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美育课程名称:任课老师:林燕纯
1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 课 程 名 称: 美育 任 课 老 师: 林燕纯
《美育》教案授课第1周课次第1次时间章节第一章美育概述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实践课()、习题()、其它()2课时方式时数认识美育的重要性;1:教学2.初步了解中西方美学与美育的发展脉络;目的3.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认识生活。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了解美学史上关于要求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重点动创造了美。引导学生看到美的多种形态,多方面归纳美的概念。难点难点: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提出日常生活中美的多样表现形式。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美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人类的文明史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征途上,未曾消歇。在过去,美可能仅限于是“贵族”才能享有;在现代文明里,普通的民众也在追求生活的品味,美从过去的“奢侈品”,已然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很多有关“美”的词语,如“优美”“秀美”“刚美”“花容月貌”“梨花带雨”“仙姿玉色”等词,都是形容一种美的状态。那我们如何对美的进行区分呢?二、讲授新课(一)美是什么一一生活中美的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如山高水长、闲花野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所呈现的美。自然美一般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可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审美对象。例如西湖、黄山、牡丹等自然美对象就更多地超越时代、民族、阶级,为古今中外各种各类的人们所共同喜爱和欣赏
《美育》教案 1 授 课 时 间 第 1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一章 美育概述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实践课( )、习题( )、其它(√) 教 学 时 数 2 课时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 认识美育的重要性; 2. 初步了解中西方美学与美育的发展脉络; 3. 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认识生活。 4. 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了解美学史上关于 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 动创造了美。引导学生看到美的多种形态,多方面归纳美的概念。 难点: 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提出日常生活中美的多样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美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人类的文明史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征途上,未曾消歇。 在过去,美可能仅限于是“贵族”才能享有;在现代文明里,普通的民众也在追求生活 的品味,美从过去的“奢侈品”,已然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很多有关“美”的词语,如“优 美”“秀美”“刚美”“花容月貌”“梨花带雨”“仙姿玉色”等词,都是形容一种美的状 态。那我们如何对美的进行区分呢? 二、讲授新课 (一)美是什么——生活中美的形态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如山高水长、闲花野草、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等所呈现的美。自然美一般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可以成为 全人类共同的审美对象。例如西湖、黄山、牡丹等自然美对象就更多地超越时代、民族、 阶级,为古今中外各种各类的人们所共同喜爱和欣赏
《美育》教案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如国家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是这种美的具体化。社会美的对象一般随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旧中国一些陈规陋习所形成的“三寸金莲”之类的所谓“美”,就随着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而被废止,成为了历史上一种丑的陈迹。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如绘画、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艺术作品就是艺术美的载体。艺术美是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以一定的艺术材料、艺术技法,根据自然和社会的素材和题材而精心创造出来的高级形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又高于它们,艺术美是对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提炼与概括,是美的高级形态。(二)美育的目的与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1.美育的目的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人们去爱美、追求美,还要帮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高尚的美,要用美的规律去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首先,美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其次,美育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犹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美育能得到普及,那么人类也将获得一个更有温情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将美育的目的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美化人生;第二层是改进生活:第三层是改良社会。2.美育的意义美育的意义,在于塑造完美人格,在于人类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使人的精神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美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美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得到升华,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美育与艺术教育2
《美育》教案 2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如国家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三 热爱"就是这种美的具体化。社会美的对象一般随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产生较 大的差异。比如,旧中国一些陈规陋习所形成的“三寸金莲”之类的所谓“美”,就随 着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而被废止,成为了历史上一种丑的陈迹。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如绘画、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艺术作品就 是艺术美的载体。艺术美是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以一定的艺术材料、艺术技法,根据自然和社会的素材和题材而精心创造出来的高级形 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又高于它们,艺术美是对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提 炼与概括,是美的高级形态。 (二)美育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 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 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 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人们去爱美、追求美,还要帮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 美、高尚的美,要用美的规律去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首先, 美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其次,美育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改进人 们的生活方式,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犹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如果美育能得到普及,那么人类也将获得一个更有温情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将美育 的目的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美化人生;第二层是改进生活;第三层是改良社会。 2. 美育的意义 美育的意义,在于塑造完美人格,在于人类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使人的精神达到 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美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 高等院校中开展美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得到升华,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还可 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 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教案美育和艺术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但很多人常常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其实两者并非等同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总体来说,美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行为。一方面,美育的研究范畴比艺术教育要宽,比如美育不仅包括艺术,还涉及文学、景观美育等内容,这些都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美育也并不能完全涵盖艺术教育,如艺术史中有部分经典名作,它们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其审美价值,而在于其所代表的思想或文化方面的价值。美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目前实施美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美育,简单概括就是“多看美的东西,多听好听的声音”,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难。因为现实生活中提供的美育环境极为有限,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实施美育,才是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通过艺术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美育就是空谈。上好美育课,关键在于借助艺术熏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投入,如果课堂教学是机械式的、重复性的,那么也就丧失了美育的意义。因此,美育不仅是教会学生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引导学生将艺术情感内化于心,才能完全实现美育的培养目标。(四)美育的发展脉络1.古代中国先秦时期,民众开始抵制商周时期产生的宗教神学,旧有的统治观念纷纷瓦解,呈现出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使得先秦时期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代表人物:孔子、庄子。汉代美学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点。汉代儒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代表人物:董仲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注重个体生命的审美表达,且带有强烈的贵族化取向。士人受玄学的影响深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虚无、及时享乐,并以“秀骨清相”自3
