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 Rumet、 Schendel和τ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 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 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 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 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 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另一个是由 Prahalad、 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 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 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 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 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 特的芝加哥思想,为 Prahalad、Hame等学者后来提岀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 Ansoff, 1987}这就是 Barney、 Rumelt、 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 Rumelt、 Schendel和τ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 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 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 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 年第 12 期) Rumet、Schendel 和 Teece 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 20 世纪 70 年 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 70 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 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的眼中,70 年代以来的阶 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 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 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 80 年代。另一个是由 Prahalad、Hamel 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 理论,它几乎统治了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 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 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 特的芝加哥思想,为 Prahalad、Hamel 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 1987)。这就是 Barney、Rumelt、Peteraf 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 Rumelt、Schendel 和 Teece 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 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 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 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
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 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Rumelt、 Schendel 和 Teece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70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 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 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 Conner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详细地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 中不同流派之间的相同和不同(1991) Conner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是完全竟争的市场模 型,完全竟争市场模型中暗含着从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假设中推出企业 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租)为零的结论。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是具有完全相 同绩效的企业。这个推论与现实中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 Conner看来,产业组织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修正。他把这些修正归纳为三个理 论: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哈佛的产业组织理论)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科斯 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虽然三个理论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的,但是,经过修正后的产业组 织理论终于与战略管理找到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即为什么企业之间会表现出竞争力上的差异性。 我们注意到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之间具有共 同的特征:它们都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解释为企业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的差别。因此,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简化为两类 类是贝恩理论,形成干50年代的哈佛大学。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 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Rumelt、Schendel 和 Teece 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 70 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 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 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Conner 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详细地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 中不同流派之间的相同和不同(1991)。Conner 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 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暗含着从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假设中推出企业 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租)为零的结论。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是具有完全相 同绩效的企业。