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真假值的分析方法。二、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2.掌握联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假第3节不完全归纳推理(1课时)言命题推理的定义和规则。一、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3.掌握负命题推理的定义和种类、二难推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第4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课时)理的定义和种类以及反驳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契合法二、差异法重点: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涵义。难点:负判断与其它各种复合判断的等值三、契合差异法转换。四、共变法(三)教学内容五、剩余法第1节复合命题和推理概述(1课时)第六章类比推理和假说(5学时)(一)教学要求一、复合命题二、复合推理1.了解类比推理的作用。第2节联言命题及其推理(1课时)2.掌握类比推理的种类和要求。一、联言命题3.了解假说的作用。二、联言推理4.掌握假说的形成过程及其逻辑要求。第3节选言命题及其推理(2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选言命题及其种类重点:类比推理的逻辑要求。假说的形成二、选言推理过程。第4节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课时)难点: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假说的形成一、假言命题过程及其逻辑要求。二、假言推理(三)教学内容第5节负命题及其推理(1课时)第1节:类比推理(3课时)一、负命题一、类比推理的含义二、双重否定推理二、类比推理的特征第五章归纳推理(4学时)三、类比推理的类型(一)教学要求四、类比推理的作用1.理解归纳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第2节假说(2课时)2.明确归纳推理的结构、特点。一、假说的含义3.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二、假说形成的思维过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假说的验证重点:穆勒五法的逻辑要求。第七章逻辑思维基本规律(4学时)难点:穆勒五法。(一)教学要求(三)教学内容1.掌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第1节归纳推理概述(1课时)2.熟悉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作用。一、什么是归纳推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归纳推理的特征重点: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第2节完全归纳推理(1课时)一、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难点: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和联系。3
3 命题真假值的分析方法。 2.掌握联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假 言命题推理的定义和规则。 3.掌握负命题推理的定义和种类、二难推 理的定义和种类以及反驳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涵义。 难点:负判断与其它各种复合判断的等值 转换。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复合命题和推理概述(1 课时) 一、复合命题 二、复合推理 第 2 节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1 课时) 一、联言命题 二、联言推理 第 3 节 选言命题及其推理(2 课时) 一、选言命题及其种类 二、选言推理 第 4 节 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 课时) 一、假言命题 二、假言推理 第 5 节 负命题及其推理(1 课时) 一、负命题 二、双重否定推理 第五章 归纳推理(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归纳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明确归纳推理的结构、特点。 3.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穆勒五法的逻辑要求。 难点:穆勒五法。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归纳推理概述(1 课时)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特征 第 2 节 完全归纳推理(1 课时) 一、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 二、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 第 3 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1 课时) 一、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 第 4 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 课时) 一、契合法 二、差异法 三、契合差异法 四、共变法 五、剩余法 第六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5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类比推理的作用。 2.掌握类比推理的种类和要求。 3.了解假说的作用。 4.掌握假说的形成过程及其逻辑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类比推理的逻辑要求。假说的形成 过程。 难点: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假说的形成 过程及其逻辑要求。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类比推理(3 课时)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 二、类比推理的特征 三、类比推理的类型 四、类比推理的作用 第 2 节 假说(2 课时) 一、假说的含义 二、假说形成的思维过程 三、假说的验证 第七章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和逻辑要 求。 难点: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内容(一)教学要求第1节逻辑规律概述(1课时)1.明确论证和反驳的构成、种类。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2.论证的规则。二、逻辑规律的客观性3.掌握各种论证和反驳的方法。第2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课4.能够辩识错误的论证和反驳。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重点:论证的规则、反驳的规则。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难点:归谬法。第3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课(三)教学内容时)第1节论证的概述(1课时)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论证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二、论证的组成三、论证的规则第4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课时)第2节反驳(1课时)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一、反驳的含义和结构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二、反驳的对象第八章论证(2学时)三、反驳的方法七、课程考核(一)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内容评价依据课程目标1.课堂发言:通过考察个人课堂发1.整体上把握逻辑学的内容框言的次数以及课堂发言的质量,评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架、性质和作用,掌握与逻辑价学生语言表达、沟通技能、知识作用及发展历程。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2.与逻辑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基本分析方法:发展过程、应用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运用相关的逻辑学知识分3.逻辑学分析方法在实践中2.期末考试:通过案例分析类题目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逻辑的应用考察学生相关技能掌握程度以及错误。灵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1.平时成绩(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①课堂表现评价指标4
