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中差4530-21文章信息整理正确52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恰当430-253完成重要内容摘抄430-25430-24对文献的归纳总结有条理性、有逻辑性5435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反思0-256书写清晰、页面整洁430-2总分③小论文(占总成绩的12%)a评价指标: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心理学专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经过文献检索、整理、总结完成一份文献综述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的深入思考,严禁粘贴复制。b评分标准:评价等级分数评价标准中差优良3-50-21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结构体例支撑问题的研究9-106-80-26-83-52内容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论据使用合理、充分,9-10430-23论文格式规范、完整,排版、标点、注释等规范50-24具有一定的参考文献占有量,文献选择有针对性且对X35总分2.期末成绩:(1)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2)期末成绩评定标准【考试内容】1.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对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3.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能力、人格等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评分细则】按照试卷标准答案进行评分。(三)成绩构成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八、推荐教材《心理学基础》(书号9787300280950),白学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3
3 优 良 中 差 1 文章信息整理正确 5 4 3 0-2 2 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恰当 5 4 3 0-2 3 完成重要内容摘抄 5 4 3 0-2 4 对文献的归纳总结有条理性、有逻辑性 5 4 3 0-2 5 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5 4 3 0-2 6 书写清晰、页面整洁 5 4 3 0-2 总分 ③小论文(占总成绩的 12%) a 评价指标: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心理学专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经过文献检索、整理、总结完成一份 文献综述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的深入思考,严禁粘贴复制。 b 评分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分数 优 良 中 差 1 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结构体例支撑问题的研究 9-10 6-8 3-5 0-2 2 内容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论据使用合理、充分, 能有效支撑论点 9-10 6-8 3-5 0-2 3 论文格式规范、完整,排版、标点、注释等规范 5 4 3 0-2 4 具有一定的参考文献占有量,文献选择有针对性且对 文献的使用体现整合性、分析性 5 4 3 0-2 总分 2.期末成绩: (1)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2)期末成绩评定标准 【考试内容】 1.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 对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3.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能力、人格等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评分细则】 按照试卷标准答案进行评分。 (三)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 八、推荐教材 《心理学基础》(书号 9787300280950),白学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 6 月第 1 版
《普通心理学》(书号978730326879),彭聘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第5版。执笔人:刘芳审核人:刘拓《逻辑学》教学大纲(2021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PHL21223L课程名称:逻辑学英文名称:Logic课程类别:口通识必修课口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口专业必修课口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总学时:34理论学时:34实践学时:0总学分:2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二、课程简介《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其对当前教育、文化、技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中,就把逻辑学列入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这门课主要讲授普通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思维、命题和推理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了解、掌握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三段论和其他复合推理的有关内容,并能从不同命题类型和推理类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论证。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改善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思想,亦可以提高大学生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的能力,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三、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传统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使学生了解当今学术界的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向,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课程分目标:1.了解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该学科研究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2.学习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并掌握逻辑学整体框架中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其各4
4 《普通心理学》(书号 978730326879),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1 月第 5 版。 执笔人:刘芳 审核人:刘拓 《逻辑学》教学大纲 (2021 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PHL21223L 课程名称:逻辑学 英文名称:Logic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总 学 时:34 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0 总 学 分:2 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其对当前教育、文化、技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均具 有重要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74 年编制的学科分类中,就把逻辑学列入七大基础学科之一。 《逻辑学》这门课主要讲授普通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思维、命题和推理的基础知 识,在此基础上了解、掌握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三段论和其他复合推理的有关内容,并能从不同 命题类型和推理类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论证。 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改善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 证思想,亦可以提高大学生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的能力,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和获取新 知识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传统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使学生了解当今学术界的 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向,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水平。 课程分目标: 1. 了解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该学科研究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 2. 学习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并掌握逻辑学整体框架中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其各
