上的用户将电脑城作为首选的购物渠道。选择在网上订购与专卖店购买产品的用 户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 12.9%、11.9%。3C 卖场成为时下异军突起的一个渠道,占据 7.1% 的比例。而选择大型商场购买笔记本的用户所占比例较少,仅有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