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BZ0502018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51,理论42,实验(见习)9,网络0一、课程简介课程简介: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护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内科疾病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它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整体护理辨证施护为核心,对中医内科护理学进行系统的阐述。既具有丰富的现代护理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医内科护理学包括了肺、心、脾胃、肝胆、肾膀胱、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八个章节三十二个病证的护理。用护理程序的框架贯穿其中,每个病证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等方面对常见三十多个病症的护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运用临证思维方法,遵循中医护治原则,从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二、课程自标1.建立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的名词术语)(2)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3)识记临床常见病证的定义,理解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病人进行护理诊断,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及如何对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2.建立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2)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4)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5)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建立态度目标。(1)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2)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热爱中医专业,积极将中医理论及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课程编号:BZ050201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51,理论42,实验(见习)9,网络0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护的知识与技能进 行内科疾病临床护理、预防保 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它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为核心,对中医内科护理学进行系统的阐述。既具有丰富的现代护理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 色,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内科护理学包括了肺、心、脾胃、肝胆、肾膀胱、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八个章节三十二个病证的护理。 用护理程序的框架贯穿其中,每个病证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等方面 对常见三十多个病症的护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运用临证思维方法,遵循中医护治原则,从而可以较好地帮助 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的名词术语; (2)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3)识记临床常见病证的定义,理解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病人进行护理诊断,护理评 估,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及如何对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 2.建立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 力。 (2)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5)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1)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热爱中医专业,积极将中医理论及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熟悉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3.了解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2.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3.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第一章热病病证第一节风温【目的要求】1.掌握风温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2.熟悉风温的讨论范围、病因、证治分类、辨证要点。3.了解风温的历史沿革、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教学内容】1.风温的概念、历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及风温的讨论范围。2.风温的病因(1)感受风热病邪(2)正气不足3.风温的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重症可涉及胃、肠、心营(2)病理传变:顺传、逆传(3)病理转归:①邪犯心营(逆传心包)②正不胜邪,正虚欲脱4.风温的诊断:高热、咳嗽、或有气急、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血常规胸透、胸片及胸部听诊等。5.风温的鉴别诊断(1)病证鉴别:与春温等病证的鉴别(2)疾病鉴别:大叶性肺炎与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鉴别。6.风温的护治原则:初期宜辛凉宣解,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传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后期肺胃津伤者予以清养肺胃之阴。7.风温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一代表方剂及常用药)(1)邪犯肺卫(2)邪热肺(3)热入心营(4)正虚欲脱(5)肺胃阴伤。8.风温的辨证要点:
2.熟悉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3.了解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2.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热病病证 第一节 风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温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风温的讨论范围、病因、证治分类、辨证要点。 3.了解风温的历史沿革、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 【教学内容】 1.风温的概念、历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及风温的讨论范围。 2.风温的病因(1)感受风热病邪(2)正气不足 3.风温的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重症可涉及胃、肠、心营 (2)病理传变:顺传、逆传 (3)病理转归 :①邪犯心营(逆传心包)②正不胜邪,正虚欲脱 4.风温的诊断:高热、咳嗽、或有气急、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血常规、 胸透、胸片及胸部听诊等。 5.风温的鉴别诊断: (1)病证鉴别:与春温等病证的鉴别 (2)疾病鉴别:大叶性肺炎与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鉴别。 6.风温的护治原则:初期宜辛凉宣解,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传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后期肺胃津 伤者予以清养肺胃之阴。 7.风温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邪犯肺卫 (2)邪热壅肺 (3)热入心营 (4)正虚欲脱 (5)肺胃阴伤。 8.风温的辨证要点:
(1)评估风温病理传变,以区分各个阶段的特点(2)评估风温的顺与逆,估计预后(3)评估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9.风温的主要护理问题:①发热②咳嗽、咯痰、胸痛(3)潜在的蕨脱:与热入心营,正虚欲脱有关10.风温的辨证施护。11.风温的健康教育。第二章肺病病证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伤风、重伤风的概念,感冒的病因病机,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感冒的护治原则,感冒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2.熟悉感冒的发病季节、讨论范围,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辨证要点。3.了解感冒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教学内容】1.感冒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感冒的认识及感冒的讨论范围。2.感冒的病因:(1)风邪为主因,兼夹它邪(2)非时之气(3)时行疫毒3.感冒的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4.感冒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的早期相鉴别(2)一般(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5.感冒的护治原则:解表达邪。6.感冒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一代表方剂及常用药)(1)风寒证(2)风热证(3)暑湿证(4)体虚感冒①气虚感冒②阴虚感冒