《美育》教案 3 美育和艺术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但很多人常常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其实两者并 非等同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总体来说,美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行为。一方面,美育的研究范畴比艺术教育要宽,比如美育不仅包括 艺术,还涉及文学、景观美育等内容,这些都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美育 也并不能完全涵盖艺术教育,如艺术史中有部分经典名作,它们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其 审美价值,而在于其所代表的思想或文化方面的价值。 美育 艺术教 育 艺术教育是目前实施美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美育,简单概括就是“多看美的东西, 多听好听的声音”,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难。因为现实生活中提供的美育环境极为有限, 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实施美育,才是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通过艺术教育,能够使每一 个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因此,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美育就是空谈。上好美育课, 关键在于借助艺术熏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投入,如果课堂教学是机械式的、重复性的, 那么也就丧失了美育的意义。因此,美育不仅是教会学生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引 导学生将艺术情感内化于心,才能完全实现美育的培养目标。 (四)美育的发展脉络 1.古代中国 先秦时期,民众开始抵制商周时期产生的宗教神学,旧有的统治观念纷纷瓦解,呈 现出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使得先秦时期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孔子、庄子。 汉代美学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点。汉代儒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的目的论。代表人物: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注重个体生命的审美表达,且带有强烈的贵族化取向。士人 受玄学的影响深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虚无、及时享乐,并以“秀骨清相”自
《美育》教案居,重视身体的修饰与举止,热衷于围棋、清谈、饮酒等生活方式,率真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他们的审美态度。魏普文人最核心的成就就是提出了“清”“秀”“神”“俊”的审美标准,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例如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等,都绽放出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美。唐代的诗歌美学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意境说。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中概括了二十四种诗歌的境界和风格,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是对唐代诗歌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总结。在绘画美学中,张在《画境》里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确了现实是创作的根源,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在音乐美学中,杜佑提出:“夫心生于人心,心惨则音衰,心舒则音和”,强调了主观情感对音乐的决定性作用;在书法美学中,孙过庭在《书谱》概括了书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审美特点。宋代开始形成了以市民为中心的世俗审美心态,开始追求通俗、简约、平易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有:苏、欧阳修。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美学界秉持重理轻文、重理轻情、重道轻器的态度,整体的造物观呈现一种严谨、温厚、笃实的现象,杜绝了奇技淫巧艺术品的产生。明代后期,社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天崩地解”的思想解放潮流。王阳明的心学代替了宋代的理学主张,有力地冲击着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在当时形成了一股个性解放的思潮。李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等极力追求个性解放,在艺术上重视自然、自我,成为明代中叶以后的审美思想的主流。清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出现了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它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王夫之认为美是客观的,但是美感却是主观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把握客观的美,只有做到心物交融、情景合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叶燮则看到了艺术与哲学的相通之处,他认为“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文学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见常人之不可见,言常人之不能言,把握常人无法把握之事,而实现这种目标,需要依靠艺术家本人的才、胆、识、力,才能“表天地万物之情状”。2.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发展一百年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旧文化交替,中西方文化碰撞,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丰子恺、吕激、汪亚尘、吴俊升、舒新城等一批进步人士在社会变革4
《美育》教案 4 居,重视身体的修饰与举止,热衷于围棋、清谈、饮酒等生活方式,率真的表象之下隐 藏着他们的审美态度。魏晋文人最核心的成就就是提出了“清”“秀”“神”“俊”的审 美标准,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例如陶渊明 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等,都绽放出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美。 唐代的诗歌美学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意境说。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 则》中概括了二十四种诗歌的境界和风格,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是对唐代诗歌 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总结。在绘画美学中,张璪在《画境》里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明确了现实是创作的根源,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在音乐美学中,杜佑提出: “夫心生于人心,心惨则音衰,心舒则音和”,强调了主观情感对音乐的决定性作用; 在书法美学中,孙过庭在《书谱》概括了书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审美特点。 宋代开始形成了以市民为中心的世俗审美心态,开始追求通俗、简约、平易的艺术 风格。代表人物有:苏轼、欧阳修。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美学界秉持重理轻文、重理 轻情、重道轻器的态度,整体的造物观呈现一种严谨、温厚、笃实的现象,杜绝了奇技 淫巧艺术品的产生。 明代后期,社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与此相适应,出 现了“天崩地解”的思想解放潮流。王阳明的心学代替了宋代的理学主张,有力地冲击 着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在当时形成了一股个性解放的思潮。李贽的“童心说”、 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等极力追求个性解放,在艺术上重视自然、 自我,成为明代中叶以后的审美思想的主流。 清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出现了王夫 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它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 王夫之认为美是客观的,但是美感却是主观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把握客观的美, 只有做到心物交融、情景合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叶燮 则看到了艺术与哲学的相通之处,他认为“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文学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见常人之不可见,言常人之不能言,把握常人无法把握之事,而实现 这种目标,需要依靠艺术家本人的才、胆、识、力,才能“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2.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发展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旧文化交替,中西方文化碰撞,王国维、 蔡元培、陶行知、丰子恺、吕澂、汪亚尘、吴俊升、舒新城等一批进步人士在社会变革