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3.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原理及分析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写作,能结合生活实际辨别渗误与辩、进行正确地推理4.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基本规律和论证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四、课程思政结合点逻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发展其课程思政功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使然,也是逻辑学课程特质的内在要义。本课程强化具体目标层面的课程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引导学生在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结构、发展简史;着重掌握词项的基本特征、命题的逻辑属性、推理与论证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有效思维训练,独立地进行思考判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引领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深入反思的习惯,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点和是非甄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知识与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构成逻辑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的知识体系。(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思政点爱国诚信崇德勤学科学创新感恩自律乐观合计教学章节敬业友善守规善用精神思维忠诚担当坚毅v第一章逻辑学概述VV3V714第二章概念722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2第四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五章归纳推理122V1第六章类比推理和假说第七章逻辑思维基本规律VVV3V第八章论证1合计51822(二)各章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方法序号章序号知识点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内容1第一章演绎推理的性质科学精神通过介绍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2第一章通过逻辑认识世界创新思维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例子,从已知推出未知3第一章自律担当运用逻辑反驳诡辩敢于反驳现代修正主义者偷换概念等诡辩手段4第二章理解概念的特征科学精神能够辨析虚假概念,破除迷信思想5第二章爱国敬业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列举习近平新思想中的概念作为例子加以说明.6第二章理解概念的种类崇德守规结合绿色发展思想,比较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7第二章理解概念的种类自律担当区分公正廉洁和贪污腐败,比较正、负概念8第三章乐观坚毅理解性质命题结合革命先辈的事迹,举例说明性质命题.9第三章理解关系命题诚信友善结合人人平等,举例说明关系命题10第四章自律担当理解假言命题结合全民防疫,举例说明假言命题11第四章理解选言命题爱国敬业结合国际实时,举例说明选言命题5
5 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 3. 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原理及分析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写作,能 结合生活实际辨别谬误与诡辩、进行正确地推理; 4. 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基本规律和论证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课程思政结合点 逻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发展其课程思政功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使命使然,也是逻辑学课程特质的内在要义。 本课程强化具体目标层面的课程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引导学生在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学 科性质以及学科结构、发展简史;着重掌握词项的基本特征、命题的逻辑属性、推理与论证的基本规则和 方法,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有效思维训 练,独立地进行思考判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引领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深入反思 的习惯,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点和是非甄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 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知识与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构成逻辑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的知识体系。 (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 思政点 教学章节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崇德 守规 勤学 善用 科学 精神 创新 思维 感恩 忠诚 自律 担当 乐观 坚毅 合计 第一章 逻辑学概述 √ √ √ 3 第二章 概念 √ √ √ √ 4 第三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 √ 2 第四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 √ 2 第五章 归纳推理 √ √ 2 第六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 1 第七章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 √ √ 3 第八章 论证 √ 1 合计 2 1 1 2 5 1 1 4 1 18 (二)各章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方法 序号 章序号 知识点 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内容 1 第一章 演绎推理的性质 科学精神 通过介绍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2 第一章 通过逻辑认识世界 创新思维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例子,从已知推出未知 3 第一章 运用逻辑反驳诡辩 自律担当 敢于反驳现代修正主义者偷换概念等诡辩手段 4 第二章 理解概念的特征 科学精神 能够辨析虚假概念,破除迷信思想 5 第二章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爱国敬业 列举习近平新思想中的概念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6 第二章 理解概念的种类 崇德守规 结合绿色发展思想,比较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7 第二章 理解概念的种类 自律担当 区分公正廉洁和贪污腐败,比较正、负概念 8 第三章 理解性质命题 乐观坚毅 结合革命先辈的事迹,举例说明性质命题 9 第三章 理解关系命题 诚信友善 结合人人平等,举例说明关系命题 10 第四章 理解假言命题 自律担当 结合全民防疫,举例说明假言命题 11 第四章 理解选言命题 爱国敬业 结合国际实时,举例说明选言命题
12第五章科学精神归纳推理的特征结合唯物史观,阐述归纳推理和实践的关系13第五章判断因果关系勤学善用比较各国防疫措施,归纳科学防疫手段14第六章类比与假说勤学善用举例说明通过类比提出假设的过程15第七章同一律感恩忠诚结合毛泽东思想,举例说明同一律16第七章矛盾律自律担当结合当前国际形式,举例说明矛盾律17第七章排中律科学精神利用排中律驳斥孟什维克反对社会主义的诡辩18第八章科学精神学习反驳的方法针对国外批评我国防疫政策的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反驳精神五、课程教学安排表2课程教学安排表章节讲授实验上机实训教学内容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章3000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逻辑学概述概念第二章5000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5第三章000简单命题及其推理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60第四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00探究式教学第五章归纳推理4000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5第六章000类比推理和假说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第七章40逻辑思维基本规律00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论证第八章2000探究式教学合计36六、教学内容与要求(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逻辑学概述(3学时)第1节逻辑学定义及研究对象(1课时)一、逻辑学定义(一)教学要求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掌握逻辑学的定义和逻辑学的研究对第2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课时)象,使学生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一、逻辑学的性质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逻辑学的内容框架。二、逻辑学的作用2.熟悉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增强学生对第3节逻辑简史(1课时)本课程本质的认识。一、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3.了解逻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梳理古二、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今中外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形成整体性认识。第二章概念(5学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思维的形式结构。(一)教学要求6