4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逻辑规律概述(1 课时) 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逻辑规律的客观性 第 2 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 课 时)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第 3 节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 课 时)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第 4 节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1 课 时)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第八章 论证(2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明确论证和反驳的构成、种类。 2.论证的规则。 3.掌握各种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4.能够辩识错误的论证和反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论证的规则、反驳的规则。 难点:归谬法。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论证的概述(1 课时) 一、什么是论证 二、论证的组成 三、论证的规则 第 2 节 反驳(1 课时) 一、反驳的含义和结构 二、反驳的对象 三、反驳的方法 七、课程考核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1.整体上把握逻辑学的内容框 架、性质和作用,掌握与逻辑 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基本分析方法; 2.能运用相关的逻辑学知识分 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逻辑 错误。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 作用及发展历程。 2.与逻辑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发展过程、应用等 3.逻辑学分析方法在实践中 的应用 1.课堂发言:通过考察个人课堂发 言的次数以及课堂发言的质量,评 价学生语言表达、沟通技能、知识 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通过案例分析类题目 考察学生相关技能掌握程度以及 灵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包括: 1.平时成绩 (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 10%) ①课堂表现评价指标
,课堂发言:个人课堂发言的次数以及课堂发言的质量(要积极通跃发言,且答案是经讨过自己思考得到的)。b.课堂小组讨论:课堂上小组协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及汇报质量(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同时纳入评价,所完成的汇报必须是整组人根据任务主题,经过文献检索、整理、制作,且有本组人自已独特想法而得出的)。②课堂表现成绩评定标准(分数)评价等级优良中差1.能认真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9-106-83-50-29-103-52.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6-80-29-103-50-23.观点有学习及思考的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6-89-106-83-50-24.在讨论时积极补充、评价、提问题5.能明确和承担自己的分工,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问题3-50-29-106-83-50-26.小组汇报内容完整,资料准备充分,内容的呈现有条理性9-106-89-106-83-50-27.小组汇报内容结合逻辑学案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8.小组汇报时间控制合理9-103-50-26-89-109.小组汇报使用的PPT美观、简洁、重点突出6-83-50-29-103-510.小组汇报主讲人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6-80-2总分(2)逻辑学案例研究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①评价指标: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文章结构,内容表述。②评分标准(分数)评价等级良中优差201.论文格式规范、完整,排版、标点、注释等规范31340-22.具有一定的参考文献占有量,文献选择有针对性且5对文献的使用体现整合性、分析性43023.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结构体例支撑问题的研5究5-63-40-24.内容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论据使用合理、充分,2
2 a.课堂发言:个人课堂发言的次数以及课堂发言的质量(要积极踊跃发言,且答案是经过自己思 考得到的)。 b.课堂小组讨论:课堂上小组协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及汇报质量(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同时纳入评 价,所完成的汇报必须是整组人根据任务主题,经过文献检索、整理、制作,且有本组人自己独特想法而 得出的)。 ②课堂表现成绩评定标准 评价等级 (分数) 优 良 中 差 1.能认真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 9-10 6-8 3-5 0-2 2.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9-10 6-8 3-5 0-2 3.观点有学习及思考的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9-10 6-8 3-5 0-2 4.在讨论时积极补充、评价、提问题 9-10 6-8 3-5 0-2 5.能明确和承担自己的分工,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问题 9-10 6-8 3-5 0-2 6.小组汇报内容完整,资料准备充分,内容的呈现有条理性 9-10 6-8 3-5 0-2 7.小组汇报内容结合逻辑学案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9-10 6-8 3-5 0-2 8.小组汇报时间控制合理 9-10 6-8 3-5 0-2 9.小组汇报使用的 PPT 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9-10 6-8 3-5 0-2 10.小组汇报主讲人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 9-10 6-8 3-5 0-2 总分 (2)逻辑学案例研究小论文(占总成绩的 20%) ①评价指标: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文章结构,内容表述。 ②评分标准 评价等级 (分数) 优 良 中 差 1.论文格式规范、完整,排版、标点、注释等规范 3 2 1 0 2.具有一定的参考文献占有量,文献选择有针对性且 对文献的使用体现整合性、分析性 5 4 3 0-2 3.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结构体例支撑问题的研 究 5 4 3 0-2 4.内容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论据使用合理、充分, 7 5-6 3-4 0-2
能有效支撑论点总分2.期末成绩(1)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2)期末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满分100分)1.逻辑学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概念,发展,2.相关逻辑知识应用分析能力考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3.自我学习与反思能力考察:对某常见逻辑学问题的观点论述【评分细则】按照试卷标答进行评分。(三)成绩构成综合成绩=日常考勤(10%)+平时考核(20%)+期中考核(0%)+期末考核(70%)。八、推荐教材《逻辑学》(书号9787040500899),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二版。执笔人:于秒审核人:刘拓《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2021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PSY21425L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英文名称:DevelopmentalPsychology课程类别:口通识必修课口通识选修课口学科基础课口专业必修课口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创新班)总学时:51理论学时:51实践学时:0总学分:3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二、课程简介《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与《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课程一起构成心理学教学的理论与实3