(1)评估风温病理传变,以区分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估风温的顺与逆,估计预后 (3)评估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9.风温的主要护理问题:①发热;②咳嗽、咯痰、胸痛。 (3)潜在的厥脱:与热入心营,正虚欲脱有关。 10.风温的辨证施护。 11.风温的健康教育。 第二章 肺病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伤风、重伤风的概念,感冒的病因病 机,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感冒的护治 原则,感冒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感冒的发病季节、讨论范围,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 辨证要点。 3.了解感冒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感冒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感冒的认识及感冒的讨论范围。 2.感冒的病因: (1)风邪为主因,兼夹它邪 (2)非时之气 (3)时行疫毒 3.感冒的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4.感冒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的早期相鉴别; (2)一般(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5.感冒的护治原则:解表达邪。 6.感冒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4)体虚感冒 ①气虚感冒 ②阴虚感冒
7.感冒的辨证要点:8.感冒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恶寒、发热②头痛③鼻塞、流涕潜在心悸9.感冒的的辨证施护。10.感冒的健康教育。第二章肺病病证第三节哮证【目的要求】1.掌握哮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哮证的病因病机,掌握哮与喘的区别,哮证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2.熟悉哮证发作的先兆症状,哮证的诱发因素,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理评估。3.了解哮证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教学内容】1.哮证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哮证的认识及哮证的讨论范围。2.哮证的病因: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体虚病后。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3.哮证的病机:①病理因素:以痰为主。②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③发病机理:痰气搏结,阻气道,肺失宣降④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不同,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时正虚和邪实并见,4.哮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病证鉴别(2)疾病鉴别。5.哮证的护治原则:发时攻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为原则。6.哮证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一代表方剂及常用药)(1)发作期:可分为寒哮、热哮(2)缓解期:可分为7.肺虚、脾虚、肾虚。哮证的辨证要点:评估发作期寒、热、风邪的偏盛②评估缓解期肺、牌、肾病位的主次;③评估哮证发作的诱因;④评估哮证的寒热虚实8.哮证的主要护理问题:①胸闷气喘;②咯痰不爽
7.感冒的辨证要点: 8.感冒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恶寒、发热②头痛③鼻塞、流涕④潜在心悸。 9.感冒的的辨证施护。 10.感冒的健康教育。 第二章 肺病病证 第三节 哮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哮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哮证的病因病机,掌握哮与喘的区别,哮 证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哮证发作的先兆症状,哮证的诱发因素,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 理评估。 3.了解哮证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诊断的一 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哮证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哮证的认识及哮证的讨论范围。 2.哮证的病因: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体虚病后。诱因:气候突变,饮食 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3.哮证的病机: ①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②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 ③发病机理: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④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不同,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时正虚和邪实并见。 4.哮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病证鉴别; (2)疾病鉴别。 5.哮证的护治原则:发时攻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为原则。 6.哮证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 表方剂及常用药) (1)发作期:可分为寒哮、热哮 (2)缓解期:可分为 7.肺虚、脾虚、肾虚。哮证的辨证要点:①评估发作期寒、热、风邪的偏盛;②评估缓解期肺、脾、肾病位的主 次;③评估哮证发作的诱因;④评估哮证的寒热虚实。 8.哮证的主要护理问题:①胸闷气喘;②咯痰不爽
9.哮证的的辨证施护。10.哮证的健康教育。第三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目的要求】1.掌握心悸、惊悸、证的概念,惊悸与证仲的区别,心悸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2.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3.了解心悸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教学内容】1.心悸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及心悸的讨论范围2.心悸的病因:(1)体虚劳倦;(2)七情所伤;(3)饮食不当;(4)感受外邪;(5)药物使用不当。3.心悸的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4.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惊悸和证仲的鉴别。5.心悸的护治原则: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6.心悸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一代表方剂及常用药)(1)心虚胆怯;(2)心血不足;(3)阴虚火旺(4)心阳不振(5)水饮凌心;(6)心血瘀阻。7.心悸的辨证要点(1)评估心悸的虚实主次;(2)评估心悸的脉象变;(3)评估心悸的轻重。8.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悸动不安;②夜不安;③药物不良反应;③潜在厥脱。9.心悸的辩证施护
9.哮证的的辨证施护。 10.哮证的健康教育。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目的要求】 1.掌握心悸、惊悸、怔忡的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心悸的主要护理诊断 与辨证施护; 2.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心悸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心悸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及心悸的讨论范围: 2.心悸的病因: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饮食不当; (4)感受外邪; (5)药物使用不当。 3.心悸的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4.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5.心悸的护治原则: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6.心悸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心虚胆怯; (2)心血不足; (3)阴虚火旺;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6)心血瘀阻。 7.心悸的辨证要点: (1)评估心悸的虚实主次; (2)评估心悸的脉象变; (3)评估心悸的轻重。 8.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悸动不安;②夜寐不安;③药物不良反应;④潜在厥脱。 9.心悸的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