6 12 第五章 归纳推理的特征 科学精神 结合唯物史观,阐述归纳推理和实践的关系 13 第五章 判断因果关系 勤学善用 比较各国防疫措施,归纳科学防疫手段 14 第六章 类比与假说 勤学善用 举例说明通过类比提出假设的过程 15 第七章 同一律 感恩忠诚 结合毛泽东思想,举例说明同一律 16 第七章 矛盾律 自律担当 结合当前国际形式,举例说明矛盾律 17 第七章 排中律 科学精神 利用排中律驳斥孟什维克反对社会主义的诡辩 18 第八章 学习反驳的方法 科学精神 针对国外批评我国防疫政策的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反驳精神 五、课程教学安排 表 2 课程教学安排表 章节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训 教学(实验)方法 第一章 逻辑学概述 3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二章 概念 5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三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5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探究式教学 第四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6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探究式教学 第五章 归纳推理 4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六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5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七章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4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探究式教学 第八章 论证 2 0 0 0 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 探究式教学 合计 36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逻辑学概述 (3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逻辑学的定义和逻辑学的研究对 象,使学生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逻辑学的内容框架。 2.熟悉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增强学生对 本课程本质的认识。 3.了解逻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梳理古 今中外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形成 整体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思维的形式结构。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逻辑学定义及研究对象(1 课时) 一、逻辑学定义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第 2 节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 课时) 一、逻辑学的性质 二、逻辑学的作用 第 3 节 逻辑简史(1 课时) 一、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二、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概念(5 学时) (一)教学要求
(一)教学要求1.在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种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1.掌握性质命题的种类及其之间的真值延。关系,以及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2.掌握性质命题对当关系推理、性质命题对词概念进行限制与概括。变形推理,熟悉换质、换位推理的规则。3.掌握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进行划分、3.掌握三段论的结构和判定规则,熟悉三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方法。段论的公理,掌握三段论格与式的定义,熟悉三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论的省略式与复合式。重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4.掌握关系命题的定义和结构、关系的逻定义和划分辑性质、关系命题推理的规则。难点:关于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单独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念关系的问题重点:命题的特征、性质命题的真假关系(三)教学内容及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第1节概念及其特征(1课时)难点:性质命题谓项的周延性。一、概念的定义(三)教学内容二、概念的特征第1节命题与推理概述(1课时)第2节概念的种类(0.5课时)一、命题概述、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推理概述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第2节性质命题及其推理(1课时)三、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一、什么是性质命题(直言命题)第3节概念间的关系(0.5课时)二、性质命题的组成一、全同关系三、性质命题的种类二、真包含于关系四、性质命题的主、谓项的周延性三、真包含关系五、A、E、I、0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四、交叉关系第3节命题变形推理(1课时)一、换质法五、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二、换位法第4节概念的概括与限制(讲授1课时)一、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三、换质位法二、什么是概括与限制第4节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一一三段论(1课时)三、进行概括与限制所要注意的一、三段论及其组成第5节定义(0.5课时)一、定义及定义的结构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二、定义的种类及下定义的方法三、省略三段论三、定义的规则第5节关系命题及其推理(1课时)第6节划分(0.5课时)一、关系命题一、什么是划分二、关系推理二、划分的方法第四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6学时)三、划分的规则(一)教学要求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5学时)1.掌握复合命题的定义、分类,以及复合2
2 1.在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种类及其相 互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对词概念进行限制与概括。 3.掌握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进行划分、 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 定义和划分 难点:关于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单独概 念关系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概念及其特征(1 课时) 一、概念的定义 二、概念的特征 第 2 节 概念的种类(0.5 课时)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三、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第 3 节 概念间的关系(0.5 课时) 一、全同关系 二、真包含于关系 三、真包含关系 四、交叉关系 五、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第 4 节 概念的概括与限制(讲授 1 课时) 一、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二、什么是概括与限制 三、进行概括与限制所要注意的 第 5 节 定义(0.5 课时) 一、定义及定义的结构 二、定义的种类及下定义的方法 三、定义的规则 第 6 节 划分(0.5 课时) 一、什么是划分 二、划分的方法 三、划分的规则 第三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5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性质命题的种类及其之间的真值 关系,以及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2.掌握性质命题对当关系推理、性质命题 变形推理,熟悉换质、换位推理的规则。 3.掌握三段论的结构和判定规则,熟悉三 段论的公理,掌握三段论格与式的定义,熟悉三段 论的省略式与复合式。 4.掌握关系命题的定义和结构、关系的逻 辑性质、关系命题推理的规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特征、性质命题的真假关系 及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难点:性质命题谓项的周延性。 (三)教学内容 第 1 节 命题与推理概述(1 课时) 一、命题概述 二、推理概述 第 2 节 性质命题及其推理(1 课时) 一、什么是性质命题(直言命题) 二、性质命题的组成 三、性质命题的种类 四、性质命题的主、谓项的周延性 五、A、E、I、O 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第 3 节 命题变形推理(1 课时) 一、换质法 二、换位法 三、换质位法 第 4 节 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三段论(1 课时) 一、三段论及其组成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三、省略三段论 第 5 节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1 课时) 一、关系命题 二、关系推理 第四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6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复合命题的定义、分类,以及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