这个推论与现实中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 Conner 看来,产业组织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修正。他把这些修正归纳为三个理 论: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哈佛的产业组织理论)、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科斯 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虽然三个理论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的,但是,经过修正后的产业组 织理论终于与战略管理找到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即为什么企业之间会表现出竞争力上的差异性。 我们注意到,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之间具有共 同的特征:它们都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解释为企业在 “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的差别。因此,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简化为两类。 一类是贝恩理论,形成千 50 年代的哈佛大学。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归结为市场结构作用的结果,而市场相对千企业而言是外生的因素,因此,贝恩理论可以简单地 概括为“市场~企业一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在这一意义上,贝恩理论关注的是市场,是如何从 市场结构推岀企业竟争力。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从企业外部(市场)指向企业内部。这就是人们所 说的哈佛传统。而熊彼特、科斯和威廉姆森理论是诞生在芝加哥。芝加哥的传统是强调ˆ资源的 分配与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入手。在他们看来, 市场结构既是企业竞争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企业绩效。所以,芝加哥的传统更多地关 注企业,研究如何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推出企业的竞争力。这两种传统分别被战略管理的不同 学派所接受——波特的竟争优势理论对应予经济学上的哈佛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则对应于芝加哥 传统( Rumelt、 Schendel和 Teece,1991)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与思路 战略管理的岀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开创者如 Andress、 Ansoff、 Hofer 和 Schendel强调综合外部威胁(机会)和内部能力(弱点)”( Barney,1991)到了20世 纪70年代,战略管理就沿着这两条思路发展下去。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关注对外部(市场) 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他的工作有助于“揭示那些导致企业高效业绩的环境条件( Barney1991h 但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外部市场的研究,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研究,因此,资源基础理论的出 现是对当时战略管理界风气的一种回应。 Barney认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组 织优势和劣势的”(1991 经过上述这些学者的努力,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喷源分配和使用”的框 架并在这个框架下填充假定、概念和命题等相关内容。用 Mintzberg(1999和 Ansoff(1987)
归结为市场结构作用的结果,而市场相对干企业而言是外生的因素,因此,贝恩理论可以简单地 概括为“市场~企业一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在这一意义上,贝恩理论关注的是市场,是如何从 市场结构推出企业竞争力。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从企业外部(市场)指向企业内部。这就是人们所 说的哈佛传统。 而熊彼特、科斯和威廉姆森理论是诞生在芝加哥。芝加哥的传统是强调“资源的 分配与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入手。在他们看来, 市场结构既是企业竞争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企业绩效。所以,芝加哥的传统更多地关 注企业,研究如何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推出企业的竞争力。这两种传统分别被战略管理的不同 学派所接受——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应予经济学上的哈佛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则对应于芝加哥 传统(Rumelt、Schendel 和 Teece,1991)。 二、 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与思路 战略管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的开创者如 Andress、Ansoff、Hofer 和 Schendel 强调“综合外部威胁(机会)和内部能力(弱点)”(Barney,1991)。到了 20 世 纪 70 年代,战略管理就沿着这两条思路发展下去。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关注“对外部(市场) 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他的工作有助于“揭示那些导致企业高效业绩的环境条件”(Barney,1991)。 但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外部市场的研究,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研究,因此,资源基础理论的出 现是对当时战略管理界风气的一种回应。Barney 认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组 织优势和劣势的”( 1991)。 经过上述这些学者的努力,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喷源分配和使用”的框 架,并在这个框架下填充假定、概念和命题等相关内容。用 Minttzberg(1999)和 Ansoff(1987)
的说法,在战略管理中又形成了—个资源基础理论范式。资源基础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 略~绩效”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表达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 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的资源差异来解释的,这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 果关系 但是,在具体填充内容时,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Barney的思路主要是如何从 般的资源概念入手,最终分解出导致竞争力差异的战略性资源。因此, Barney的分析是一个存 量分析、静态分析,强调的是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ˆ将持续的竞争优 势界定为均衡的概念( Barney,1991)”另一种思路是由 Peteraf提供的。他是从企业的资源 差异入手,研究如何分离岀不同的竟争战略。 Peter計f视野的中;已是竟争战略,因此,他的分 析是一个流量分析、动态分析。这两种思路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分析上各有侧重: Barney着重于 对资源概念的剖析,而 Peteraf则侧重于对竞争战略及其结果的解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分 析中, Peteraf完全应用了经济学中的租金思想。这实质上反映了 Peter af的研究是在市场的层 面上展开的,因此,在行文上更接近是一篇经济学文章。这一点明显不同于 Barney,他的分析 完全是在企业层面展开的。表1简单地概括了两种思路的差别和联系。战略资源与竞争战略之 间的联系,就如同于经济学中资本存量与投资流量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 Barney的思路和 Peteraf的思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三、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综合 资源是资源基础理论中最基础的概念,它是指(企业)控制的所有資产、能力、组织过程、 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