3 能有效支撑论点 总分 2.期末成绩 (1)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70%) (2)期末成绩评定标准 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 1.逻辑学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概念,发展, 2.相关逻辑知识应用分析能力考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自我学习与反思能力考察:对某常见逻辑学问题的观点论述 【评分细则】 按照试卷标答进行评分。 (三)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日常考勤(10%)+平时考核(20%)+期中考核(0%)+期末考核(70%)。 八、推荐教材 《逻辑学》(书号 9787040500899),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 8 月第二版。 执笔人:于秒 审核人:刘拓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1 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PSY21425L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通识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创新班) 总 学 时:51 理论学时:51 实践学时:0 总 学 分:3 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学基本 理论知识为基础,与《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课程一起构成心理学教学的理论与实
践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并为后续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学生未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个体心理发展主要揭示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心理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主要涉及的发展主题有感知觉与动作、认知与维、情绪和个性社会性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发展心理学》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给学生组织课堂专题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个体随龄发展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手实践的能力。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尤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中对发展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并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整合跨学院、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应用情况,提高心理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反思能力,并很好的理解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情况,为促进心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人的发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修课程与将来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掌握基本心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能结合学生特点与水平,针对不同学习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并能进行有效评价。4.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查阅、综述和评价相关文献,开展拓展性学习:能使用相关文献检索工具、教育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5.能结合学习理论理解其在心理教学中的应用,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进知识整合,学会教学,加强育人能力。四、课程思政结合点心理学这门学科因在我国起步较晚,多以西方的理论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还不多。通过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到儿童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在融合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将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下的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成长环境以及教育现状结合起来,将现在的研究方向同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思政点爱国科学感恩诚信崇德勤学创新自律乐观1合计敬业善用 思维忠诚教学章节友守规精神担当坚毅V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V1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V1I第四章胎儿期的心理发展2第五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V12第六章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4
4 践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并为后续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学生未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个体心理发展主要揭示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 个过程中心理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主要涉及的发 展主题有感知觉与动作、认知与思维、情绪和个性社会性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发展心理学》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给学生组织 课堂专题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个体随龄发展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尤其针对当前基 础教育中对发展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并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整合跨学院、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 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应 用情况,提高心理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反思能力,并很好的理解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情况,为促进心理 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 律,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人的发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修课程与将来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 掌握基本心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能结合学生特点与水平,针对不同学习类型选择合适的教 学手段,并能进行有效评价。 4. 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查阅、综述和评价相关 文献,开展拓展性学习;能使用相关文献检索工具、教育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 能结合学习理论理解其在心理教学中的应用,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进知识整合,学 会教学,加强育人能力。 四、课程思政结合点 心理学这门学科因在我国起步较晚,多以西方的理论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还不多。通 过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到儿童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还能够引导学生 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在融合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将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下的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成长环境以及教育现状结合起来,将现在的研究方向同党、 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 思政点 教学章节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崇德 守规 勤学 善用 科学 精神 创新 思维 感恩 忠诚 自律 担当 乐观 坚毅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 1 第四章 胎儿期的心理发展 √ 1 第五章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 1 第六章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 1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