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本科教案爱X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课程代码:0920030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3授课班级:2019级教育学任课教师:高军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1 教育科学学院 本科教案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课程代码:0920030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分:3 授课班级:2019 级教育学 任课教师:高军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一《教育管理学》第四章第二节教案(2)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采用的是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主编的《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质量高。该教材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类型、制约因素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做了很好的分析,但基本未涉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不仅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至关重要,而且也对基础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此,任课教师在参考其他教材、专著及高水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学术研究,比较系统、简明要地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将之充实到本课程内容之中,作为本课程第四章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讲授。二、学情分析学生为教育学专业大二(下学期)本科生。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等前期先修课程的内容基础:经过本课程前三章及第四章第一节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教育管理基本思想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已逐渐深入教育学专业学习之中,专业知识越来越多,专业思维开始逐渐形成,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切身体验,能够谈出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还比较缺乏专业视角的理性分析,提炼和概括能力也有待提高。三、教学目标(一)知识自标1.掌握20世纪50年代我国院系调整的动因、主要举措和利弊影响。1
1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 ——《教育管理学》第四章第二节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的是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主编的《新编教育管理学》(第 2 版)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 材,教材质量高。该教材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类型、制约因素和基础教育 管理体制做了很好的分析,但基本未涉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不仅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至关重要,而且也对基础教 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此,任课教师在参考其他教材、专著 及高水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学术研究,比较系统、简明扼要地梳理了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将之充实到本课程内容之中,作为本课 程第四章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讲授。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教育学专业大二(下学期)本科生。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 已经具备了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等前期先修课程的内容基础;经过本课程前 三章及第四章第一节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教育管理基本思想以 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经 过三个学期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已逐渐深入教育学专业学习之中,专业知识 越来越多,专业思维开始逐渐形成,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程度 的切身体验,能够谈出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还比较缺乏专业视角的理性分 析,提炼和概括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院系调整的动因、主要举措和利弊影响
2.掌握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特征。3.掌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动因、主要举措和影响。4.理解办学自主权对于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能够从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阶段中总结和提炼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和主要矛盾关系,提高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提炼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进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认同感,2.树立起看待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弱势地位的辩证观。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20世纪50初期至6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未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动因、主要举措和特征。(二)教学难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与20世纪90代高校合并的比较分析;二是贯穿于三大阶段的主线与主要矛盾关系的分析。五、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讲授,过程中以引用经典案例,然后运用探究性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和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六、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2
2 2.掌握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特征。 3.掌握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动 因、主要举措和影响。 4.理解办学自主权对于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能够从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阶段中总结和提炼贯穿于我国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和主要矛盾关系,提高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 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提炼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进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认同感。 2.树立起看待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弱势地位的辩证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20 世纪 50 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末期我国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动因、主要举措和特征。 (二)教学难点 一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院系调整与 20 世纪 90 代高校合并的比较分析;二 是贯穿于三大阶段的主线与主要矛盾关系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讲授,过程中以引用经典案例,然后运用探究性教学,开展学生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和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
七、教学时数1学时八、教学过程(一) 导入教师先简要回顾一上次课(我国基础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学习内容,然后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出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二)展开1.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此阶段是教学重点之一,重点讲授。(1)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造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建立适应新政权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出发,讲授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主要时间节点的重要改革文件。讲授过程中,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快速展示《论十大关系》和《高教六十条》等重要文件内容。1956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点: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③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③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①党和非党的关系;③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③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1961年《高教六十条》(又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件(草案)》提出高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和非党的团结合作;高校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展各种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行政上受教育部领导,党的工作3
3 七、教学时数 1 学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先简要回顾一上次课(我国基础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学习内容, 然后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出发,引出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二)展开 1.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期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 革 此阶段是教学重点之一,重点讲授。 (1)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改造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建立适应新政权的 高等教育体制”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出发,讲授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第一阶段我 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主要时间节点的重要改革文件。 讲授过程中,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快速展示《论十大关系》和《高教六十 条》等重要文件内容。 1956 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 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点: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 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⑦党 和非党的关系;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⑨是非关系;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61 年《高教六十条》(又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件(草案)》 提出高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 和非党的团结合作;高校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发展各 种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行政上受教育部领导,党的工作
受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使当时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工作秩序得到恢复,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套方针政策和具体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然后重点讲授经典案例一一1952年“院系调整”。①先随机选一名同学,问其是否了解“院系调整”,以此激发学生对“院系调整”的求知欲。②为促进理解,在讲授“院系调整”时,同时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校合并”纳入进来进行“比较分析”,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③为锻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采用板书进行层层推导方式讲授。“院系调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改革之一,主要是指经过前期酝酿,于1952年6月开始在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基本照搬苏联模式,把民国时期效仿英美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造成效仿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院系调整”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格局,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仍然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又开始了比较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至2000年左右形成高校合并的高潮。经过合并,我国不仅产生了一些巨型综合大学,而且大部分高校也变成了综合大学。因其强调通过合并组建学科综合化和职能多样化的高校,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高校综合化运动”。“高校合并”与“院系调整”及民国高等教育体制形成鲜明对比。板书结构如下:民国高教体制特征1952年院系调整1990年代中末期高校合并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高校学科设置综合化少数文理综合大学+单科专门学院重回综合化教学科研兼备高校主要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高校类型多样取消私立,只允许公办公办和民办并举(3)总结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的特征4
4 受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使当时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工作秩序得到恢复, 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套方针政策和具体制度,起了 重要作用。 (2)然后重点讲授经典案例——1952 年“院系调整”。 ①先随机选一名同学,问其是否了解“院系调整”,以此激发学生对“院系 调整”的求知欲。 ②为促进理解,在讲授“院系调整”时,同时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高校合并”纳入进来进行“比较分析”,能够起 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③为锻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采用板书进行层层推导方式讲 授。 “院系调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改革之一,主要是指经过前期 酝酿,于 1952 年 6 月开始在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院系调 整”基本照搬苏联模式,把民国时期效仿英美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造成效仿苏联模 式的高等教育体制。“院系调整”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格局,对我国 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又开始了比较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至 2000 年左右形成高校合并的高潮。经过合并,我国不仅产生了一些巨型综合大学,而 且大部分高校也变成了综合大学。因其强调通过合并组建学科综合化和职能多样 化的高校,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高校综合化运动”。“高校合并”与“院系调整” 及民国高等教育体制形成鲜明对比。 板书结构如下: (3)总结此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的特征 民国高教体制特征 1952 年院系调整 1990 年代中末期高校合并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高校学科设置综合化 少数文理综合大学+单科专门学院 重回综合化 教学科研兼备 高校主要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高校类型多样 取消私立,只允许公办 公办和民办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