的说法,在战略管理中又形成了一个“资源基础理论范式”。资源基础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 略~绩效”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表达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 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的资源差异来解释的,这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 果关系。 但是,在具体填充内容时,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Barney 的思路主要是如何从一 般的资源概念入手,最终分解出导致竞争力差异的战略性资源。因此,Barney 的分析是一个存 量分析、静态分析,强调的是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持续的竞争优 势界定为均衡的概念(Barney,1991)”。另一种思路是由 Peteraf 提供的。他是从企业的资源 差异入手,研究如何分离出不同的竞争战略。Peteraf 视野的中;已是竞争战略,因此,他的分 析是一个流量分析、动态分析。这两种思路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分析上各有侧重:Barney 着重于 对资源概念的剖析,而 Peteraf 则侧重于对竞争战略及其结果的解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分 析中,Peteraf 完全应用了经济学中的租金思想。这实质上反映了 Peteraf 的研究是在市场的层 面上展开的,因此,在行文上更接近是一篇经济学文章。这一点明显不同于 Barney,他的分析 完全是在企业层面展开的。表 1 简单地概括了两种思路的差别和联系。战略资源与竞争战略之 间的联系,就如同于经济学中资本存量与投资流量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Barney 的思路和 Peteraf 的思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三、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综合 资源是资源基础理论中最基础的概念,它是指“(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 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
(Daft983转引自 Barney1991P.101)”。这些企业资源被 Barney分成三类:物质资本资 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 Barney,1991)在 Barney看来,上述这三类资源与竟竞争 力的关系既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亦或是无关。由此而言,资源基础理论关注的必然是起 促进作用的战略资源,即 Barney所说的战略相关资源”。从集合的关系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战 略资源是资源的子集。 Wernerfelt(1984时战略资源的性质进行了总结,他归纳出四点:() 必须是有价值的资源;()必须是稀缺的资源;(3)必须是不完全模仿的资源;(4)必须是不完 全替代的资源。这四个性质十分重要,由此,战略资源只能是异质性的、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 这就为资源基础理论提供了企业差异产生的根源。也正是基于此, Barney才敢说资源基础理论 与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有本质的不同 Barney1991的工作更加细致牠他要把资源到战略资源之间的演变过程揭示出来。 Barn e 先提出了“有价值资源'的概念,它是指那些有助于g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 资源。”但是“有价值的资源”是产生竞争战略的必要条件,它不能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或持续竞争 优势的源泉。因为,其他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资源ˇ(1991,P.106因此, Barney 接着引出了稀缺资源ˆ的概念。“稀缺资源ˆ是与战略资源的稀缺性相对应的概念,在 Barney看 来企业一旦拥有了“稀缺资源”,那么它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在这里又称为“先发优势”)因为竟 争优势就是战略的创造和实施不会被任冋现在或潜在的竟争对手同时实施(1991,P.102)”。 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其他企业也可能会获得“稀缺资源”。因此,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 Barney定义为“长期不能复制的竟争优势”),必须保证“稀缺资源'同时又是“不完全模仿的资 源”或不完全替代的资源”。 Barney的工作是为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从资源角 度的说明
(Daft1983 转引自 Barney 1991P.101)”。这些企业资源被 Barney 分成三类:物质资本资 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Barney,1991)。在 Barney 看来,上述这三类资源与竞争 力的关系既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亦或是无关。由此而言,资源基础理论关注的必然是起 促进作用的战略资源,即 Barney 所说的“战略相关资源”。从集合的关系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战 略资源是资源的子集。Wernerfelt(1984 时战略资源的性质进行了总结,他归纳出四点:(l) 必须是有价值的资源;()必须是稀缺的资源;(3)必须是不完全模仿的资源;(4)必须是不完 全替代的资源。这四个性质十分重要,由此,战略资源只能是异质性的、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 这就为资源基础理论提供了企业差异产生的根源。也正是基于此,Barney 才敢说资源基础理论 与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有本质的不同。 Barney(1991)的工作更加细致,他要把资源到战略资源之间的演变过程揭示出来。Barney 先提出了“有价值资源”的概念,它是指“那些有助于 g 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 资源。”但是“有价值的资源”是产生竞争战略的必要条件,它“不能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或持续竞争 优势的源泉。”因为,其他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资源”(1991,P.106)。因此,Barney 接着引出了“稀缺资源”的概念。“稀缺资源”是与战略资源的稀缺性相对应的概念,在 Barney 看 来企业一旦拥有了“稀缺资源”,那么它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在这里又称为“先发优势”)。因为竞 争优势就是“战略的创造和实施不会被任何现在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同时实施(1991,P.102)”。 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其他企业也可能会获得“稀缺资源”。因此,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Barney 定义为 “长期不能复制的竞争优势”),必须保证“稀缺资源”同时又是“不完全模仿的资 源”或“不完全替代的资源”。Barney 的工作是为“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从资源角 度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